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重生大唐之五子夺嫡

作者:明月在心中 | 分类:历史 | 字数:140.4万

第164章 骊山

书名:重生大唐之五子夺嫡 作者:明月在心中 字数:2106 更新时间:2024-11-03 20:07:26

“君羡,具体说说这勒石记功之事…”李世民不怒自威道。

“启禀陛下,汉王殿下最开始是鼓励那些世家大族主动捐款捐粮,甚至还特意邀请他们在逍遥居饱餐了一顿。”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吃饱喝足后,各族族长便纷纷承诺会竭尽全力捐款捐粮,帮助汉王救治灾民,没想到转眼间这些家伙就不认账,捐款捐粮更是扣扣搜搜,敷衍了事,捐款最多的杜家也不过三百贯,像崔家、杨家、元家、卢家、王家这些大家族多则一百来贯,少则才几十贯,听说把汉王气得够呛,汉王被逼得没办法,才想出这么一个勒石记功的办法。”

“别说,这办法还真有用,勒石记功一公布,这些大家族便争先恐后、络绎不绝的往汉王府送粮送钱,差点没把汉王府的门槛踏破!”李顺一脸微笑道。

李顺本以为自己说这些会让李世民心情愉悦,没想到对方却面露阴沉,一脸的不开心。

李君羡忐忑的问道:“陛下,现在这些世家大族都纷纷捐款捐粮,你还不满意吗?”

“你认为朕应该满意吗?这些世家大族是心甘情愿的捐款捐粮吗?他们是为了保住自己家族的名声才迫不得已向恪儿施出援助之手的,这些世家大族表面上忧国忧民,满口仁义道德,其实不过是一群自私自利,只为家族利益,没有国家大义的蛀虫渣滓。”

“这样的家族只要存在一天,朕的江山便永远不得安稳,在朕有生之年一定要把这些高人一等、指手画脚的世家大族铲除干净…”李世民杀气腾腾道。

李君羡被满脸煞气的李世民吓得双脚颤抖,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 ●━━……━━● …

翌日清晨,天刚灰蒙蒙亮,清冷的空气吸入气管仿佛能将脏腑冻结,李恪不由自主的捂住了嘴巴,随便缩了缩脖子,提了一下衣领。

“启禀王爷,都已准备妥当,可以出发了!”刘仁轨恭敬道。

随着一声“出发”,李恪便在苏定方和刘仁轨的拥护下,浩浩荡荡向骊山进发。

骊山隶属秦岭支脉,山势逶迤,树木葱茏,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而得名。骊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

骊山的人文历史同样深厚,许多历史和典故曾经在这里真实的发生过。周幽王曾为褒姒一笑导致“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周幽王在此建过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再过不久,李世民也曾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

沿路积雪遍布,路途不畅,车队逶迤而行,李恪不耐,便策马快行,苏定方和刘仁轨怕李恪有失,急忙跟上。

碗口大的马蹄踏破路面的冰雪,溅起一蓬蓬的雪雾,天寒刺骨,人马行进间俱是口鼻喷出浓浓的白雾。

只是李恪心里却无半点纵马疾驰的畅快和惬意。

沿途路过几处村庄,俱是积雪没腰房屋倾颓,入耳隐闻哭泣之声,放眼望去,所见之处一片萧索,居然无一丝炊烟升起。

这可是大唐最中心的地带,依然饿殍遍地,李恪心情不由得凝重起来,今年的雪灾看来比李恪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

李恪俊勒住马缰,策马缓行,心情沉重的看着寂静的村庄,偶尔露出一面的面黄肌瘦的孩童……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想起前世记住的这首不知道谁做的诗,李恪呢喃着吟出,感慨万千。

李恪轻叹一声,抬起头来,骊山已经出现在不远处。

山体自下而上堆积着层层沟壑,雪和山体黑白相间,仿佛是不同的线条交替互切,山因雪有了节奏,因黑白线条有了主动与被动,多处还积着纯白的雪,仿佛明暗勾勒得当。

沟壑间的凸凹之处不同程度地折射着的光芒,尤如画中的高光点,这场雪挂在山上,稀疏有致,构成了雪与山的天意组合,如果这雪厚皑皑的,便成了《沁园春·雪》里的塬驰腊像,如果是再薄一点,就合了白露凝霜的意境,却又没了画的感觉,颇有一种“青山无墨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琴”的意境。

只是配上这骊山脚下十里无炊烟的凄凉,别有一番萧索寂寥的意味。

李恪等人沿西绣岭而上,山路居然很平坦,只是雪很厚,行进间颇费力气。

早晨山间很静,风也不大,天也不冷,骊山上的雪错落有致,山坡上那些骨干的植物捧着雪,与地面上的雪有了立体画面,时尔有风吹过,雪又再次飞扬,便有了阳光下飞雪的小景象。

路过一条峡谷,谷中有湖。

湖面因为有活水注入,并未结冰,中心部位没有积雪,湖面澄明如镜面,折射着各个方向的光芒,湖边的小路旁,一株株腊梅树开满黄花,花气四溢。

已是严冬,昨夜一夜北风,梅花盛开。

此地便是李恪的目的地,灾民棚舍区。

沿着湖的四周,全是破烂不堪的棚舍,有人要问这些棚舍为什么要建在湖的四周,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人要生活离不开水。

这些棚舍都是由一些破旧门板、木板、竹竿等物搭出骨架,然后再挂上破布帘等物遮风挡雪,放眼看去乱七八糟,临乱不堪。

一个个面黄肌瘦的灾民在棚舍里瑟瑟发抖,一是因为冷的,二是因为饿的,之前的章节也有介绍,大唐跟我们现代的饮食习惯不一样,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大唐的平常人家早上是不吃饭的,就更别说这些灾民了。

眼尖的一个灾民发现李恪等人的到来,立马惊喜的大喊道:“汉王恩公来看我们来了,大家快出来迎接!”

随着他这一声呐喊,所以的灾民都被惊动了,都不约而同的向李恪这边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