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23.8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王翦篇(5)
是非功过
李信战败,昌国君叛秦,让秦始皇明白一个道理:楚国地大,的确不好灭。
同时,也让秦始皇想到了一个人:王翦。
亡楚,还需老将王翦才行啊!
秦始皇干了一件事:降低身份,亲自去请王翦挂帅出征。
王翦是聪明人,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主动提了一个条件:非六十万不能亡楚。
秦始皇答应了这个条件,把全国的军力,交到王翦手中。
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征伐楚国,又做了几件事。
1、出征时:请美田宅园池甚众;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2、出关前:连续五次求赐美田。
王翦干的这两件事,连身边的将领都看不下去。王翦说出了用意: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王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自保,同时也是为了消除秦始皇的多疑。其实,这也不怪王翦多次提出要地、要房、要钱。他手中掌握的军队,实在是太多了。
当然,也不怪秦始皇多疑。王翦拥兵自立,是很麻烦。再加上,秦始皇信任、倚重的昌平君,还不是反叛。前案例摆在眼前,不得不防。
王翦用自己的智慧,消除了秦始皇的多疑,进而成就亡楚的大业。也许,王翦这样做,是因为看到了两个人的结局:武安君白起、武安君李牧。
这两位都被封为武安君,拥有举世军功,却落得凄惨的下场:白起自刎、李牧冤杀。
功高震主,永远是君王与主将之间,存在的鸿沟。此时,秦始皇要灭楚,可以用王翦。一旦楚灭,等待王翦又是什么?
王翦以很俗的方式,消除了秦始皇的疑惧,踏上伐楚的征程。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以王翦为将,统率六十万大军伐楚。秦国如此阵仗,这场战斗,应该摧枯拉朽,很快结束。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王翦抵达前线,与楚军僵持,坚壁不出。
无论,楚国如何挑衅。王翦关起门来,不出战。
那么,王翦为什么不出战?
这是因为王翦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和实力,制定了作战方略:求稳。
楚国,不仅实力强大,还有名将项燕。再加上,楚国刚打败秦国,士气正盛。对于王翦而言,要么不打,要么一战而胜。
这个现象,持续了一年。
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在边境上,按兵不动。每天让士兵吃好、玩好、耍好,就是不出战。那么,秦始皇不逼王翦出战?毕竟,六十万将士,每天开销巨大。
秦始皇不催促王翦出战,秦国朝臣,也会抨击王翦。
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秦始皇对王翦不出战有什么看法。
可以想象一下,秦始皇面临巨大的压力,体现出的君王本色。要知道,此时的秦始皇才36岁,就有如此气魄,不愧是千古一帝!
秦军来到边境,坚壁不出,与楚国耗着。
楚国也不知道,秦将王翦,这是干什么。
来了,也不打!在边境上,玩得开心。
楚将项燕,挑衅无效,只能与王翦打消耗战、僵持战。
这场消耗战、僵持战,打了一年。第一个人顶不住了,这个人就是楚王负刍(公元前265年出生---死亡时间不知道)。
楚王负刍督促项燕与秦国速战速决。
项燕出战,王翦就是不打。
秦军在王翦的统率下,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顶不住了,只好率军东撤。
正所谓:敌不动,我不动;敌动,我动。
项燕率军东撤,王翦下令追击。这就是秦国亡楚,最关键的一场战役:蕲南之战。
现在来了解一下,蕲南之战的情况。
时间:公元前223年。
交战方:秦国和楚国。
国君:秦始皇和楚王负刍。
主将:秦王翦,楚项燕。
主将战绩:王翦东破邯郸、北破蓟城,打残燕赵;项燕败李信,重创秦军十几万。
由于史料残缺,没有记载,王翦和项燕在蕲南,展开决战的基本信息。这场大战,秦燕双方投入多少兵力,双方阵亡多少将士,都没有记载。但,这场决战,绝对是不亚于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
此战,秦胜,楚败。
项燕率领残部,逃窜。王翦率军,穷追不舍,平定楚属各地。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部,乘胜追击,抵达楚国寿春。楚王负刍以国都寿春为根据地,负隅顽抗。王翦攻破寿春,俘虏楚王负刍。
然,秦国和楚国的战事,还没结束。
昌平君在淮南,被拥立为新的楚王,继续与秦作战。
王翦不愧是当世名将,又率领最能打的秦军,渡河与昌平君决战。
昌平君战败,也没有辱没男儿的傲骨,选择用死的方式,守卫自己最后的尊严。
王翦趁势平定淮南,又南下,平定江南,囊括越君之地。秦始皇将打下的疆土,设置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楚国,至此灭亡。
秦始皇灭楚,打了两次,打了数仗:
1、李信出征:平舆、郢城、寝、城父。
2、王翦出征:蕲南、寿春、淮南、江南。
秦始皇荡平了称霸南方八百年的楚国,又灭了一个诸侯国。王翦,成为秦始皇灭楚国,最大的功臣。公元前225年---公元前223年,秦国和楚国打了三年,攻破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王翦又逼得在淮南自立为王的昌平君自杀,顺手平定江南地。
自此,楚国灭亡。
秦始皇亡了楚国,又扫除燕、赵反抗残余势力。没过多久,秦始皇又迎来两个好消息:
1、王贲攻破辽东,俘虏燕王喜。
2、王贲再破代郡,俘虏代王嘉。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先后灭了韩国,兼并赵国,打残燕国,亡了魏国,灭了楚国。就连燕、赵残余势力,也被荡灭。燕王喜被俘,代王嘉被抓。
秦始皇用了八年时间,兼并五国。接下来,灭了齐国,就扫荡诸侯,一统天下。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发出了亡齐之剑。
谁也没想到,攻灭齐国的人,不是王翦,而是其子王贲。不愧是将门虎子,灭诸侯的能人。公元前221年,齐王建降,标志着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完成。
其中,帮助秦始皇建立功业的人,有很多人。但,王翦、王贲这对父子,是最大的功臣,赵、燕、魏、楚、齐,皆被他父子所灭。
王翦破邯郸、破蓟城,打残燕赵,又三战灭强楚,成为战国时代灭诸侯最多的名将。同时,也被称为战国四代名将之一。因为战功赫赫,被秦始皇封为武成侯。
王翦不仅成为大秦王朝,最显赫的名将。其后代子孙,一门三列侯,也显赫无比。
那么,对于王翦这个人物该如何评价?
太史公的评价: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承认其亡诸侯,一统天下之功。同时,也说了王翦失德。
王翦被秦始皇称为师,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知道劝谏秦始皇,施行德政,善待六国百姓,消除内部六国对秦国的隔阂。却是急流勇退,归隐起来,不作为,安享晚年。
甚至,被说成:成也王翦,败也王翦。
那么,这样说有道理吗?
说有道理,却是有道理。
说没道理,却也没道理。
先来,说王翦好的一方面。
军功赫赫、不滥杀、急流勇退。
王翦打仗,是能手,这毋庸置疑。王翦一生征战无数,攻破赵国邯郸,打残燕国,三战灭了强楚。也没听说,王翦滥杀无辜,斩杀敌人建功。
要知道,秦国是按功授爵。尤其是武安君白起,杀伤力是很强的。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五万,让白起成为最受争议的名将。王翦用兵智而不暴,绝少有滥杀无辜的行为,这在战国乱世,尤其是秦国按功授爵的制度下,极其难能可贵。
王翦极善为臣之道,懂得“功高盖主,必无善终”的道理。在功成身就之时,选择急流勇退,成为战国时代,唯一一位得以善终的名将。
王翦因为战功,被封为武成侯,这是秦国武将,最高的爵位。
可以说,王翦从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2年,用了十五年,走向了人生巅峰,名垂千古。这个人物,的确了得,不愧是风云人物。
再来说,王翦不好的方面。
不谏秦始皇施德政,善待六国百姓,消除仇恨。
其实,王翦也是很无奈的。他是秦国最高武将,大权在手。如果他敢说,自然就说。再说了,王翦说了,秦始皇未必会听。
按照他对秦始皇的了解,为了权力,囚禁赵姬,驱逐吕不韦,摔杀两弟,冤杀进谏的大臣。以及尉缭子留下的那句话:得志易食人。
所以,王翦劝诫也没用。他说了,反而让秦始皇不快,还会为自己招来大祸。做为下属,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要拿捏分寸。虽然如茅焦、魏征,这些人能够留下声名。但,这样的直臣终究是少数。
毕竟,三十九岁的秦始皇,建立前无古人的功业,怎会听下属的意见?反而会觉得,这些武将,居功自傲,指手画脚。
秦国武安君白起为何落得自刎,赵国武安君李牧为何被冤杀。王翦身为武将,岂能不知这些事。打天下是武将的事,治理天下是文臣的事。王翦打完天下,没有功高震主,也没有飞扬跋扈,得以善终,的确是一大美谈。
问千古名将英雄,又有多少人能得以善终?
无论说王翦战功赫赫也好,还是说王翦无作为也罢。王翦,终结了春秋战国乱世,由纷争变为一统。王翦的使命完成了,他也告别了历史舞台。
若用一句话来形容:是非功过,任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