诸子百家上册
作者:掉坑王子 | 分类:历史 | 字数:25.1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姜姓,春秋鲁国人(今山东肥城),史家人物。
“狐狸狐狸快出来!”
“叫毛呀叫的!你谁呀!”
“我是周朝的人。跟你商量个事,我这人特喜欢狐皮做的大衣,把你身上的皮毛剥了给我吧。”
“——是你的智商低,还是你认为我们的智商低!先不说没皮毛我会不会嗝屁,你有见过光溜溜还满山跑的狐狸吗?”
“那不是更凉快吗?”
“。。。。。。”
(心理活动:难道传说人族中的呆子,就是这副蠢样!)
“我只要你的皮,别的什么都不要。其实,我这人很善良的,我吃斋念佛(好吧,当时还没这)不杀生,所以才来跟你商量的哦。”
“啊,这个,大侠,你仁爱慈悲,心怀天下,太善解人意了。这两天,我驴肉吃多了,身上有点味。这样吧,我回去洗干净,再来剥给你吧。”
“一言为定。”
。。。。。。
周人心里想:怎么还没来呢?这草再长两寸,就要把我给埋了。做人不是要诚信吗?
选自五胡十六国时前秦苻(今念“伏”)朗的《苻子》。
据说这是左丘明在鲁定公要封孔子做大官时,说的一个寓言。意思是说,你封孔子做官,是为了对付当时掌权的“三桓”,怎么能再去问他们呢;人家肯定不答应的。
这也是后来成语“与虎谋皮”的来源。其实最早应该是“与狐谋皮”,不过好像说“与虎谋皮”更提神,更让人醒脑冒汗,于是就被通用了。
左丘明和董狐一样,也是在史官的家庭中长大的。
他祖上也阔得很,是姜子牙的后代。当时姜太公的第三个儿子吕印,因为居住在齐国最早国都营丘(后来改迁临淄)附近,就改为丘氏。
近一百五十年后,其后裔迁到楚国,担任楚国左史,于是又改为左氏(也有说是左丘氏)。三百来年之后,左丘明的父亲为避楚国内乱,又搬到鲁国,做了鲁国太史,并生下左丘明。
在浓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左丘明从小就博览大量古籍。除了历史、天文、地理,他还对军事、文学等都有很深的研究。所以他不仅知识渊博,同时文采斐然,文笔极好,这为后来的写作奠下基础。
在左丘明摇头晃脑念着古文时,孔子正穿着开裆裤(孔子比左丘明小五岁),还和母亲被家族赶到郊区的贫民窟去住。
所谓穷人孩子早当家,小孔丘小小年纪就担起家里重担。但他并没放弃对学问的追求,开始自学成才。
在母亲去世后不久,孔子开始担任一些看仓库、放牛羊的小官。因为要学习礼法,他常往图书馆跑。而左丘明因为父亲的职位,也常能到图书馆。两人可能就此相识,并一来二去,成了好友。
此时鲁国是鲁昭公(鲁定公的哥哥)在位,不过政权早被三桓牢牢掌控,国君的地位早被搁一边去了。
三桓,是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氏,源自鲁国第十五位国君鲁桓公(鲁昭公是第二十四位);他还是下册中春秋战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文姜的正牌老公。
正牌的哦。当然,有正的就有副的,嘿嘿。
这位被戴绿帽子、还被杀死在国外的国君,生了四个儿子,老大做了国君,其他三个分别封为卿。之后他们三个的后代势力越来越大,逐渐掌握鲁国政权。因为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子孙,所以史称“三桓”。
三桓的真正掌权,是从鲁昭公曾爷爷开始的。而到了鲁昭公时,三桓势力更是如日中天。在昭公后期,他们还联合起来,把昭公打跑。昭公后来也像鲁桓公一样,死在别国。
在昭公被赶跑还没死时,左丘明就因父亲去世,子承父业,成了鲁国太史。
做为太史,本来是可以监督大臣的。不过,连国君都被打跑了,还监督个毛呀!各位自便吧。左丘明也躲到图书馆里,专心做自己的学问。
其实早在刚当上史官时,左丘明就开始构思着编写鲁国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知识的累积,他的心更大,决定将整个春秋的事件都写下来。
这时孔子也在朝中担任官职。因为之前两人的关系,再加上左丘明品行那是杠杠的,所以孔子对他一直是尊敬有加。按他的话说,就是“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很同步。
而在编书上,两人更是一拍即合。孔子开始编修简版《春秋》以及《诗》、《书》等,而左丘明则着重编写详细的春秋历史。这书最早就叫《春秋》,后来为了区别孔子的《春秋》,后人把它改为《春秋左氏传》,再到东汉之后,才简称《左传》。
这期间,还发生了开头所说的孔子封官的事。在左丘明的肯定下,鲁国新国君鲁定公任命孔子为大司寇,想与三桓抗衡。
但是三桓的势力太大了。没几年,孔子反而被他们赶走,不得不去周游列国。而左丘明则继续编写他的《春秋》,据说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终于完书。
这二十多年中,孔子不停地周游着,然后回来,然后去世。而左丘明也八十多岁了,到了天凉好个秋的年纪了。
此时他早年犯下的眼病,已经越来越严重。不得已,他只好辞官,回到老家。
没过多久,他就完全失明了。但他并没气馁,反而开始编写《国语》。由他口授,家人记录,最终完成这另一部史学巨著。后来,他因病在老家去世。
左丘明写有《左传》(共35卷)与《国语》(共21卷)二书。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与战国齐国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战国鲁国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就是按时间年代来编排史事的书。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春秋时代的大事,是研究先秦时期极其重要的文献。今天我们看到的春秋许多史事,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它。
除了重要的史学地位,它还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文字简洁朴实,描写细腻生动,内容丰富多彩,人物鲜明丰满,尤其是对军事战争的描写,最是澎湃激昂,蔚为壮观。
另一本《国语》,又名《左氏外传》、《春秋外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就是按国家来记载史事的史书。
它记录了西周第五代君王到三家分晋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这八国的历史事件,和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同为研究春秋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籍。
左丘明的这两本书,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包括司马迁等许许多多后代的史学家,都深受它的启发。左丘明因此在后世的评价非常高,被称为“史祖”、“文宗史圣”等。
史家的人物很多很多,毕竟中国历史那么长。不过春秋战国时的史家人物,都很少有文献记载,一般就只有名字。而且因为当过史官,常常连全名都给省了,只剩一个字,如史苏、史皇等,董狐因此也被叫做史狐。有点像医家人物。
另外,孔子因为编修过《春秋》《尚书》等,也被认为是优秀的史家。
史家所编的书,就叫史书。古代的史书,主要来自官府主持的修订。不过除了官修的史册,还有许多民间的杂史、野史、家史,以及民族史、地方史等,它们的作者,也都可以称为史家人物。
这些非官方的史书,也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文化、风情习俗等的重要来源和参考资料,同样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