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23.8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匡章篇(1)
学成归国
齐国名将继田忌之后,又出现了一位赫赫有名的战将,而且他打的战役,都是格局之战,十分重要。比如,桑丘之战,一战击破秦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北亡燕之战,用了五十日攻破燕国国都蓟城,开创了第一个以最短的时间攻破万乘之国的先河;三伐楚国,让楚怀王大国梦、强国梦,走向破碎。他也是战国唯一率领诸侯联军正面攻破函谷关的名将。
他就是历经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的不败战神:匡章。
无论是齐、韩、魏合纵三伐楚,还是齐、韩、魏合纵伐秦,甚至北上亡燕,欺凌三晋,深得齐国三代君王的信任。
现在,我们走近历史,看一下战国时代,被低估且被遗忘的名将。他就是此篇的主角:匡章。
先来看一下匡章的个人简历:
生卒:不详。活跃的时间: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96年。
姓氏名:陈姓匡氏名章。
历经的君主: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
战绩:西破秦、北亡燕、南败楚、欺凌三晋。
名言:人子不欺父,人臣岂会辱君。
对于匡氏地起源,有三种记载:
1、 上古有个诸侯国:匡国。其后代子孙,以国为氏。
2、 以邑为氏。
3、 以先祖官居地方为氏。
匡章的祖先不知道是以上哪一种情况,但,值得肯定的是他的祖先给后代子孙留下了一个显赫的姓氏。对于匡章何时出生,史料没有记载。只知道一点:他是出生在齐国。
根据匡章的活动轨迹,还是能够推断出一个大概。公元前344年,齐、魏两国在徐州称王。匡章曾与名家的祖师惠施,有过一场激烈的辩论交锋。
从这个信息可以得出,此时的匡章至少是成年人,也许年龄还会更大。也就是说匡章的出生时间至少是在公元前370年以前。至少是个立冠的少年吧!否则,怎能与名家的惠施有一场精彩的辩论。
对于匡章童年到成名那段历史,史料也没有记载,却留下了几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1、 不孝。
匡父杀了匡母,并埋在马厩下面。至于,匡父为什么杀匡母,也没有史料记载这件事。但,匡父杀妻,导致匡父和匡章父子之间的关系不和睦。因此,匡章留下了一个举国皆知的骂名:不孝。
2、好友孟子。
齐鲁是礼仪之邦,注重孝道。匡章不孝之名,齐国皆知。却出现了一个现象,被称为儒家亚圣的孟子,是匡章的好友。我们经常听说一句话:谋谋兔崽子,一点都不孝顺,要远离他。
还有一句话耳熟能详: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匡章不孝之名,齐国皆知。为什么孟子会认可匡章,并与之为友?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回答孟子对于不孝的定义。殊不知,这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出自《孟子•离娄上》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孟子对不孝的定义:
1、 不能侍亲。
2、 不能侍君。
3、 不能立身行道。
4、 不结婚生子。
对于孟子而言,无后,是位于不孝之首。齐国境内皆说匡章与匡父关系不好,这是不孝。儒家大宗师孟子把匡章当成好友,是因为他觉得情有可原,并不认为匡章不孝。
从这些事迹和故事来看,我们能够得出一些信息:
1、 匡章成名前的人生过得不幸福。
匡父杀妻,不仅会在匡章心里产生阴影,还让他们父子有了间隙。匡章也因此,留下了不好的名声:不孝。也可以说,匡章身上背负了太多世俗的东西:一边是世俗的谩骂声;另一边是母亲之死,与父不和。
2、 有学问、能言善辩。
徐州相王之时,匡章和名家的祖师惠施,有过精彩的辩论。对于惠施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我在《赵武灵王英雄传》、《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之《魏惠王篇》讲过,这里就不多说了。匡章不博学、没有能言善辩,是不配成为惠施的对手。
3、 爱与有学问的人当朋友。
比如儒家的孟子,都是匡章的朋友。
简单说:匡章爱学习,学问渊博,还能言善辩,也爱和有学问的人当朋友。因为有主见,敢于忤逆父亲的做法,留下了不孝的名声。
匡章出生到成名这段光阴,他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不为人知痛苦的一面。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时间总会继续往前走,人也会随之而长大。
齐鲁是礼仪之邦。匡章有不孝的名声,他未来的路,又会如何走?他又是如何进入齐威王的视线,最终成为历经三朝且不败的名将?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匡章个人奋斗。
匡章出生的家境怎么样,史料没有记载。但,记载了与其父不和睦,是个不孝子。因此,匡章的人生可谓是悲剧。有了这顶不孝的帽子,想要在齐国混出来,是很难。
匡章在齐国混不下去,就去魏国求学。有句话古今都受用:知识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他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匡章正是秉持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去魏国学习。毕竟,魏国的西河学派,取代了鲁国文化中心的地位,还培养出很多举世不出的大才。正是这段求学的经历,开阔了匡章的眼界,丰富了他的人生。也许,就是这次求学经历,让匡章认识了惠施,结交了孟子。甚至有种观点,说孟子是匡章的老师。
战国时代,风起云涌。很快,匡章迎来了人生之中第一个机遇:与惠施辩论。
现在来看看,匡章与名家惠施精彩的辩论。
起因: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力大衰。尤其是魏惠王精心培养的儿子(太子申)、魏国最能打的战将(庞涓 )、十万魏武卒,都在这次战役之中丧命。等到魏国国政稳定,就想找齐国报仇。
魏惠王说了一句话:悉全国之兵,向魏国复仇。
此时的魏国,国力有所恢复。但,魏国的局势,不容乐观。西边有秦,北边有赵,南边的楚国也虎视眈眈。魏国悉国之力,攻伐齐国,保不齐再一次被诸侯群殴。魏相惠施看清楚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魏国不能攻,也不能守。
但,魏惠王想要打齐国,以报丧子、丧将、丧士之仇。
惠施知道不能打,打不赢,想了一个办法:让诸侯揍齐。
简单说,魏国没有能力揍齐。诸侯之中,有实力、有能力,且敢揍齐国的诸侯:楚国。
那么,这里就会有个难题。楚国为什么会揍齐国?
惠施想了一个办法:尊齐为王。
这就是战国时代,有名的大事件:徐州相王。
惠施献策,尊齐为王,还分了两步走:
1、向齐国屈服。
2、挑拨齐楚关系。
有的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辱国的行为。于是,魏惠王率领群臣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辩论,主题只有一个:是否尊齐为王。
惠施赞成,理由:让楚国去攻打齐国。
匡章反对,理由:辱没魏国霸主的威名。
因此,惠施和匡章围绕这三个方面,石头、脑袋、父子,展开了叙述。
匡章先提了一个问:齐国救援韩赵,攻打魏国,是为了什么?
惠施简明扼要地回答:称霸诸侯。
匡章展开反击:尊齐为王,这是舍弃争斗。魏相之意,是想挑起新的战争。这岂非自相矛盾。
匡章本以为,他的这句话,很有杀伤力,能够堵住惠施的嘴。匡章相信,胜利在向他招手。
惠施不愧是名家祖师,抛出新的话题:一个人、一块石头、儿子的脑袋。砸石头,还是砸儿子的脑袋,二选一。
匡章想都没想,直接回答:砸石头。
对于这个答案,很多人都会做出跟匡章一样地选择。毕竟,石头是没用的,儿子的脑袋是宝贵的。保住有用,舍弃无用。这就是明智之人,做出的选择。但,匡章看着惠施那道微笑,总觉得不对劲。然后,说了一句话:难道我说错了。
惠施没有直接说对方错了,这样太打击人的自信。聪明人,总会摆出观点,让当事人自己去判断。因此,有学问的人,说话做事,总会很得体,不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我们来看一下名家的祖师惠施,说了一段怎样的话:我们尊齐为王,让齐国君臣尝到当霸主的滋味。诸侯见了,就会伐齐。从而保全魏国百姓的性命,免除战争。这难道不是用石头来代替儿子的脑袋?这有什么不可以?
匡章听了,哑口无言。毕竟,这的确是免除魏国战祸,让齐国挨揍最好的方式。
这场辩论的结果:匡章输了,惠施赢了。
魏惠王采纳了惠施的观点,尊齐为王。事情的发展,照着惠施预期的进行:齐国称王,被楚、赵、燕,诸侯揍。
也许,这场辩论之后,匡章在魏国混不下去了;或许,匡章遭到了魏惠王的质疑,惠施的打压;又或者,匡章的爱国情怀。总之,惠施回到了母国。
惠施离开齐国时,有个不好的名声:不孝。
那么,匡章又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出现在齐威王、齐宣王面前,最终成为一代显赫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