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死之迷
作者:三少爷的笔 | 分类:穿越 | 字数:15.2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兵出祁山四
马谡丢掉街亭之后,诸葛亮大军被迫撤回。
做为街亭之战的直接领导人马谡对于此次的惨败是要负全部责任的。随着街亭的丢失,司马懿军占据有利地形,趁势追击,蜀军刚开始发兵所取得的安定,天水,南安相继失守。
首次北伐彻底宣告失败。
对于此次的北伐,诸葛亮是精心准备,然而最后仅仅是因为错用一人的缘故(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至少我们从马谡丢街亭的故事来分析应该是这样。
虽然不能肯定如果是魏延,王平或者吴壹来守街亭就一定就旗开得胜,虽然不能肯定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事先安排的策略布防就一定能够抵御住张颌大军的疯狂进攻。但从史实的结果我们只能这样理解。
而从各方面的条件来看,诸葛亮在任用马谡上的确是犯下了大错。按照诸葛亮的逻辑来分析,街亭这个地方如此重要,为什么会派一名毫无实战经验的将领来镇守?
原因只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真心,
一种是私心。
所谓真心,是诸葛亮从马谡平时所献计谋来看觉得马谡的确是有才之人。如此有才之人没有适合他的功勋如何委以重用,不能委以重用如何才为蜀国效力。
所谓私心便是后来人对诸葛亮普遍的理解。(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马谡是马良的弟弟,无论是马良还是马谡和诸葛亮的私人关系都不错,诸葛亮正好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让马谡头上多一道光环,让马谡在功勋簿上画上浓厚的一笔,让时时跟随自己的马谡有了往上提拔的资本。
但,对后一种观点,在下不敢苟同。
首先,从诸葛亮的为人来看,不会是那种公私不分的人,对于自己的心腹他可能会给更多的照顾,但这些照顾是坚守在依法治国的法治的前提下的。而且从诸葛亮跟随刘备一直到现在独自掌权,至少在史料中没有找到诸葛亮任何公私不分的行为。所以我们只能推测诸葛亮不是这类人。
其实,从诸葛亮的具体执政方针来看,诸葛亮现在崇尚的是依法治国, (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一个依法治国的人会更加介意其他人对他执政方针政策的认同度。处理不好,这种依法治国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我们去客观地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这件事情上,应该是第一件情况为主,或许渗杂了少许私人感情方面的因素。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
对于历史我们去原原本本地还原当时的情况是不可能的。研究历史的根据就是史料,研究三国的历史最有价值的史料只能是三国志。但三国志是毕竟不是三国的那个时期写出来的东西,他的时间跨度相当于我们现在去写清朝末年的东西,又有多少真实性呢?
二年前我甚至还看到了这样一篇野史,为什么陈寿在三国志中描述诸葛亮的形象是那么的中庸,在描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上基本把诸葛亮形容的一无事处,他赞扬的仅仅是诸葛亮做为政治家的利害之处?
因为陈寿和马谡是远房亲戚!在诸葛亮斩马谡之前将马谡的头发全部刮掉了,这对马谡是一种极大的羞辱,所以马谡在狱中自杀。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这样的野史也出现了,我们一看觉得这样的东西很好笑,一看就知道这是不符合常理的东西,但谁又有十足的证据来证明事情不是这样的呢?所有的证据也只不过是推测罢了。
好了,我们推测了诸葛亮为什么任用马谡?不管是哪一种推测,结果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对马谡的才有诸葛亮其实是非常欣赏非常看好的。诸葛亮的担心仅仅是马谡的做战经验而已。
其实这样的用人方法也无不妥。好比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在求职时说过:诸葛亮出山前都没有工作经验,凭什么要求我们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有经验?
是呀!
谁能说这个观点错误,诸葛亮出山前也是在农村过着一边读书一边种田的生活,他没带过兵,没打过仗,现在不照样带着蜀国的十万大军吗?马谡曾当过县令,可以说也是有丰富的从政经验的,为什么就不能带兵呢?至少马谡也好,诸葛亮也好他们都是在自己的从政生涯中体现过自己的才能,才智,这样才有接管军队的资本。
而我们现在很多的领导,任免人事上只学到了诸葛亮任用马谡事件后一方面
,会不会没关系,有没有经验没关系,懂不懂也没关系。而前面的一个大前提早已扔到九宵云外了,那便是你所任用的人是否真的有做事这事的可能性。
在诸葛亮看来,马谡是有做成这种事情的可能性的。否则依诸葛亮的谨慎,怎么可能将蜀的命脉交给一个完全不可能取胜的人呢?
但马谡毕竟不是诸葛亮,至少他的才能的全面性是远远不及诸葛亮的。而且做事说好听点称为独断乾钢,说难听点叫刚愎自用。
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事先的布置布防,而且不听副将王平合理的建议,结果主副将之间分道扬镳,这在战场上是一大忌。
屡次的犯兵家常识,岂有不败!
所以在下认为,马谡的失败不仅仅败在军事战争经验上,最大失败是败在自己的为人性格上。
做为一个重要战争的直接领导人,他就不仅仅能代表他自己,他所代表的是他所率领的上十万的军队,以及供养这上十万军队的蜀国臣民。这是一份责任心,有了这样一份责任心在肩头,他是不可能轻易拒绝王平的建议的。
我们在影视剧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到(我们从三国志中无法找到类似的对话,只能依三国演义的版来推测)副将王平在坚持以诸葛亮事先的布署来布防上与马谡言语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而马谡基本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或者说是一个有足以(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让王平信服的理由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常性。
马谡的理由概括起来就两点:
一是诸葛丞相未到此地,不知此地的具体情况,。天啊!诸葛亮不知道这里的地势怎么可能在大军出发前告诫他们要如何如何布防?这一个理由就是典型的强词夺理。
第二个理由更好笑,称为战争应随机应变。这个理由听起来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呆板地执行事先设定的军事部署肯定会吃大亏,因为战争的过程是谁都无法料到的。但现在马谡是处于一个开战之前布防的状态,双方的军队发生变化了吗?有意外因素发生了吗?什么都没有!一开始便擅自更改自己的军事计划,那我们事先制定的军事计划还有什么用,不如同一张废纸吗?
所以这两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当然也无法说服王平。在王平的一再坚持下,马谡不仅没有重新考虑,而是恼羞成怒,派了一千五百兵马交给王平,您爱去哪去哪,街亭我自守。
这样的一种行为已经是刚愎自用的极端了,比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关羽因为自己的自恃甚高,刚愎自用的性格丢了荆州也丢了脑袋,马谡同样也没逃过此等命运。
街亭丢了后,做为所有的将领必须有个交待。该如何处置马谡是摆在诸葛亮面前的一道难题。
马谡到底该不该死?
有这么几种情况应该说清楚:
第一种,就是最明显的,丢了街亭嘛,导致整个蜀国大军北伐取得的一切成绩化之乌有。兵马,粮草损失惨重,做了主将打了败仗你得死。但这种说法也是可以反驳的,在战场上频繁带兵的将军怎么可能每次都取胜,哪有什么常胜将军?真正的常胜将军只有一种,便是打了一次胜仗后便收山再不带兵的,那么他的成功率永远是百分之百。
所以做为主将打败仗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打了败仗就要砍头,谁还敢去当将军?那哪还有将军?早被砍光了!至于损失,打败仗自然会有损失,兵马也好,粮草也好,这是一个必须的东西。那么可以街亭之战即使败了也不是应该是马谡被斩的直接诱因。
第二种,便是马谡的任用问题。我们无数次的谈到,街亭之战比马谡合适的将领一大把,什么魏延,赵云,吴壹等等,甚至他的副将王平都比马谡合适。任命了这么一个最不该被推上位的人来当领导,而且这个马谡又不按事先的常理来出牌。
可以这么假想,如果马谡按照事先诸葛亮交待的情况来布防,便不会有马谡与副将王平在大战之间的冲突。最后即便是失败了,在所有人找不到马谡明显的因为自己做为主将的能力方面有失误的地方,诸葛亮会不会考虑马谡的一条生路呢?当然这个是假想,即使是在当时,这个假想成立恐怕就是诸葛亮也不知道答案。
马谡承担了战争的责任,那不得不牵扯到诸葛亮。诸葛亮是否有责任呢?
这也就是第三种理由,也是被后人认为马谡最该死的理由。
诸葛亮做为一军统帅,在这种最关键的时侯任用自己的心腹之臣,而且是一个根本不适合指挥这场战争的心腹之臣,是何居心?如果这战争如果胜利了,当然大家相安无事。
可毕竟战争失败了,造成了如此大的损失,该谁来为这次损失买单呢?诸葛亮承受的压力其实与日俱增,在对马谡的杀与不杀之间诸葛亮内心的纠结程度应该不会压于任何一次军事战争所承受的压力。不杀马谡?如何对国内非已方势力的人交待。
要知道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蜀军的全面溃败,导致了积累了多年的资本被一次倾泻,导致了此次北伐的提前终结。
不杀马谡?一个以依法治国为基本国策的铁腕丞相,对于这种明显有失误的将军不处以最严厉的惩罚,那如果,蜀国的那些与诸葛亮不同心同德的人以后以此来做来一个标准呢?
做为执政者是治还是不治?治,明显不公平,只会给蜀国带来更深层次的隐患。不治,那依法治国岂不只是一个口号?不杀马谡?那任用马谡的诸葛亮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刘备死后,蜀国军政大权基本被诸葛亮一手把控,那个刘禅基本是不问政事的。当然这也幸亏诸葛亮是个忠臣,如果诸葛亮是个司马懿那种角色的人,蜀国也就不再姓刘了。
诸葛亮的铁血政策,大权独揽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各层次的人的利益。对于那个时侯普通的小的官员或者老百姓来说,你诸葛亮生活是否勤俭,朴素跟我没关系,我们小官员或者是老百姓想要得到的是自己丰衣足食。
你诸葛亮对自己或者对自己心腹之人有多么的严厉我们管不着,我们需要的是对我们的容忍与包容。当然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在哪朝哪代都不一样。做为掌权者所能做到最好的情况便是一碗水端平,不论谁犯错,都一样,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朝野的非议,才能降低社会的动荡。为了平息这次战争带来的影响,马谡必死!
事后,诸葛亮像刘禅上表,对这次行动的将领一一做了处罚,包括自己。而唯一没有被处罚相反还得到提升的人便是王平。
从这样一件事来看我们就不应该把诸葛亮理解为那种推脱自己用人之过而斩杀马谡的小人。所以依在下之见,马谡之死不仅仅是因为一场战斗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诸葛亮的铁面无私,而是因为蜀国那深不可测各种势力的你争我斗。
如果马谡并非原荆州集团士人,而属于益州集团的人,诸葛亮会杀他吗?恐怕不会,李严就是一个例子。李严所犯的错误比马谡要大的多,而且是从人的本质上坏透了,他不是军事上失误,而是就冲着骗你去的。
这样的人诸葛亮也都是包容了,但马谡不可以。
这就是马谡的悲哀,也是蜀国的悲哀!
马谡之死,对诸葛亮来说是一种损失,对蜀国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虽然马谡领兵言过其实,但马谡的才智是不能被忽略的。刘备夷陵大败后,南蛮诸将突然反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能够静下心来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的人是需要多么大的包容度与智慧。或许我们不认可马谡的带兵,但不能否认马谡做为一个参谋的角色。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与短板,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子才能发挥他的最大的作用。可能对于马谡来说当将军不是他的特长,做参谋才是,可惜,他没有机会了。
痛惜马谡之死的不只是诸葛亮,还有许多蜀国的有识之士,他们怜惜马谡之才比如蒋琬,向朗等等。三国演义中他们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决定之前也是力求为马谡求情。
但军法如山,国法不可废,诸葛亮为了整个蜀国的长期稳定,只能丢车保帅,但这个帅在我理解绝不是他诸葛亮本人而是蜀国的江山。
那么现在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关于马谡的死也有几种版本,那到底哪一种更接近史实呢?马谡是被杀还是自杀或是其他呢?
对了,休息时间到了,休息休息,明天更精彩!
(在下第一次写东西,可能在过程中没有那种带故事情节的小说那么高潮迭起,所以在下现在正在构思一部三国题材的穿越剧,如果各位看官有兴趣的话短信一下,提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在下不胜感激,最后求好评一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