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进纷乱中
作者:熊星来客 | 分类:历史 | 字数:184.6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62章
前面提到的,与元叉一起辅政的高阳王元雍,荣贵之盛,一食值钱数万,有憧仆六千、使女五百,曾与河间王元琛斗富。
这大腿抱的好啊。
也许是看到刘腾死后,元叉的放松,知其大势已去,便趁胡太后与元诩南巡洛水时,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府邸中,商讨对付元叉之事。
正光六年(525年),胡太后与元诩发动政变,解了元叉的职,胡太后再次临朝,改元孝昌。
再度临朝的胡太后,将刘腾追夺爵位,刨开刘腾的坟墓,散露其骸骨,并没收财产;元叉被贬为民,之后,有人告发,元叉与弟弟元爪谋反,将两人全部赐死于家中。
两人的党羽也被处理,势力散去。
经过千辛万苦,再度临朝的胡太后,却并没有好好把握这次机会,朝政舒缓,威刑不立,牧守所在贪惏。
去年(正光五年)时,便爆发了六镇起义。
这“六镇”,不是指六个镇子,是北魏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怀朔(523年时改为朔州,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六镇。
既然是都城北边,那就是代地一带,还留在代地的北魏贵族,可以划分为旧贵族,对“太和改制”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言曰,六镇起义,是因为这些旧贵族远离权利中心,对此表示不满,也有言曰,是因为“太和改制”破坏了原来的供给系统,呃,就是说,原来将军们的财富都是靠抢,改制后,跟汉人一样,拿俸禄,而且对这些人的补给没有到位,便起了乱。
狗熊认为,这两点都有。
对于第一种说法:
北镇不设州郡,以镇、戍领民,号为镇民,主要是鲜卑拓跋部民,地位较高。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大,强制汉族及其它族的大族豪强、部落酋帅徙边。
文成帝以后,又不断发配囚犯戍边,从此镇民的地位日益下降。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北镇失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进入中原的包括拓跋在内的各族贵族加速汉化及封建化,而北镇仍然保持着鲜卑化倾向,镇民被称为“府户”,属于军府,世袭为兵,不准迁移。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这种排斥鲜卑武人的政策在当时京城洛阳也能看到。
再来说说第二种说法:
太和改制后的皇帝,高祖孝文帝元宏、世宗宣武帝元恪、肃宗孝明帝元诩,这三个皇帝,元宏最为整敕,之后两个皇帝,一个不如一个。
朝政舒缓所带来的局面,便是各种妖魔鬼怪横行。
关于六镇的实质:
六镇即便是作为镇将的统治阶级来说,在北魏的统治序列中只是处于中层,并非北魏统治的核心成员。
以婚姻来讲,六镇的领民酋长以及汉族豪强、代地豪帅之间多有通婚的记录,本军镇之间互相笼络屡见不鲜,却很难同北魏的勋贵阶层和汉族高门联姻。
从地位上来讲,六镇的将民在孝文帝迁洛并没有经历很大的改变,基本上六镇地区镇将和镇民之间还是保持了原有的统治关系。
关于补给:
太武帝之后,随着对柔然作战的逐渐减少,北魏对于六镇的供给开始转为输血模式。
献文帝时,北魏在南征战果颇丰的情况下实行了租输三等九品制,即通过编户资产的多少分为三品和九等来评定编户应该缴纳多少赋税的制度。
作为赋税征收依据,北魏的上三品户输入京师,中三品户输入他州要仓,下三品输入本州。
而对于六镇地区来说,三等九品租输制为其提供了一个自京师达于边镇的供给体系,除了本地的赋税收入之外,还有来自于临近六镇州县的补给和京师平城的输血,这在孝文帝迁洛以前,这个体系基本保证了六镇的供给问题。
在迁洛之前,担心由于迁都导致六镇断粮的孝文帝,多次下诏加大对六镇地区推行“三长制”和搜括隐户的力度,试图推动六镇地区的农业发展。
事与愿违的是,因为六镇地区的豪帅垄断了军镇中大小职务并通过联姻、乡里关系等构成了共同的利益关系,三长制这种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分设三长来推行均田,并严重损害豪帅利益的制度在六镇地区实行基础很差。
关于气候:
六镇都处于中国的北方,不对,是更北方。
大家都知道,新疆北部、内蒙、陕北、晋北、东北这一溜,气候都比较寒冷,有时偏南些的地方都艳阳天了,这一带还偶尔降降雪,所以,对于畜牧来说,特别是在古代,就不是那么美好了。
在这样人为加自然的环境中,六镇的生活,其实并不好,又碰上朝政舒缓,朝堂上争权夺利,魑魅魍魉横行,在六镇这些偏远地方,一直被压着的妖魔鬼怪,终于找到了机会。
前面说过刘腾对六镇的剥削,那真是不比石虎的儿子石邃好多少,风过留痕,雁过拔毛。
但,刘腾这样的,虽然出手狠,但,还能忍,至少刘腾不是天天猫在六镇,令六镇无法忍受的是,这些镇边将军。
在南边诸镇中,镇边将军无防寇御贼之心,惟有通商聚敛之意,其兵力皆用在了钞掠上,如果遇到强敌,便被敌所略,如果所有,便夺为自己的财富。
羸弱老小统统抓去当劳工,收他们实绢,却给其虚粟。劳其力,薄其衣;用其工,节其食。长年累月的,再加上疾苦,死于沟渍者,常常十有七八。
吴、楚(这里指今长江中﹑下游一带)探知,其粮匮兵疲,屡屡来犯疆场。
就这样的军队,甲胄都长虫子了,可每日依然要消耗千金。
与柔然直面的北面,也没多好。
景明(世宗宣武帝元恪的年号)以来,北番连年灾旱,但,这些灾旱,并非全是天灾,实是人为原因。
在这里,主将及其部下、僚属,霸占肥沃的土地,将贫瘠、荒芜的田地,分给民众,民众每年都不能从贫瘠的土地上得到足够的食物,日积月累的,便造成了“连年灾旱”的假象。
朝廷对此有了对策,让民众揭发这种持强凌弱之举,结果,每日居然有百多人前来,可见积弊之深,民生之困。
虽然不能逐一列举,但,从这些也可以想到,北魏到了此时,已经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
镇民中有不少人来自高车、山胡,他们和居住塞内的本族人保持联系。
山胡久居汾西和陕北。北魏时列入编户的山胡承担着租调徭役,不属州郡的山胡仍由酋帅管辖,北魏**常在他们中强征兵丁,有时强行迁徙。
高车分为东西两部,一直保留部落组织,居住在六镇边塞一带,对北魏**承担兵役和贡纳义务。
北魏**委任山胡、高车酋长为领民酋长或其它官职,统治未列编户的本族人民。
在改镇为州的地方,酋豪成为地方大姓,受公府、州郡辟举。所以他们和洛阳**既存在矛盾﹐又具有利益上的一致。
“有利益上的一致”这句话,请画重点,具体,后面解说,哎呀呀,狗熊又挖坑了。
所以,狗熊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六镇起义”的原因。
有了以上的原因,这些酋长啊、地方豪族啊,便趁北魏皇室内乱时,趁你病要你命!起兵造反!
“六镇起义”还有个别称,叫“六镇之乱”,狗熊觉得叫“六镇之乱”更为贴合实际,叫起义,有些牵强。
嗯嗯,花了不少篇幅,说了说北魏发展到肃宗孝明帝元诩时的情况,这次没歪,这次真的没歪。
胡太后临朝后,也镇压过六镇之乱,但,并没有效果,于是,不得不求助柔然,以及焜昱国。
还真是讽刺,柔然一直被北魏压着打,现在却求柔然帮助讨伐内乱,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说句旁的,柔然其实也是个强大的国家,只可惜,它一直被北魏压,未能进入中原,所以,中国的历史中,对柔然的记述很少,即使是现在,书店里也几乎没有关于柔然的书,觉得挺遗憾的。
再次对柔然感慨下,赶紧的歪回来。
甯焽接到胡太后要求焜昱国协助的信件,吃惊的看着信呆愣了半天,揉揉眼睛,再次认认真真的看了遍。
不可置信的对郝公公说:
“魏国内乱,居然要我们去协助!魏国什么时候这么弱了!”
郝公公也很是吃惊:
“内乱很严重吗?”
甯焽想了想:
“探回来的消息,是有些严重,可是……”
甯焽脑子里想到了拓跋珪、拓跋焘:
“如果是那两位的话,肯定能震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