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上册
作者:掉坑王子 | 分类:历史 | 字数:25.1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宋钘
(小说家)
宋钘(这里念“坚”)
宋钘,约前375年—约前291年,又写做宋子、宋牼(这里念“晶”)、宋荣子,战国宋国人(今河南商丘),小说家人物。
齐国有个人,想黄金都快想疯了,每天起床都要清唱一曲:
啊,黄金呀黄金,你的名字叫黄金。为何你要叫黄金,为何我满脑门都是你。你总是那样揪人心,想你真的好艰辛。什么时候天上掉个一两百斤,哪怕要了我的命我也甘心。
唱完还不够,扒了两口饭他又到大街上逛,看看有没有黄金捡。
这天,他走到金店门口。有个人拿着一块金子,掂量着正要买。
他一看,猛地扑上去,一把抓过金子:“呀,是你是你就是你!”
旁边的人一愣,回过神后大家把他暴揍了一顿,并扭送到衙门。衙役就问了:“你没毛病吧。那儿那么多人,你怎么还敢抢呢?”
那人鼻青脸肿地说:“误会,误会。我光看到金子,没看到旁边的人了!”
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宥念“右”,这里与下面的囿〈也念“右”〉相通)。这个故事,是宋钘“别囿说”的通俗解释。囿,指见识不广,有局限。别囿,就是不要被自己的主观思想所左右,这样才能摆脱局限,不做傻事。
这个齐人就是老惦念着黄金,过于主观,才傻得不成样子。它还有点像掩耳盗铃,不过更坏,改偷变抢!
另外,想钱想疯了,也是这种人。
宋钘小时候应该调皮爱搞怪,生性活泼,不拘束,才让他长大后成了风趣幽默的人。
他有可能是宋国王室的子孙,所以才姓宋;就像商鞅是卫国的后裔,所以也叫卫鞅。另一种可能,他是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子宋的后代。因为当时宋姓的来源只有这两个。
这个公子宋很好玩。据说他一预感有好吃的,食指就会biu biu抖动,由此引出“食指大动”的成语。不知道出处的还以为,有好吃的应该是口水乱流才是,怎么和食指扯上关系!
而且,这公子宋还很霸道。当时郑国的郑灵公正要请大家吃大甲鱼,所以公子宋才会食指大动,但结果郑灵公使坏,不分给他吃。他一恼火,就拿食指在汤锅里捞了一下,尝尝味道才走(也不怕烫!)。
这也是“染指”的出处。而且因这事,之后公子宋还把郑灵公给杀了。有点横。那郑灵公也挺倒霉,为一只王八,把命给丢了。而很橫的公子宋,因后来没有史料记载,不知道结局怎么样。
宋钘也读过不少书,受过不错的教育。长天后,他就到各个国家游历。
除了对沿途听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特别感兴趣,他还对当时流行的学说如道、墨、儒等,进行吸收和融合,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学说。有点像杂家人物。
这时的稷下学宫在齐威王扩建后,名声越来越响。宋钘也一路遛达到了齐国,凭他的学说,也在学宫中占了一个前排位置。
其实在齐威王时,稷下学宫虽然也很热闹,但还没到口水乱飞的地步。很多人都初来乍到,大家谦虚礼让,假装低调,略懂略懂之类的,所以学宫里的气氛还不火爆。
而到了齐宣王后,因为人来得越来越多,又奉行想说就说、动口不动手的原则,没办法,就只能比谁的嗓门大了。
宋钘到齐国时,正是齐威王当政。在当时还是你推我让的学宫里,他很是受人欢迎。
由于他幽默好玩,爱讲故事,还常常加些独家爆料、八卦新闻,在净是术语学问的学宫里,是一股“清新脱俗的气息”存在。连一些学派的大佬,也常常偷偷伸头过来,听得有滋有味的。
当然,除了故事,其实宋钘的学说在当时也很是受追捧的。所以很多人都很尊重他,包括之后的孟子、庄子和荀子等大咖。
这期间,宋钘也大收徒弟。其中一个叫尹文的,比他小个十来岁,后来成了他的死党。两人除了常常一起喝酒聊天,还一起创立了宋尹学派。
另外,据说荀子可能也跟他学过一些知识,所以荀子把孟子等很多人都骂得一头乌黑,但对宋钘却只是轻轻地批评了一下。毕竟,老师是不能骂的,那是要遭雷劈的!
因为好吃好喝,宋钘后半辈基本都住在稷下学宫。只在60多岁时,他出过一次远门,去劝说当时因被张仪忽悠、正在大打出手的楚秦两国。走到宋国的石丘(现在还无法考证其具体位置)时,他遇到了孟子。
此时宋钘已经是大师级的人物了,而孟子还只是蹿红没多久的小明星,所以他对宋钘毕恭毕敬,完全不像对待许行那样。之后两人答辩了一番;当然,还是孟子赢。因为是他记录的。
后来就没宋钘的消息了,不知道有没有继续去说和楚秦。即使有,之后他很可能又回稷下学宫,并终老于齐国。
宋钘是宋尹学派的创始人。这一流派在稷下学宫时,是很混得开的,名气很大。
它在继承道家的思想时,也同时融合法、墨、儒家等,主张以道、法、儒综合思想来治国,反对兼并战争,以“宽”“恕”来处理人际关系,并讲究清心寡欲等。真的很像杂家。
另外,宋钘还提出了“别囿说”(见前文)、“见侮不辱,救民之斗”(被人侮辱不要生气,就不会打架;这个持点保留意见),以及“名”“实”论(就是名副其实)等。
由于宋钘的思想有点杂,所以后人给他排队站位时,很是纠结不定。
在东汉班固编的百家中,他根据宋钘所写的《宋子》,把他归为小说家。这书后来失传,不过据推测,可能是因为书中有很多寓言、传说、民俗等通俗有趣的故事,类似于市井民间文学,所以把宋钘列为小说家。
不过,宋钘的宋尹学派以道家思想为主,原属道家的一个流派,所以他又被认为是道家人物。同时,他又提倡节俭,反对战争,很像墨家,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是墨家人物。另外,他的学说思想是综合许多学说而成的,类似杂家,所以又有人把他归为杂家人物。
本书则根据班固的说法,再加上春秋战国时的小说家实在找不着人了,只好把他强塞到这里。
宋钘著有《宋子》18篇,不过已失传。
小说家,是专门采集民间传说、记录民情风俗、并编辑成书为执政者参考和借鉴的学派。
小说一词,最早是庄子提出的,意思是微不足道的言论,就是所说的都是小道理。
这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学派众多,大家都想说动君王,为了增强说服力,就常常引用史料事迹,或借用神话寓言、民间故事,有的还胡编乱造。庄子看不上眼,认为他们的这些琐屑言论,和自己的玄妙大道没得比,所以嗤之为小说。
当时的小说家,和现在所说的小说家概念不同。它类似于现在的民间文学家。
它的祖师爷,已经无法考证。而它的来源,则出自于古代的稗(念“败”,杂草,比喻微小的、琐碎的)官,就是专门为君王讲故事的小官。说得难听点,就是给人解闷的,所以才一直被人看扁。
后来,有人把稗官所说的故事编辑成书,这些人就叫小说家,而这些书也叫稗官野史。
因为它所说的,大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琐事,虽然也成一家,但一直被忽视。到了班固时,还将它踢出早期主要的十家之列,称它不入流,所以才有了百家中的“九流十家”之说。
其实,小说家记录了很多古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习俗趣闻,对研究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以及平民文化等,都有极大的参考和研究价值的。
同时,它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在六朝(三国后期至隋朝前)之后,由于文人的加入,小说家一下被拔高到与儒家、道家同等的地位呢。
当然,此时小说的内容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含义也和先秦时的小说家不同了,属个人创作型,类似现在的文学家。
之后到了明清,小说的发展更是达到巅峰,于是出现了是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四大名著,小说家也倍受崇拜。即使今天,那也是象牙塔尖里的人物,抬头仰望都不一定能看得到的。
因为春秋战国及之前的小说家,连完整的人名都没留下一两个,他们所编的书,也基本上丢得光光的,所以实在没得再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