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23.8万

廉颇篇(3)

书名: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字数:3583 更新时间:2024-10-11 11:11:58

将相和

廉颇伐齐围秦攻魏,让他博得了勇冠诸侯的名声。那么,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位壮年得志,骄傲不可一世的男儿,负荆请罪?这就要提到另外一个人物。他就是与廉颇缔造了将相和,并传遍后世佳话的人物:蔺相如。

那么,蔺相如是谁呢?他为什么会让廉颇,负荆请罪。

现在来看一下蔺相如的个人简历。

姓氏:姬姓蔺氏。

生卒:没有记载。活动轨迹: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59年。

功绩: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伐齐。

身份:外交家、政治家。

蔺姓,出自姬姓周王族,是韩国王室的宗族支系。蔺国君室后裔,以地名命姓。从这个信息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先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在写《赵武灵王英雄传》的时候,涉及了蔺氏一族,这里就不多说了。

由于史料的缺乏,没有记载,蔺相如出生的时间,也没有记载蔺相如家庭背景等信息。给人的感觉,蔺相如与廉颇一样都是横空出世。

根据残存的史料和野史记载,还是可以得出一点信息。蔺相如出生的具体时间不知道,但,他是出生在赵武灵王时代,与廉颇、赵奢、乐毅等人,应该相差年岁不大,是同一时代的人物。

也就是说,蔺相如见证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目睹了沙丘宫变的悲剧。

那么,蔺相如是如何登上历史的舞台,被后世记住?这就要感谢一个诸侯国和一个人。

这个诸侯国是秦国,这个人就是赵国的宦者令。

那么,蔺相如登上历史舞台的起因是什么呢?这就要从五国联军伐齐之战后说起。

济西之战后,秦国撤军。秦国趁着中原诸侯的注意力,在齐国。秦国伐魏,兵至大梁,被燕赵合围。因此,赵国和秦国的梁子就这样结下。

秦昭襄王想打赵国,又没有借口。秦昭襄王总不能霸道地说:赵惠文王小儿,我想打你很久了。

此时的秦国,还没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说这句话的。因此,伐赵需要找个借口,还需要恰当的理由。

秦昭襄王的理由,就是我们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秦以十五城,换赵和氏璧。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向赵国送去一份国书:以城换壁。

此举,有两层含义:

1、需要一个借口伐赵。

2、试探赵国的态度。

赵国惧秦与不惧秦,看到这份国书,定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赵国不怕惹怒秦国,就会严词拒绝。如果怕,赵国就会乖乖献上和氏璧。如果是后者,秦国就会肆无忌惮攻伐赵国。

因为秦昭襄王伐赵,需要一个理由,以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进而,诞生了一个留名后世的故事:完璧归赵。

关于和氏璧的由来,这绝对是一个悲壮故事。既然说到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悲壮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有一个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一块别样的石头。卞和,捡到这块石头,如获至宝,断定它是块璞玉。

卞和带着美好的期望,主动献宝于楚厉王。楚厉王不是容易被忽悠的人,找了懂璞玉的专家,前来鉴定。得出一个结论:不是璞玉,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愤怒的楚厉王干了一件事:砍去卞和左脚。

这说明一件事:献宝,需要谨慎。

楚厉王死后,其弟熊通杀楚厉王之子自立,是为楚武王。

卞和为了给自己争口气,也为了打专家的脸,以证清白,再次携玉献宝。

楚武王再次找人鉴别,得出同样结论,便怒而砍其右脚。

卞和两次献宝,惹怒楚厉王、楚武王,丢了左、右腿。为了一块破石头,丢了双腿,这绝对是愚蠢的行为。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选择知难而退。卞和,坚信真理,不肯放弃。及至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

卞和这次聪明了,没有献宝,而是想了一个办法:制造舆论。

卞和怀抱璞玉泣于荆山脚下,三日夜而不停,眼泪干涸以血代之。

这件事,传到了楚文王耳朵里,遣使询问原因。

卞和说了一句令天下人记住的话:我不是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宝玉无人能识别。

楚文王让人打开玉石,发现里边果然是块稀世宝玉,并取名"和氏璧"。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这就是和氏璧的由来,且充满壮举,是一位樵夫失去双腿,历经楚厉王、楚武王、楚文王,才得以自证清白。

这个故事,虽然说是悲壮的,但,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做人一定要有底线和原则,有些东西,哪怕要牺牲生命,也要去守护。

至于和氏璧,是如何流落到赵国,又是如何流落到赵惠文王手中,有三种观点:

1、楚赵联姻,和氏璧成为贺礼,被送到了赵国。

2、楚怀王逃离秦国,来到赵国边界时,以和氏璧为条件,换取赵国护送楚怀王归国。

3、楚国历经战乱,流落到赵国。

虽然不知道,和氏璧是如何流落到赵国。但,能确定的是,和氏璧在赵惠文王手中。至于,秦昭襄王又是从何得知和氏璧的下落,也没有史料记载。

总之,楚国的国宝和氏璧,成为了秦国伐赵的缘由。

那么,面对秦国索要和氏璧,赵惠文王会怎么办呢?

答案:很纠结。

赵惠文王召集朝臣商议:送,还是不送。

此时,廉颇也在问话的之中,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这句话,展现了赵国君臣心中最真实的态度。不送,会挨打;送,又得不到秦国的十五座城池。然后,又得到了另外一句话: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这一行字给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秦国以城换壁的问题,没人站出来解决。

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宦者令缪贤。他举荐了一个人,这就是蔺相如。简单说,因为和氏璧的问题,赵国朝臣没人出来解决。在缪贤的举荐下,蔺相如站了出来。

赵惠文王见了蔺相如,也问了同样的问题:送,与不送。

蔺相如坚定的回答:送。

理由: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赵惠文王把心中担心的事,说了出来: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蔺相如回答很优秀: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然后,蔺相如主动请命: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蔺相如入秦与秦国君臣斗智斗勇,诞生了两个词:瑕不掩瑜、完璧归赵。

蔺相如解决了赵国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出使秦国,还维护了赵国的形象。赵惠文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这就是我们课本学到的东西:完璧归赵。

和氏璧之后,公元前282年---公元前280年,秦赵两国发生了战争,赵国输得很惨:先丢两城、再丢石城、又丢光狼城。随后,秦国为了敲打楚国,安抚赵国,与之举行渑池之会。

对于秦国倡议渑池之会,赵惠文王又是怎样面对?

史料留下了一句话:赵王畏秦,欲毋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赵惠文王不想去。

蔺相如说了一句话: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说了一句话: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毕竟,楚怀王会盟被秦国扣押的事情,中原诸侯岂不知。

蔺相如去了,表现很优秀,维护了赵惠文王的体面和国格。赵惠文王一高兴,就封蔺相如为上卿。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加剧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廉颇通过军功获得上卿之位,蔺相如靠一张嘴就成为上卿,地位还比他高。廉颇自然不高兴,并放了一句狠话: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我见相如,必辱之。

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廉颇看不起,耍嘴皮子的人,是一位凭实力说话的人。进而,表明了廉颇不懂政治,更不懂口舌能胜过百万雄兵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蔺相如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是出生在显赫富贵之家。

蔺相如倒识趣,不去上朝,见到廉颇就躲。就连蔺相如门客也看不下去,说了一句话: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问了一句话:廉将军孰与秦王?

随后又说了躲避廉颇的真正原因: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简单说:我连虎狼之国的秦王,都不放在眼中,岂会怕廉颇。我是为了赵国,不想与廉颇相斗,并非我怕他。

廉颇听到这句话,做了一个决定:负荆请罪。

因为这件事,廉颇和蔺相如成为了刎颈之交,也成为了赵惠文王的左膀右臂,并传出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那么,从将相和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廉颇有个性、敢做敢当、知错就改。蔺相如有胆识、有谋略、懂大局、善隐忍。

那么,高傲的廉颇为什么会负荆请罪,有以下原因:

1、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2、认可蔺相如的能力。

3、赵惠文王施加压力:廉颇与蔺相如闹出的那些事,他不可能不知道。或许,正是赵惠文王出面,把蔺相如说的话,转告给廉颇也说不定。

总之,因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得到了赵惠文王重用,封为上卿。廉颇通过战功,为赵开疆拓土,才成为上卿。蔺相如地位比廉颇高,这让心高气傲的廉颇不服,所以才有了负荆请罪。进而,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

那么,将相和之后的廉颇,为何消失在历史长河长达十几年呢?直到长平之战,才看到他的名将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