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权臣
作者:红尘贼子 | 分类:历史 | 字数:209.9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98章 没有实权的皇帝
“一派胡言!”工部侍郎周成有显得异常激动,双眼瞪的如同铜铃,仿佛一只好斗的公鸡,声嘶力竭的大吼着:“什么叫做好大喜功?什么叫做劳民伤财?分明就是恶意中伤,要说这误国误民,尔等方为罪魁祸首!你们目光短浅如鼠,银耗子果然不是白叫的!”
“胡说八道!”户部侍郎胡永贵也不是个好惹的,这个牙尖嘴利能言善辩之人直接就把吐沫星子喷在同僚的脸上,挥舞着双手做出很夸张的肢体动作,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四十条海船,光是建造之资就是二百余万,再加上维护保养人员开支,第一年的投入就不会少于三百二十万缗,这不是好大喜功是什么?我大明朝迟早会被你们工部的这群败家子败个精光。再者说了,凭什么你们工部报上来的亏空我们户部就得签认?这笔钱我们不出,你们自己想办法去。”
这些年来,随着新税法的实施,朝廷的收入与日俱增,但各式各样的开支也越来越大。
动辄就是百万以上的投入项目这个月就有三个之多。
偏偏掌管银钱的户部却卡的很严,说什么也不愿意调拨银两,为了这事双方已经争吵过不止一次了。
随着对于东南亚诸国的军事占领,海外贸易越发繁荣起来,但这笔钱却没有进入到国库,反而是被闽、浙和两广的海商给赚了去。
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人员和财政的投入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最终却是给狡猾的商人们做了嫁衣裳,朝廷当然不乐意了,所以工部的官员就准备组建一支超大规模的“贸易船队”进行海上贸易,但这是要花钱的,而且要花很大一笔钱。
连续三次审核,户部的官员就联系三次否决了工部的“拨款申请”,说他们是好大喜功劳民伤财。
守着国库里的那点银钱不肯拿出来使用,所以很多人都在暗地里骂户部的同僚是目光短浅的“银耗子”。
花钱没有节制的官员又落了个“败家子”的名声。
为了同一个事情,双方又一次在朝堂之上争吵起来。
“英明神武”
“乾纲独断”的兴武皇帝高高踞坐与龙椅之上,看着正在下面争吵的文武百官:这是他每日的必修课,同样的情形每天都会看到,就是想落个“耳根清净”都做不到。
在兴武皇帝的心中,到底是不是应该组建起一支完全官方性质的远洋贸易船队,连他这个做皇帝的心中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他甚至不晓得这事到底是为国为民的善举,还是劳民伤财的恶政。
准确的说,他根本就不需要有这样的概念,因为“总理事务司”一定会做出准确的评断,到时候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他只需用玺确认生效就可以了。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个事情完全就是“八字还没有一撇”的程度,距离皇帝本人确认生效还有好几道流程要走呢。
首先要由部堂形成一致意见,然后交由“总理事务司”进行审核,审核通过之后才会给皇帝用玺,最后才谈得上具体的实施阶段。
就眼下而言,这个事情刚刚到了第一个阶段而已。
两派官员的争吵让“英明神武”的大明天子不胜其烦,他甚至已经想象到了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场面:先是工部和户部的人展开激烈辩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过程中一定会互相阶段,然后这场激烈的辩论就朝着人身攻击的方向发展,变成了泼妇骂街一般的谩骂。
紧接着都察院的人就会卷入这场骂战当中,“楚汉争霸”就会顺理成章的变成“三国演义”的戏码,随时都有可能因为一句微不足道的话语点燃最后的导火索,然后三方就开始撸胳膊挽袖子的赤膊上阵,一众的朝廷命官部堂大员会在朝堂之上公然动手厮打,上演一出“全武行”的精彩大戏。
事实证明皇帝确实“眼光独到”,因为事态的发展和他预料当中完全相同。
随着争吵的逐步升级,双方已经开始相互谩骂互相揭短了,“某年某月某人纳小妾,德行不淑”“某人的府邸过于豪华,必然是贪墨所得,应该彻查”,种种乱七八糟的陈谷子烂芝麻全都抖落出来,口水横飞吐沫星子乱溅,骂战迅速升级。
“我要参你。”
“我要弹劾你。”
大明朝的官员治国理政的本事到底怎么样,是一个谁都说不准的事儿,但有一点却可以绝对确认:吵架骂人的嘴皮子功夫绝对一流,个顶个都是绝世高手。
当激烈的争吵变成人身攻击,老子亲娘的破口大骂之后,距离动手也就不远了。
片刻之间,骂战再次升级,终于演变成了相互厮打的“全武行”。
三方官员你来我往,扯头发扭胳膊,仿佛正在斗殴的市井无赖一般打做一团。
到了这个时候,仿佛神像一般很少能够发挥实际作用的兴武皇帝终于可以展现自己的威严了。
兴武皇帝重重的咳嗽了一声,用中气十足异常洪亮的声音高喊着:“这朝堂乃商议国事之所,岂是尔等撒泼之地?当堂殴斗,成何体统?”
第598章 没有实权的皇帝
随着皇帝本人的一句“成何体统”,正在厮打殴斗的官员赶紧罢手,一个个匍匐在地高声呼喊着“臣有罪,臣万死”的套话,虽然全都承认了自己确实有“君前失仪”行为,但却全都拒绝认错。
那些被打掉了乌纱扯破了袍服甚至被抓了个满脸花的官员依旧各执一词,有的说是自己“为民请命奋不顾身”,有的是说“为国筹谋不敢人后”,全都是愤愤不平的神色,全都觉得自己是大明朝的忠铮之臣,而且全都不服气。
似乎只要皇帝一转身,他们就会再次打起来。
谁也无法说服自己的政治对手,更不可能让对手同意自己的观点,那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了,奏请圣上“乾纲独断”“圣意天裁”。
既然官僚不能说出个一二三来,那就只能由圣天子做主了。
但是,这种事情,圣天子还真的不能做主,因为他没有这个权利。
现在的大明天子,根本就不是一言九鼎的九五至尊,他说了不算。
事实上,除了太祖洪武皇帝和成祖永乐皇帝之外,大明朝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可以一言九鼎的皇帝,而是始终维持着皇家和官僚共治天下的局面。
只不过都了兴武朝,皇权被进一步削弱,成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盖章机器”。
但是,官僚的权限却没有因为皇权的削弱而得到加强,因为中间还隔着一个“总理事物司”呢。
“总理事物司”才是大明朝真正意义上的决策机构,而皇帝已经成了吉祥物,官僚体系则被转变成了执行机构,皇帝和当官的说了都不算。
于是乎,所谓的“乾纲独断”“圣意天裁”也就成了一句没有任何意义的空话。
且不说这事儿还没有经过“总理事物司”的审核同意,连官僚们自己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皇帝能说个甚?
如果皇帝在这个事情上表明态度支持任何一方的话,清流言官们立刻就会一拥而上,把集火的目标转向皇帝本人。
“不可一意孤行”“切忌民为贵而君为轻”“事关社稷怎可轻忽操切”之类的言语,早已经听的皇帝耳朵都要起茧子了,皇帝才不想为这么个还没有定论的事情惹一身骚呢。
对于这种没有结果的事情,皇帝采用了以前的老办法:再议!
于是乎,那些个刚刚厮打了一番的官员纷纷告退,一个个的脸上全都挂着胜利者的表情,似乎自己真的就是“为民请命”或者是“为国筹谋”的忠贞之士了。
其实吧,这些个当官的,若是说没有一个是清官,似乎有些偏颇,确实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但事实上谁的底细也不干净,屁股底下全都有屎。
工部之所以提议兴建数量超多的海船,是因为得到了很多造船厂的支持,这些人最喜欢朝廷大兴土木,好借机狠狠的赚一笔。
户部坚决反对,则是得到了远洋贸易商的大力支持,毕竟那些早已赚的山满海满的远洋贸易商还没有赚够,他们绝不希望朝廷分润这笔让所有人的眼红的利润。
官僚为资本代言,而不是考虑国家利益,这种事情在江南几乎已经是半公开的了。
而且这些官员根本就不怕有司衙门和三法司的人来查。
无论是富可敌国的巨商,还是身居高位的朝臣,全都精明似鬼,不可能象以前的那些蠢货那样直接捧着白花花的银子送礼,那根本就是授人以柄一查一个准,一个弄不好是罢官甚至丢掉小命的危险。
利益输送也是一门学问,完全可以做到不显山不露水神不知鬼不觉。
既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还不怕朝廷查起,甚至还能因此落一个“为民请命”或者是“为国筹谋”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大明朝的官员原本就是夸夸其谈的传统,“骗廷杖”捞名声的手段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现如今朝廷又取消了廷杖,愈发的有恃无恐起来。
当官的大老爷为了老百姓的一点点“蝇头小利”,不惜冒着“君前失仪”的“巨大风险”和奸佞之臣当堂厮打,这事要是传出去,不仅不丢人,反而能捞一个很不错的官声,大家当然不肯错过!
退了朝之后,如同往日里一样,兴武皇帝再次来到慈宁宫给太后请安问吉。
虽说兴武皇帝已经亲政了,翁太后早已“退居二线”,事实上却从来就没有省心过,始终在为儿子的江山操心着呢。
仔仔细细的说起今天发生在朝堂之上的争斗,太后不住的微微点头:“这就对了!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只有群臣相争,才能愈发的彰显皇家威严。若是文武百官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团结如一,还真的不好说呢。陛下万万不可支持其中任何一派,就由着他们去争好了,若是国策正确,则是皇帝圣明无误,若是国策失准,则是群臣误国,到时候该囚的囚该杀的杀。”
任凭臣子相争,不仅不加阻拦,反而在暗中推波助澜,确实有利于皇家的统治,也更能彰显皇家的地位。
若是文武百官都团结起来,无疑会形成很大一股势力,对于皇帝而言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儿。
这就是帝王心术。
翁太后总是不失时机的向年轻的皇帝传授这样的“治国技巧”。
千百年来,这样的所谓“帝王心术”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很难说到底是对还是错。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这样的“帝王心术”早已经过时,变得极端不合时宜,只不过翁太后还没有意识到而已,她还以为是以前的那个时代呢。
总的来看,虽然皇权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皇帝手头上的权利除了确认生效之外,也就只剩下“礼”“祭”这两个方面了。
但是,皇帝的尊崇地位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从兴武这一朝开始,皇位变得无比稳固,再也不可能出现造反的事儿了,无论是出于民间的李自成式造反,还是权臣的反叛,甚至是英宗时代的太监弄权架空皇帝,都不可能再出现了。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皇帝不做主了。
就算是真的弄出“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的破事儿,那也和皇帝无关,因为皇帝什么主都做不了,仅仅只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存在。
就算真的有了反贼,就算是再有第二个李自成或者是王自成,也不可能再反皇帝了,而是会造“总理事物司”的反。
皇帝都在事实上不做主了,那还反个屁呀。
至于说权臣利用权势和影响力篡位,实现改朝换代王朝更替的历史轮回式改变,那就更加的没有可能了。
现在的兴武皇帝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已,就连最大的权臣都向皇帝表示效忠了,
就连新华军校都变成了大明军校,谁要是造反的话就等于是和全天下人为敌,没有人可以掀翻大明朝这艘巨轮了。
退一万步来看,就算是真的再出现一个比张启阳还大的权臣,就算是大明朝真的出现了一个“王莽”,也不可能再有改朝换代的事情出现了。
放着实实在在的权臣不做,反而要做一个徒有其表却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傻到什么地步的权臣才会那么做?
就眼下这个局面,就算是用八抬大轿请张启阳做皇帝,他都不肯做了。
至于说奸臣弄权内宦架空这种状况,那就更加的没有可能了。
整个官僚体系已经成了彻头彻尾的执行机构,仅仅只是负责执行而不能决策。
真正的决策权完全出自“总理事务司”,而这个“总理事务司”不属于任何一方,而是全天下各方势力的汇总和代表。
如同英宗时代那种太监弄权的情形不可能出现!
连皇帝的权利都没有了,太监还算个屁呀!
就算是真的出现了超级权臣,最多也就是架空了“总理事务司”而已,照样会把皇帝捧起来象菩萨一样供奉着。
这样的话,局势根本就没有任何不同!
废了半天的劲,冒着诛灭九族的风险架空“总理事务司”,就是为了什么都不改变?
谁会傻到这种地步?
历朝历代的皇帝,最担心的就是有人造反,最怕的就是皇位不保了。
但是现在,这种忧虑彻底消失,虽然皇权不再,却也可以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吧?
但这并不表示皇帝就真的一点权力都没有了,皇帝毕竟是皇帝,还保留着很大的作用。
比如说这个“礼”字,不管怎么说,兴武皇帝都是大明朝的天子,是天下共主,是所有势力效忠的对象,至少有一个表面上的效忠态度与服从的态度。
尤其是在外交礼仪方面,就愈发显得重要了。
下个月的朝贡大典,是皇帝最关心的事情,也是少数可以彰显皇帝威严的机会。
暹罗王、缅王、两个交趾王,吕宋王、朝鲜王、倭王,还有一个刚刚不久之前才被洪长安“拥立”起来的十一岁的“大食王”,都会来到南都进行朝觐,到时候不仅有数量众多的使者和王室,还有葡萄牙国的使者和罗刹国的使者,场面非常笼罩呢。
万国来朝,共同尊奉兴武皇帝这个“东方霸主”为至尊之皇,这可是连太祖皇帝朱元璋没有享有过的待遇,愈发显得大明朝国力强盛,远迈汉唐的目标竟然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实现了。
据说,洪长安“拥立”的那个大食王虽然只有十一岁,却很懂事,专门为大明天子上了一个“天可汗”的尊号。
虽然明明知道这个是一个虚名,但兴武皇帝却非常喜欢,毕竟这个尊号只有当年的李世民才用过一次,这不就是说在自己的功绩已经超越了唐宗宋祖了么?
“万国来朝,朕真的很期待呢!”兴武皇帝面带微笑,幻想着那个隆重而又热闹的场面,早已神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