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诸葛亮生死之迷

作者:三少爷的笔 | 分类:穿越 | 字数:15.2万

兵出祁山五

书名:诸葛亮生死之迷 作者:三少爷的笔 字数:3249 更新时间:2024-10-10 23:37:28

对于马谡的被杀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非常有精彩。

蒋琬等群臣屡次上奏诸葛亮,希望诸葛亮能赦免马谡死罪。原因有三:马谡虽然领兵有误,做战失败,但罪不至死(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而且马谡及其兄马良,跟随先帝刘备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马谡虽然领兵有误,可毕竟是首次带兵,而且马谡做为参谋为蜀国的发展提了很多好的意见,希望诸葛亮能收回臣命。蒋琬等人屡次为马谡求情无非就是对马谡的才气非常欣赏,认为马谡是蜀国不多的人才。

蒋琬等臣的爱才这心,正是诸葛亮心中的痛楚。

其实这些理由诸葛亮哪里能不知道?

而且马谡又是诸葛亮的心腹爱将,是诸葛亮极为推崇的新一代的人才,与公与私都应该让马谡有带功立罪的机会。可蜀国当时特殊的情况不允许诸葛亮这样做,(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这对诸葛亮应该是一次心理上极大的伤害。

相比之下,可以看看三国时期另一个人。

蒋干!

三国演义中对蒋干的描述是不太符合实情的。三国演义中把蒋干描述的是长相丑陋,而且愚昧无知,被周瑜玩弄于股掌之间。

实则不然,三国志中对蒋干的描述是:“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这个评介是相当高的,不仅人长的漂亮,潇洒,而且口才出从,江淮之间没有人能是他的对手。纵合两种描述我认人三国志中的描述应该是靠谱的,(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或者说是更接近历史的。

可以想一想,曹操何许人呀?

其识人这术已经登峰造极,而且在三国时期没有人是其对手的。

如果蒋干是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种废材的话,曹操怎么用的着,怎么看的上。所以凭此推断三国志描述应该更接近事实一些。

那么蒋干做了件什么事,也许大家都知道,曹操进攻东吴,派他去游说,结果又中了东吴的连环计。跑到周喻那里偷到了一封周喻遗漏在床边的绝密文件。这文件居然是刚投降曹操的原荆州水军大将蔡瑁,张允的叛乱信。

这让曹操顿时火冒三丈,立即斩了蔡瑁,张允二将。让原本不习水战的北方将士失去了两位非常优秀的水军将领,实力大损。

紧接着,这位蒋干为了将功赎罪,再次来到东吴。

而周喻假意将他软禁起来并派军士看管,蒋干心中极为烦闷,一天晚上他见屋外有人朗诵兵法,甚为好奇。蒋干推开房门,问他的姓名才知是大名鼎鼎庞统庞士元。于是便偷偷乘渡船将庞统带到了曹操阵营。

后面的故事便是庞士元像曹操献计将所有的战船用大铁锁连接起来,一艘艘的船连接的像艘庞大的航空母舰一般,在表面上这样克服了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毛病(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但紧接着黄盖苦肉计配合周喻的火攻将曹操的数十万大军损失殆尽。

这是令曹操极为震撼极为失落的一次战斗。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可以说没有蒋干两次昏庸的表现,曹操也绝不会落入吴蜀联军的连环计的圈套,自己半辈子的江山也不会就这样损失殆尽。

按常理来说蒋干给曹操提供了极端错误的信息,像这样给曹操集团造成如此重大的损失就是斩个上百次头也不足以平曹操心中之怒火。

但我们最后发现,曹操没有杀他,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在与群臣商议时只是嚎嚎大哭:“若郭奉孝在此,怎能有此败?”当然,这句话不仅是对蒋干也是对曹操手下其他谋臣的极大羞所以我们在对比这两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曹操是对犯有严重错误的人是具有极强的包容之心的。

但诸葛亮不同!

在诸葛亮心中,其实人才与他所奉行的法治不是可是划一个等级的,这跟曹操正好相反

。曹操是只要人才哪怕就是不完全遵守只要是不违背从理道德或者说是不挑衅曹操内心对法律底线的行为,一概可以忽视。

诸葛亮则不同,法便是第一,即使是优秀的人才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两个人谁对谁错?依我之见,都没错,只不过适应的时期不一样罢了。

曹操的这一套理论适合于乱世之中。(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你想呀,人都会有毛病,如果一旦有一点毛病,你就要重罚,就要杀头,谁还敢效力于你。没有好的人才辅佐你,如果在乱世之中出人头地。

所以曹操没错。

诸葛亮这一套是最适合于和平时期的。

和平时期没有需要的是治世之臣,诸葛亮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好像当权者与普通老百姓在法律这一问题上放在了同一平面上,这样才能真正让老百姓更加心服口服,更加臣服于当权者。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好了,不管是属于哪一种局面,马谡是必须死了,可马谡穷竟是如何死的呢(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三国志中有多个版本。

据三国志向朗传如此记载:而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传说中一直待到诸葛亮死后,向朗始复出仕官。其中“优游无事”达数十年!这是向朗传中的记述。

第二个是《马谡传》中裴松之注,有提及《襄阳记》中的记载说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看这一段,就知道马谡死前未曾有机会再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无必要写这么一封信,要诸葛亮效仿杀鲧而用禹的故事,将自己的遗孤托付于诸葛亮了。

第三种是而在《诸葛亮传》中只称诸葛亮“戳谡以谢众”,《王平传》中又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从这两传来看(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马谡确实是被诸葛亮下令处死的,但到底有没有付诸实施呢?

谁知道?

答案就是没有!

所以这就有了第四个版本:因为这在《马谡传》中有明确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在一本三国志中针对同一件事情冒出了这么多的版本,我们想要寻求答案只能是凭猜,这就好比我们语文考试时的作文题一样,怎么写都行,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这也许就是历史最能吸引人的地方。

既然我们谈到了这个地方,在下就关公面前耍大刀,(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谈谈我自己觉得马谡是如何死?

我们可以使用排除法:

首先说向朗传,向朗传是说马谡知道自己罪大恶极,回去必死,于是跑了。向朗知道马谡要跑,归结爱才之心故意放走了他。我认为这个是靠不住的。

要知道,马谡在街亭之战之前也是蜀国的名士,而且马谡在战争前是给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的,一旦战争失败,诸葛亮是可以斩他全家老小的。一名被诸葛亮赏识的蜀国的名士还不至于到关键时侯为了自己的小命全家老小的命都不要了吧?

而且说向朗有爱才之心放了他,可如果放了他他投奔敌方了咋办?这种才不是为已所用,而为敌所用了,难道向朗会没有这种担心?所以我认为这个靠不住。

第二个是马谡传中裴松之注,我觉得一部三国志都能演绎多个版本出来,那么依靠这部书所研究出来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全面的(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而且裴松之老先生的注并没有彻底地明确的解释到底结果是怎么样的。

第三种情况也是属于有头无尾似的记载。诸葛亮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但诛只能理解为下命令诛杀,但有没有杀呢?这其实和第四种可能性就是马谡传里所说,马谡被关进天牢病故,病死了不矛盾。

整个解释就是诸葛亮下令杀掉马谡,将马谡关进大牢,马谡病死了。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可靠的说法了。

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要杀掉马谡也说的过去,就是在诸葛亮下军令的时侯,痛惜马谡之才,而又不得不顾全大局,推崇他的依法治国的理念而杀掉马谡。

猜测了如此多的原因,不管正确与否,马谡的死使蜀国损失掉了一位年轻而优秀的人才(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亲自祭奠、为之流涕,以及有十万之众陪着流泪,且对其遗孤待之若平生,这种既斩之,又恤之的作法,也使诸葛亮心力憔悴。

可战争并未结束,做为军队最高指挥的诸葛亮必须要从马谡之死中振奋起来,继续未完成的战斗。马谡丢掉了重要的战略之地,司马懿却不可能就此收兵,司马懿的大军会如何做呢?诸葛亮会如何应付呢?请各位看官稍安片刻,容某为您细评空城计!

(在下第一次写东西,可能在过程中没有那种带故事情节的小说那么高潮迭起,所以在下现在正在构思一部三国题材的穿越剧,如果各位看官有兴趣的话短信一下,提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在下不胜感激,最后求好评一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