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我要做秦二世

作者:独爱红塔山 | 分类:历史 | 字数:234.5万

第109章风调雨顺的秦川遇上了旷古大旱

书名:我要做秦二世 作者:独爱红塔山 字数:1892 更新时间:2024-10-11 11:33:25

“儿臣拜见父王,父王万年,大秦万年!”嬴高对着秦王政肃然一躬,神色恭敬而坚定。

秦王政从长案上抬起头来,他的脸色有些难看,连日来的操劳让他都有了黑眼圈,双眼之中也是布满了血丝。

很显然,大旱降临,让这位精力旺盛的年轻王者,也是犹如巨岳压顶,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亲政第一个夏种,就爆发了大旱,作为千古难有的盖世帝王,秦王政敏锐的政治嗅觉自然清楚,将会爆发出何等恐怖的舆论影响。

甚至于,大秦都会动荡……

……

“高,三川郡情况如何?”

闻言,嬴高连忙,道:“禀父王,三川郡情况尚可,由于水井充足,目前能够应付这一场大旱。”

“只不过三晋饥民奔赴而来,儿臣按照自古以来大秦的方针,凡是流民入秦,皆以秦法治之之策,却是除了纰漏。”

“哦?”

闻言,秦王政眉头一皱,对于嬴高所言,他自然清楚,战国之中,不管是争国力,还是大军争锋,对于人口都是巨大的要求。

以至于在孝公之时,就制定了吸引流民以及三晋国人百姓入秦的政策。

心中念头闪烁,秦王政深深的看了一眼嬴高,他心里清楚,既然是嬴高亲自前来,说明这件事并不小。

“详细说一说,到底发生了何事,居然让你连三川郡都不顾,亲自进入咸阳之中,甚至于启用了金令箭!”

秦王政目光如炬,此时此刻的大秦已经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以至于让他心下有一种巨大的恐慌。

他心里清楚,三川郡绝不能够再出事了,光是大旱这一问题,都够大秦朝廷头疼了。

闻言,嬴高无奈一笑,对着秦王政,道:“父王,三晋饥民潮水般涌入了三川郡,一则令人心惊胆战的占星预言,随着饥民潮弥漫开来。”

“预言称:今年彗星,春见西方,夏见北方,从斗以南八十日,主秦王倒行逆施,招致上天惩罚,带累天下大旱。”

“占星家预言:秦有大饥,死人无算,国将乱亡!”

“儿臣已经联系在三川郡的黑冰台,将散播谣言之人杀无赦,同时下令封锁消息,只不过,这消息只怕是封锁不住……”

“啪!”

一掌横击在长案上,秦王政脸色变得难看无比:“阴阳家真当以为孤不敢杀人么,敢言我大秦将亡!”

这一刻,秦王政虽然心里愤怒,但是面对嬴高,却是有些愧疚。

毕竟嬴高向他提及大旱的消息,只不过他听信了奉常之言,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高,如今饥民不至于是三晋之地涌入,再加上关中本土的饥民,只怕朝廷将会无力担负!”

如今,就算是雄才大略如秦王政也是有些无能为力了,毕竟一分钱难道英雄汉,此刻的秦王政,没有办法生出粮食。

“哎!”

长叹一声,嬴高目光炯炯,对着秦王政,道:“父王,儿臣曾下令让景瑜利用剑南商会,大肆从山东六国收购囤积粮食。”

“如今三川郡能够自给自足,目前不需要朝廷下拨……”

……

深深看了一眼这个有先见之明的儿子,秦王政沉默了片刻,道:“以你之间,孤此时此刻当处置才能解决此事?”

闻言,嬴高神色一愣,他心里清楚,这是战国末期,而不是现代,大旱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近乎无法改变。

心中念头闪烁,嬴高清楚此时此刻的大秦,能够做的只有不断地补救:“儿臣以为当立即召集大田令、太仓令、大内令、少内令、邦司空、俑官、关市等七署会商。”

“然后,由朝廷介入,光是靠国人百姓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改变这样的局势!”

说到这里,嬴高目光一闪,对着秦王政肃然一躬,道:“父王,如今大旱席卷天下,中原之中短时间内不会爆发战事。”

“儿臣以为不妨调集蓝田大营之中大军,参与这一次救灾,我大秦锐士刚勇猛健,令行禁止,效果远比征集的徭役要强。”

“而且这样做,也能够让大秦锐士与大秦国人百姓的关系拉的更近。”

“轰……”

嬴高之言,太过于惊世骇俗,这一刻,就算是秦王政,一时间也是愣住了,久久未言。

“高,蓝田大营之中的大秦锐士,那是我大秦的根本,不可轻动!”沉默了一会儿,秦王政摇了摇头,道。

“父王,大秦锐士的存在,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在战场上杀敌,是保家卫国,救灾也是保家卫国。”

嬴高目光炯炯,极为有神,他心里清楚,在历史上就有一支军队,保家卫国,那里有危险,那里有困难都是第一时间上。

在赤旗笼罩下,那支大军才配得上人民子弟兵。

“父王,大秦锐士皆是我秦人,此刻受灾的是他们保卫的国土,此刻受难的国人百姓是他们的父母妻儿,更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嬴高的声音骤然变高,神色肃然:“在这个时候,大秦锐士如何能够袖手旁观,更何况,大秦锐士一直以来都是秦王意志的代表。”

“蓝田大营出动,便是向整个大秦宣布,在这件事情上父王的意志是如何的坚定,可以提升国人百姓的信心。”

“有利于稳定国人百姓,让大秦不会慌乱,而且大秦锐士帮助国人百姓,本就是应该之举。”

“只有这样做,等到战争爆发,国人百姓自然会选择爆大,能够进一步的培养爱国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