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晚金
作者:边郡箭手 | 分类:历史 | 字数:250.3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十八章 工?农?择(下)
打开锅之后,高俊的脸色一下子就不好看了,锅上落满了灰,看样子已经有些时间没用了。
高俊把目光一转,惊讶的发现灶台上面居然贴了一张封条,是本县的县机关所贴的,日期在两个月之前。
家里主人抖得如同筛糠一般,想请高俊里屋坐,但是高俊黑着脸走了出去,刚好碰到从对面同样黑着脸出来的何志也。两人连续看了几家,灶台上都贴着封条。
“这是怎么回事?”高俊指着这些县机关的封条:“斡脱,你现在骑马去县里面,让县令过来见我。”
高俊脸色非常难看,殷去寒等人也惊讶不已,这下子一群人根本就不进村了,高俊直接在村口的大柳树下面支了把椅子,一边听百姓们讲解村里面最近的情况,一边也等着县令过来解释缘由。
大约是傍晚时分,泗水县令蹇(jian)湃一脸尘土,失魂落魄的赶了过来,而在这个时候,高俊已经对贴封条的情况有所了解了。
为了海军的百年战略,高俊要保护山东的栎树,所以由工政府下令,把全根据地范围内的树林登记造册,并且实行分类保护。
而本县恰好就长着一批栎树,为此工政府申饬他们要保护好这片树林,而这帮人也干脆一刀切,把全县的林木全都禁伐,严禁百姓樵采。
那时还没有秋收,秸秆根本不够用。不用说,百姓们当然受不了,违法伐木屡见不鲜,县机关干脆把各家各户的灶台全都贴上封条,以此来保护树木。
由于保护栎树是根据地中央的战略规划,关系到海军未来的命运,所以当初是专门宣讲过的。百姓们虽然极度痛苦,但是听说这些树木关系到抗蒙大业,也都擦干眼泪,宁愿吃冷食。
如果说这是渎职的话,更可恨的是,村子东边有一座大寺,由于蹇湃来敬佛,所以特批宗教场所的焚香用材,这些和尚干脆架起大锅,让百姓们出钱买热食。百姓们交完提留款,本来钱就不多,哪里买得起,只能在大节庆以及妻子生产的时候略微买一些,顺着润润肚子而已。
“那你们这些日子来吃的都是什么?”何志也顺着主人的目光,扒开灶台边上的灰,那里面储存的是晒硬的粟米,上面还点缀着一点蘑菇,是用秸秆烤得。何志也捻起一小撮塞到嘴里,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志也!”高俊连忙过来,也尝了一点,粗砺的小米直划嗓子。何志也的手都抖了。
“我这个知民政院有罪啊,我这个知民政院有罪啊。”何志也咬着牙,眼泪不住的掉。
当县令看到高俊坐在柳树下,带着要杀人的目光看着自己时,心情真的比死了亲弟弟还难受。
高俊没有力气发作,甚至还做了个请的手势,让他跟自己到院子里说话,所有的百姓都被赶了出去,因而听不见他们一开始的低声细语。但随后,高俊可怕的咆哮起来。
到星星若隐若现的时候,蹇湃垂头丧气的走了出来:像他这个级别的官员,可以由中央决定除授,现如今三人团里面有两个在这里,高俊和何志也直接临时表决,就把他的乌纱帽给掀了。至于他的刑事责任,由司法院来接手。
不过这下子高俊的微服私访也演不下去了,几天之后,余怒未消的他回到了齐州,立刻找来工政府主席吴广亭和知司法院翟呈信。
这次下基层,高俊和何志也才看到,一个小小的保护栎树的政策就让整个根据地鸡犬不宁,百姓寒食两月有余。根据地对公共资源的处理政策,以及对官员的监督管理都是大问题。
吴广亭被高俊羞臊了个满面通红,当即保证一定会立刻清查其他各地的山林保护状况,不会再出这种事情了。
在高俊的强行逼问之下,翟呈信也只好作出保证,在明年夏季之前,一定争取在每个州都建立一两个巡视点,绝对不会让百姓申冤无门。
关于山林这件事情,根据地最后决定,所有的林地都是公共资源,不被任何人所占有。但是可以出让樵采权和经营权。
各县管社对附近的山林也具有保护的义务,要定期派人巡视,在消防公安邮政三只队伍之外,根据地民兵又成立了专门的环境部队和矿藏部队。
人造的经济林地可以由本人占有,但是也不具备完全的处置权,哪怕是毁掉自己种植的树林,也要预先经过报备。
既然讨论林地,也就顺道将其他的各类型也都讨论了一番,与林地类似,湖泊草场以及河道不能为任何人所独占,而经营权则由根据地机关统一发放,确定允许经营的面积大小,绝对不能越权。
这些公共资源不具备排他性,而且即便是不经营,仅凭过路交税都能弄出一大笔钱来,根据地里除了军民元帅府不许有这么牛逼的人。
工政府已经开始了全根据地范围内的勘测工作,除去对林地,草地,耕地的清查之外,还有地形地貌,水文河道的一系列勘查工作,以现在根据地勘探人才的培养力度和投资力度,整项工作大概需要四十年来完成。
高俊也知道速度太慢,主张萝卜快了不洗泥,先进行一个三年的大略计划,将粗枝大叶的条条框框设置好之后,再用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来细化。
除此之外,为了弥补根据地的木柴不足,高俊决心加快煤炭资源的开发。工政府在沂州发现了三个比较好开采的浅层矿藏点,高俊从中都带回来的人中也有懂得如何开煤矿的。
工厂的地基已经开工了,即便工人们没有看过图纸,仅从这片工地的面积也可以看出来这是一片很大的工厂,沂州煤矿要雇佣超过1500名工人,在整个13世纪的全世界,都是了不起的大企业。
要设计这么大的一个煤矿及其附属工厂是非常困难的,洪正强自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而其他办过煤矿的人也都有所助力,图纸还给了李冶他们看过。尽可能保证工厂能够一次建好,不再返工。
采煤工具还略有缺乏,等待南宋的走私船队实在太慢,而本地制造能力又不行,高俊干脆派人去开封,尝试购买这类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