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扬天下
作者:绝路V | 分类:历史 | 字数:48.9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九十七章:民主专制
公元1073年,黄元3790年,熙宁六年,正月初十。由各学府议政院组成的临时政事堂开始主持国事,从初十开始,政事堂大选将持续一个月。政事堂大选五年一次,而这还是第一次。各国君主乐意看一看大宋的政治,反正在大宋第一楼住的舒服,又是免费的吃住,倒也安心地住了一个月。
而从这一天开始,赵顼没有闲下来,开始为蔡京、章惇两人拉选票了。赵顼这个皇帝出动了,蔡京、章惇的许多功绩都被赵顼一条条列了出来,如蔡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最大的城市上京,章惇平定了西南夷叛乱等等。
赵顼的出场,让耶律洪基觉得很有意思。皇帝想用谁不行,还要搞什么选举。这宋人就是喜欢折腾。不过,耶律洪基倒是看出了其中的好处。那就是赵顼在实际上仍把持了权力,同时还不会担心皇位的稳固问题。耶律洪基虽然昏庸了一点,但也不是笨蛋,辽国的权力大多把持在北院大王耶律乙辛手上,他是知道的,但他认为耶律乙辛是忠诚于他的。见识了大宋的政治,耶律洪基发现,忠心不是那么可靠的。
九国君主和赵顼一般,也开始出场为他们中意的人拉选票。大肆宣扬,只有王安石当了大宋宰相,天下才能太平无事。不过,九国君主一致支持王安石,但是让大宋百姓怀疑王安石是不是卖国了?四大学府并四大学府分府的学子,那个不痛恨契丹人、党项人。这下好了,耶律洪基他们给王安石帮倒忙了。
很多穿越小说,都喜欢搞选举。然而,选举真的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吗?或者说:中国,甚至整个东方文明体系下的国家,应该适应什么样的民主化进程?一味的照抄西方的选举制度,能行得通吗?
赵顼一直很怀疑,因为在选举过程中,虽然赵顼一直在为蔡京拉选票,但是影响不大。赵顼甚至呼吁上京百姓支持蔡京入相,毕竟上京是蔡京一手规划建起来的,蔡京在上京百姓中威望很高,但最终的结果是,没有百姓理睬这个赵顼这个皇帝,所有的百姓更乐于看戏,顶多猜一猜,谁会当宰相。
有多家赌坊,开了盘,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沈括、苏颂、章惇、吕惠卿、蔡京、韩绛、吕公著、冯京、范镇、张方平、陈升之、韩维、蔡确、曾布等三十多人都被明码标价,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谁能当上宰相?赔率都非常高。
百姓们参与赌博的热情,比起支持谁当宰相的热情要高得多。这让赵顼哑口无言,目瞪口呆。
赵顼因此想到,好在没有仿照西方,搞什么普选,不然百姓们会不会投票估计都是一回事。从这个情况看:在中国搞选举,最大的问题不是两党还是多党竞争,而是普通百姓根本就不愿意投票。没人关心那些事情,谁当总统,谁当主席,这些问题根本就不是百姓们关心的。
这个问题,从后世中国的选举就可以看出。老百姓谁在乎过?新的主席出来后,都不知道新主席以前是干什么的,从哪里冒出来的。没有人关心,除了偶尔看看新闻联播,才发现国家换了领导人之外,都看韩国的泡沫剧去了。
相比选举,百姓们更关注高考,每年高考还没有开始,家长们都在打探今年的高考政策等等。工作都搁下了,一心为孩子准备高考。
东西方文明的冲突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除了前面谈到的中国古代是帝制共和,没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外,这里还要谈一谈选举与考试。
西方人发明了选举,从古罗马开始,一直到现在,他们都把选举奉为至宝。中国人发明了科举,从隋朝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依然以考试决定人选。
从民国开始,西方文明侵入,凡是爱国人士一直都把选举当作是中国大出天下,改变落后的良方,认为选举是改变中国现状最好的办法,认为选举是万能的,是民意的体现。从网络小说,到现实社会都带着这样的呼吁。然而,直到现在民选也没有实现。
大部分的中国人,还都不知道选票是什么样子的。这不是**的问题,而是民众自身的问题,比起选举,他们更信任考试。后世中国,乡村总是选出一群恶霸当村官,就可以看出,百姓们根本不在乎谁当官,只在乎有没有好处,这正是贿选的土壤。
这不是说中国没有民主的文化,相反,中国很民主,但民主从来不相信口头承诺。他们只看实际上的好处,你得先干出样子来,他们才相信。当然,先干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权力,那么怎么办?考试。
从中国完善的考试制度就可以看出,中国很民主,怎么民主?一切用考试成绩说话!这是很民主的,每个人都有考试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考试出人头地,继而成为主宰国家命运的官员。
从宋朝的科举糊名制开始,直到后世,考试所带来的是没有哪一个家族能长期把持一个国家的政权。中国从北宋开始就没有过真正的贵族,相比西方社会那传承上千年的贵族家庭,可以看出,中国的民主与西方的专制。
西方的专制在于国家政权长期把持在贵族手里,西方的民主在于国家政权不是把持在一个贵族手里,因为选举可以不断换领袖。美国就是这个样子的,看似四年选一次总统,其实还是那些资本家控制政权。
中国的专制在于你不通过考试,你就没有说话的权力。这也意味着,只要通过了考试,当上了官,那么即便你说的是屁话,也是真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通过了严格的考试,已经形成了崇拜,那怕当官的说的是屁话,百姓们因为你通过了考试,相信你说的不是屁话。这种专制,事实上是话语权上的专制,老百姓没有了说话的权力。
这种专制,不是赵顼能够改变的。千年的文化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是西方的选举制度可以改变的。
由而,赵顼想到了后世的民主集中制,想到了党内民主制。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这个制度加上再仿照明朝的内阁制度。赵顼由而制定了四大学府制度,四大学府的师生不是官员,但他们又是准官员,让准官员决定官员的职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准官员面前,官员没有了话语权的专制,都是通过了严格的考试制度的,都是万里挑一的,谁崇拜谁呢?
如果是在宋朝推行普选,那么国家政权,很可能会被地方豪族所把持。那么就成了地方政权赋予中央政权权力,一旦各个地方政权利益不同,很容易造成分裂。最大的可能就是导致类似后世美国一般的南北战争。
所以赵顼的选择是对的,好在没有像其它穿越者那样,一穿越就要搞民主选举,甚至强迫百姓选举,在地方上建三级议会什么的。真是那样,外敌环视下的宋朝,一旦闹内讧,只有被辽国吞并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赵顼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时代不同,国情不同,没有乱套后世的那些所谓的先进制度。
四大学府制度,可以杜绝权相的出现,五年一次选举,没有那个人可以长期把持相位,因为正真的权力在四大学府,宰相只是这个权力的代表。而四大学府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是天子赋予的,也就是说四大学府被赵顼赋予了皇权,或者说与赵顼分享皇权,履行不同的职责。只要四大学府制度巩固,赵顼的皇位也就巩固了下来。
赵顼需要四大学府享有大部分的皇权,从而杜绝昏君的出现。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体系。皇权、相权、选举权,三大权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皇权统而不治,相权治而不统,选举权保证了权力制衡。
大选过后,根据政事堂制度与四大学府制度,赵顼的权力差不多都被剥夺了。如果赵顼与宰相不对付的话,那么就剩下了一个否决权。如果对宰相不满意,可以向四大学府议政远申诉。也就是说,皇帝要想参与政治也可以,政事堂制度,皇帝在朝,决策权在皇帝与宰相手里。皇帝想偷懒也可以,皇帝不想做事,决策权在宰相与执政手里。
持续一个月的大选结束之后,新的政事堂诞生,议政院上报后,赵顼加盖了玉玺,并颁布天下。出乎赵顼意料之外,宰相既不是王安石,也不是司马光,而是大胖子大发明家沈括。
赵顼头疼了,沈括虽说也是一个政治家、改革家,但是相比科学家、发明家,就要逊色多了。
四大学府并四大学府分府,总共有九十余万师生。每名师生一票,在投票之前,都会得到像司马光的奏疏一般的本子,上面有参选者的介绍。选举者可以把自己中意的人依照职位的不同写在选票上。
按职位填写选票,也是为了防止选票过于集中,造成被选人数过少,毕竟政事堂成员一共有十七位。宰相一人,执政两人,参赞十四人。三个职位,分别计票。
沈括独得宰相票五十余万票,占了宰相票的一半多。不用说,票数排在第一,出任宰相。司马光与王安石瓜分了剩下的宰相票,司马光得到了二十余万票,排在第二,王安石比司马光少了三千余票,排在第三。
宰相票确定了宰相与执政,执政票则确定了十四名参赞。分别是:苏轼、吕公著、李佩雄、韩绛、章惇、文彦博、陈升之、苏颂、郭逵、程颢、范纯仁、韩忠彦、范镇、张方平。
看到这个结果,赵顼眼珠子都快掉了下来,有一种发疯的感觉。蔡京落选了,发了疯的范纯仁竟然入选了,韩琦的儿子韩忠彦也入选了。再看看其它人,大部分都是原来的元老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