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雄霸海外
作者:比萨饼 | 分类:历史 | 字数:107.4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719节 进藏难!
“千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少将军杨璟新念叨着这句话,不由地脸上微现苦涩。
他率领一万山地步兵从海拨几百米的四川乐山老家出发,过雅安,二十天走了一千五百华里,准备进到海拔3600米的西藏昌都。
关键这1500里可不是平原上的1500里,而是穿过整个气势磅礴的横断山脉,渡过汹涌金沙江、澜沧江和无数冰河的1500里。
中间翻过40多座海拔超过三千米的山口,其中海拔超过4800米的山口有12座!
海拔4800米是啥概念?
在某个时空里的1800年拿破仑进攻意大利,翻过阿尔卑斯山的圣伯纳隘口,海拔就是4800米。
拿破仑只翻了一座这样的山,就从此被载入欧洲军事史,被吹了几百年,大画家画了好几张油画记录这个事。
而这样的山,杨璟新和他的军人们在20天里翻了12座!
在西进的路途上,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一座座摩天接云、高不可攀的大山。
说起来真是不堪回首
首先要翻越二郎山,这是进藏路上第一座高山,之前过的也是山,但与二郎山真是没法比。
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横断山系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过渡带,即盆地边缘邛崃山脉的中山丘陵,再往西行,就是有着“青藏高原第一道屏障”之称的二郎山。在这东西距离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海拔从近500米陡升到5000余米,构成了我国地理格局中第二台阶向第三台阶的过渡带,也成为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天然的地理、人文分界线。
一山还有一山高,过了二郎山,就是折多山,折多山为大雪山一脉,最高峰海拔4900米,垭口海拔4298米,与康定县城的海拔落差达1800米,它是川藏线上第二个需要翻越的高山垭口。
百里之内荒无人烟,山上空气更加稀薄,尽管内地艳阳高照,此地却冰冻三尺,寒风凛冽,雪峰林立!
不光有景观上的冲击,强烈的高原反应也在这时突然袭来--呼吸急促、心跳过速、嘴脸干裂、脸肿、流鼻血、头晕等症状如鬼魅附体,让人猝不及防。
部队做了大量的准备,配有“红景天”药剂,大家嚼服。
红景天对于缓解高原反应有一定的疗效,用起来还是可以的!
就算不可以,心理安慰也成。
同时,部队还准备了大批从朝鲜进口的人参,切片后分发官兵,所有的人都有!
真是不惜血本,一些官兵拿到分发到手的一包包的人参切片,在那个年代,药材匮乏,人参是非常昂贵的,有吊命药之称,如果阎王要谁三更亡,吃下朝鲜人参,可以活到五更天才上西天。
有的老军官非常感慨,比如杨展这个军头。
他掂着一包上等人参,里面还有珍贵的鹿茸,这是发给高级军官的补给品!
他唠唠叨叨告诉儿子杨璟新道:“以前别看你劳资是个军官,实际上在文官那里被视为奴仆,动辄呼来喝去,被叫去站班,一个四品知府就敢喝斥三品参将下跪!伙食都是发臭发霉的陈粮,别说有人参发,有菜头给你吃都不错了,兄弟们受了伤,近着县城的去找个郎中来看,军官还有人照顾,小兵就是在那里等死!”
不止是人参,还有冬虫夏草和辣子!
冬虫夏草的功效已经被中医发掘,在进入西藏一带之前,大明的官府已经有意识地大批量地买入冬虫夏草,然后制成药剂,分发官兵。
效果多少先不说,至少士气很受鼓励。
至于活血的辣子也有不少,大家带有辣椒粉,吃饭的时候就洒一些洒下去,行血发热,有利于对抗寒冷。
除了药材,吃的更重要,军部要求保证进藏部队有得吃,这是头等大事。
别看“有得吃”,要知道这可是西藏的天路!
主食准备的是米、面、压缩饼干、炒面,副食则是菜干和干肉条。
在高原地区水很低度就开了,开着的水你可以把手放进去不用被烫着。
此时明军有了件大杀器,高压锅!
作为穿越小强,如果不把一些简单易行的东西给弄出来,那就是白穿了。
使用纯铜制锅,东南亚出产橡胶,做成密封胶条,然后锅盖处加减压筏,并不是件难事,关键是有了橡胶密封条。
因此在高原处,明军一样有了可口的米饭,在雪线上行军,热呼呼的米饭能够极大的鼓励士气。
米饭不常吃,主要喂给病号吃,因为燃料携带不易,都是牲畜托着煤炭包运输。
进藏路途中,明军少有的不做“蝗虫”,就是说不把沿途的动植物一扫而空,今上给出的要求是不动地方分毫,结果明军做到了。
不打动物和飞鸟,不捕鱼,是照顾藏民的宗教信仰。
西藏路上的自然环境险峻,很可能你砍掉一片树林当柴火,这里的自然环境就被破坏掉了,几百年都不能恢复,藏民会骂的。
与攻打外国不同,今上给予了藏民是大明子民的待遇,自己人不打自己人,自己人不杀自己人,不能先发制人,抢先动手杀人,要象诸葛亮一般收蛮人之心,结果明军也做到了。
进军西藏绝非小事,这是今上制订的大战略的一部分,而他重点在于军队的伤亡率,他说要让军人们笑嘻嘻地进入拉萨,而不能让军人们垂头丧气地行军。
所以,为了保证军人们的健康,朝廷花了大价钱,朝廷做到了。
有了充分的准备,但在翻山的时候依旧遇到很大的困难,原来觉得二郎山高,和折多山一比就不行了,折多山海拔4300多米,比二郎山高了1000多米。山上空气稀薄,寸草不生。大家背着几十斤的负重,头疼、胸闷、喘不过气来,呼吸明显困难……哪怕你吃什么人参鹿茸下去,顶多好受一点,但依旧困难。
杨璟新的部队还是山地步兵!
都是本地川人,行惯山路,可是在高原上也比平原兵好一点而已。
爬山绝对是个费力的事儿,折多山很奇怪,几座山峰排在一起,好不容易翻过一座,海拔低了点,正要喘口气,没想到前面又一个大雪峰。每天都是不断地爬,有的地方直线距离只有五六里路,却要从头天走到第二天。先是下山,然后上山,一天过四季。
在最低海拔两三千米的地方,气候还比较热,好像春末夏初的样子,爬到半山腰气候变成了深秋天气。最后就是高山缺氧、滴水成冰。
大家都很清楚,呆在冷热交锋的气候环境里最易得病,哪怕是身材结实的山地步兵,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战斗减员!
不仅人顶不住,就连一向吃苦耐劳的滇马和黔驴都受不了,死在雪路上的马驴不是少数。
好在有一万头牦牛及时赶到,当起了运输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