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重生苏联

作者:维拉德列 | 分类:历史 | 字数:89.6万

第一百零四章 黑色黄金

书名:重生苏联 作者:维拉德列 字数:2505 更新时间:2024-10-11 14:30:25

曼图洛夫上任以来,新西伯利亚州的财政情况一直都比较紧张。这个地方工业基础稳,,工业产出多,天然资源不缺,农业算是比较发达,人口不少,也好歹有个一千万,税收和其他州份相比,已经算多了。

但曼图洛夫却推出了大量的建屋、工农业发展项目,工程项目多,而且工程支出庞大,这些税收并不足以应付这么多的工程,结果新西伯利亚州政府、州内各市的市政府从1938年1月起,都在面对财政情况紧张的局面。

为了应付财政上的问题,保证自己的种田计划不受阻,曼图洛夫用尽了各种可行的方法在不贷款,不影响民生,不影响发展进度的情况下,减少可以缩减的开支,。

他提出了179厂这所全苏联最大,市场份额达到70%的农业机械厂的扩建计划,增加拖拉机的产量,建立可以转换为坦克生产线的拖拉机生产线,并得到工厂工会、党委的支持。

之后,曼图洛夫就用自己的办法,把扩建计划的财政责任推到重工业人民委员部和工厂身上,让重工业部和工厂出资用于扩建。州政府、市政府则全身而退,减少了不少开支。

除了减少开支以外,他还想尽了办法,在不增加税赋的条件下,增加收入的渠道。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还是靠征税、贷款和罚款来维持,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政府的收入并不止这些,还包括地方企业贡献的收入。

计划经济下的苏联,是一个国营公司垄断市场的时代。多间国营企业、工厂组成垄断组织托拉斯,多个托拉斯又组成更高级别,庞大而臃肿的联合公司,垄断苏联的市场。

这些联合公司,掌握了管理工作和业务职能,自主性很大,全联盟性的联合公司规模也可以与当今任何一家大企业相比。

苏联的联合公司的规模有全苏性的,也有加盟共和国的联合公司。全苏性的联合公司顾名思义就是由中央管理,业务遍布全苏联的联合公司,例如:全苏煤炭联合公司(被拆分)、全苏国营石油联合公司、全苏机床制造联合公司等。

这些全苏性联合公司规模很大,财力雄厚,下辖数百家企业,但由于规模过于庞大,这些公司的运转往往缺乏灵活性,领导效率不高,产生了不少弊端。

除了全苏性联合公司以外,还有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联合公司。例如俄罗斯联邦的林业联合公司、建筑联合公司等等。在新西伯利亚州,也有曼图洛夫成立的新西伯利亚冶金联合公司。

这些地方联合生产体的规模无法和全苏性的比较,加盟国级别的联合公司一般只有数十家企业,而州、边疆区级别的更少。虽然规模不如全苏性联合公司,但他们的管理效率、生产效率一般都比较高。

曼图洛夫为了能够掌握更多的管理实权,同时增加州政府的收入,就成立了数家州立的联合公司,当中最为重要的三家分别是新西伯利亚州冶金联合公司、新西伯利亚州煤炭联合公司、新西伯利亚州有色金属开采加工联合公司。

这几家公司受到州政府的监管,有向州政府上缴利润的义务。联合公司的主席、党委书记等高层人物也都是曼图洛夫亲自提拔的人,都愿意紧密地配合曼图洛夫的发展计划。

其中,业绩最好,贡献最大的,就是新西伯利亚州冶金联合公司,下属十家冶金企业,包括5家采用了顶吹转炉炼钢技术的炼钢厂,3家制铝厂,还有两座合金加工厂。

当中,在联合公司里,对财政贡献最大,也是最广为人所知的,就是位于新西伯利亚的曼图洛夫炼钢厂(前身是新西伯利亚钢厂,在工厂委员会的提一下,为了纪念曼图洛夫对于炼钢技术的贡献而更名)。

这家大型钢厂应用了领先世界数十年的顶吹氧气转炉炼钢法,每年能生产六百万吨高质量的钢材,领先全苏联,甚至全世界。这一家工厂的年度钢产量,相当于法国和意大利全国钢产量的总和,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一家厂的产量,居然能比得上两个列强的全国产量,是一个十分惊人的奇迹。

这些高质量的钢材被出口到其他州份,用来建造桥梁、楼房,或是被用来制造其他的工业产品。由于质量偏高,而且供应偏多,价格偏低,很多全苏性、全俄性的联合公司都愿意用高一点的价钱从曼图洛夫炼钢厂里购买钢材,包括哈尔科夫坦克工厂。

频繁的贸易,让州政府从中征到了不少的税收,而钢厂所得的利润,也有一部分被上交到州政府,用于支持庞大的发展计划。

到了1939年,勘探人员在新西伯利亚州东部发现了金矿,而鄂毕河中下游的油田也已经投入了运作,让新西伯利亚州两年来入不敷支的财政局面发生了逆转。石油和黄金开采的收入在下半年的几个月内,完全弥补了州政府累计了一年半的赤字。

从6月到10月,一桶又一桶新鲜的原油,从鄂毕河中游的产油区,经水路运到鄂毕河上游的新西伯利亚市,在那里的炼油设施提炼后,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到了全国各地。

不过,到了11月,鄂毕河中下游河段开始结冰,船只难以通行,原油只能通过运油车运输。但从产油区到新西伯利亚的距离远达七百多公里,通过车辆运输的话,会消耗大量的燃油,也会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并不符合成本效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石油工业人民委员部决定修建石油管道,连接产油区和炼油区。产油区的位置无可争议,就是鄂毕河中下游,新西伯利亚州和鄂木斯克州交界的那片地区。

但由于石油工业有利可图,鄂木斯克州那边也想从中分一杯羹,毕竟石油储量较大的梅吉翁油田和萨莫特洛油田都在鄂木斯克州的地盘里,所以他们也向石油工业部申请鄂木斯克州的秋明市兴建炼油设施,并兴建一条长达七百多公里的输油管道,连接产油区和秋明。

和新西伯利亚相比,秋明的地理位置明显占优。那是离产油区最为接近的一个城市,和梅吉翁油田相距730公里,而新西伯利亚和梅吉翁之间的距离是760公里。

乍眼看,两地之间的差异并不大,秋明的位置优势好像不太明显,但比较两者和莫斯科之间的距离时,秋明的地理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新西伯利亚和莫斯科的距离比秋明和莫斯科之间的距离还要长1100公里,如果炼油中心迁到秋明的话,石油产品运到西部地区的成本就大大降低。

而我们熟悉的历史就选择了秋明,故此,这个庞大的产油区就被后人称为“秋明油田”。

如果这个方案得到了落实,新西伯利亚州的石油收入将会大大地减少,而之前在石油工业的投入也会白白浪费。失去了石油这一条经济命脉的话,恐怕财政紧张的局面会再次落到曼图洛夫的头上。但无论如何,秋明油田的开发对于整个苏联而言,都是有利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