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与黑45度爱
作者:涂鸦姐姐 | 分类:历史 | 字数:10.2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章:甄原坊(1)
阿牛的娘见到远房表哥张沐阳时,已经是民国五年(1916年)了。
原来阿牛娘的远房表哥张沐阳早就参加了革命党。由于东北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清政府一直十分看重并注意警戒。
自从革命党人在东北地区展开积极的活动以后,东北地区的清政府官员就对革命党人的活动高度防备,时刻警戒,甚至捕风捉影,显露出极度的恐慌,对革命党人进行残酷的镇压。
尤其是武昌起义之后,东北地区的清政府官员们采取种种紧急措施,防御革命党人在东三省进行武装起义。清政府官员的严加防范,最终使得革命党人在东北地区的革命运动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作为虎林地区的负责人,张沐阳的身份亦早已暴露。为了逃避迫害,他不得不跑到俄国境内避风头。后来他又从海路去了朝鲜,然后又去了天津。
清政府最终还是灭亡了。东北地区总督赵尔巽虽然还死死抓着兵权,但毕竟清朝大势已去,大权最终落入军阀张作霖的手中。
和北京的袁世凯一样,张作霖之所以能被多方接受,成为新建立的民国在东北的实际控制者,与他的多面派作风有关与袁世凯一样,张作霖也是从旧体制出来的军阀,所以清廷旧贵是承认他的;同时,他也是革命投机分子,又有军权,所以革命派也只好承认他。
更重要的是,张作霖和俄国以及日本,亦眉来眼去,被两方支持。尤其是日本人,急需要一个在东北的傀儡,以减少正面与俄国的摩擦压力。
可以说,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把中国东北视作必得之地。如果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算起,截至当时,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活动,已经悄悄地进行了二十多年。
总之,和关内的情况一样,东北的革命果实最终也被旧军阀“吞噬”。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和媾和后,旧军阀对革命党也采取了和解措施,双方心照不宣地走到了一起。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张沐阳重新回到了虎林。明面上,革命胜利了,他放马南山,回虎林过小日子。实际上,他是带有任务的,即悄悄发展革命势力,一方面壮大实力,防止旧军阀反扑,另一方面,随时准备继续革命,把胜利果实从旧军阀手里夺回来。
而在东北,任务更加繁重,除了旧军阀,还要盯着版国、日本等外国势力对中国的侵蚀,尤其日本,对东北视眈眈,野心愈发明显。
随着亲日的张作霖掌权,到虎林的日本人也多起来。他们明面上虽然是垦荒者、生意人,其实背地里却搜集各种情报,甚至悄悄建立秘密军事基地。
日本商人小林全一的真实身份就是日本军部的特务,但他对外的身份是开参行的,在虎林收购人参,然后运到日本国内去卖。
小林全一留着日本人最爱的八字胡,平日里西装革履,见人就点头哈腰,一副笑眯眯的样子,很能迷惑人。
小林全一是尼娜诺娃奶牛场的常客,他几乎每天都要亲自来此买走十多斤鲜牛奶。每次接待他的,基本都是阿牛的娘,有时阿牛的娘忙不过来时,阿牛和阿花就负责称牛奶、收钱。
小林全一虽然是日本人,但能说一口地道的东北话,说自己在日本老家有一双儿女,正好如阿牛、阿花这般大。他常常夸赞阿牛很棒、阿花很漂亮,或和他们开几句玩笑,还不时给他们点儿东洋奶糖,所以阿牛和阿花对他的印象还不错。
阿牛娘远房表哥张沐阳比小林全一晚到虎林一年多,也是在来买牛奶时才认出,在这里负责给俄罗斯人养奶牛、卖牛奶的竟是自己多年不见的远房表妹。
张沐阳是典型的山东大汉,有一米八的大个头,说话声若洪钟。他第一次出现时,正是冬天时节,他头戴一顶狐狸毛做的皮帽,身穿鹿皮毛制成的皮袄,前胸后襟两袖共四片缝合在一起,无扣,扎腰。脚上穿着双厚猪皮兜起来
的乌拉一厚猪皮兜起来,打褶穿绳后成鞋,里面填充锤得柔软的乌拉草,鞋底再缝上一层皮毛,毛冲外,毛茬儿向后,起防滑作用。
亲人相见,非常激动,尤其阿牛娘,一心惦记着阿牛的成长,盼望有个人能带着阿牛呢。表哥张沐阳见多识广,自小就是家人的骄傲,现在终于找到了他,可以放心把阿牛交给他了。
张沐阳自然不能告诉阿牛的娘自己革命党的身份,只说前几年到俄罗斯跑了趟生意,赔了,只好继续回虎林来,还是靠打猎、挖参生活。
阿牛的娘喊阿牛、阿花过来,认了表舅。张沐阳很爽快地答应会带阿牛去打猎挖参,好好培养培养他的生存技能在打猎方面,张沐阳确实是一把好手,猎、套、陷等方法,他都娴熟。这时,阿牛也有一米六七的个头了,跟着
表舅,背着干粮进完达山。几天后回来,身上便背满了野鸡、野兔,还多次打到了梅花鹿。
回到家后,阿牛津津有味地向阿花叙述打猎的方式:一是套,就是套头,夹足,设在猎物出没的“溜子”上,可下诱饵。
二是陷,就是挖陷阱。挖一人深的陷阱,设机关,做伪装,下诱饵。被诱捕的,如果是梅花鹿,五个壮劳力手持套竿,分别套住鹿的四肢和脖子,将其拉出陷阱,蒙眼抬回,先入闷圈,不透一丝阳光,为的是熬鹿的野性,月余,可入大圈饲养。
但对孩子来说,最好玩的还是猎,就是用自制的弓箭射杀猎物。当然,此时猎枪已经很流行,但张沐阳还是喜欢用传统弓箭打猎。
阿牛一边滔滔不绝自豪地说着,一边拿出张沭阳给他的小弓让阿花拉。阿花瞄准,“噢”地射出,竹箭扎进不远处的草垛上。
听阿牛讲得唾沫横飞,阿花对进山打猎充满了憧憬。阿牛答应阿花下次让表舅也带她去打猎。
很快,春天来了,到了进山采挖野生人参的日子,这些行为初称为“放山”。一次少则几十日,多则数月,大家要带大量生活物品,由把头带领进山。而且,寻参要大面积铺开向前搜索,所以人数要多。
在清朝时,大家进山采参必须先到衙门请龙票(采参凭照),然后才能进完达山、过乌苏里江采参。此时清朝灭亡了,新政权还没顾得上这块,所以不用批准了。
张沐阳本来就常年在此挖参,属于一股势力,只要不抢别人的地盘,别的势力也不会来干涉。大家各干各的,分别发财。
这天,张沐阳组织了十来个年轻人,给他们开了个会,让他们早早准备好所需的干粮及挖参设备。第二天天还没亮,这支小队伍就悄悄进了完达山。
张沐阳安排有挖参经验的在重要位置,由老人带领并讲解给新人方法。
十人排成横队,右边是“把头”张沐阳,左边的叫“边棍”,中间的叫“腰棍”,人与人之间距三米左右,诸人用“索罗棍”拨草,边走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