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诸子百家上册

作者:掉坑王子 | 分类:历史 | 字数:25.1万

李冰

书名:诸子百家上册 作者:掉坑王子 字数:3673 更新时间:2024-10-11 10:52:01

李冰

李冰,约前302年—前235年,战国秦国人(一说陕西眉县,一说山西运城)。

“爷,这就是成都城里最高的地方了。”

“恩,风景不错,视野开阔。”

“是呀,前面这片平原叫成都平原(——我穿越了吗!好吧,成都平原是近代的叫法,当时就叫蜀地),我们川话叫‘川西坝子’。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松软,地下龟壳虾壳超多,非常肥沃的。无论种什么,都长得嗖嗖的,跟打了鸡血似的。就是——”

“就是什么?”

“您老抬头往西边看。看到那条白晃晃的东西了吗?对,那就是岷(念‘民’)江。是不是很邪乎的感觉?那就对了。它从岷山出来,虽然是向南流去,没朝我们这边过来,但却比我们成都城高了两百多米。站在上面撒泡尿,风吹着都能飘到这里来!因为落差大,俗称‘悬江’,就好像你脑袋上顶着一条大江。要知道,那是一条江,不是一盆水。所以每到雨季洪水时,江水从山里冲出,就直接冲进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是一片汪洋。成都城虽然离它五十多公里,但一样被淹到,所以人称‘泽国’。要不刚才怎么说,这地下龟壳虾壳超多。”

“那你们就没想过辙吗?”

“有的。在两百多年前的蜀国时,曾经开过一条人工河流。当时是不错,但年代久远,到现在几乎被泥沙填平了。另外,这地方太鬼了,每到雨季时,会造成东旱西涝——不是东邪西毒;好吧,也差不多。就是西边地区水灾泛滥,东边地区却滴水没有。你说邪门不邪门!而到了枯水季,就没什么邪不邪的,整个地区一锅端,都是赤地千里,颗粒不收,所以人又称‘赤盆’。”

“为什么会这样?”

“据我穿越后了解到的知识(!),这是因为成都平原四面都是山,像个大脸盆。西面有岷江,会发洪水;而东南面被山挡着,带水气的季风(!)吹不过来,雨水较少,又没什么河流,岷江也流不到。所以一到雨季,就会造成这种诡异状态。”

“问题很严重呀,老百姓可够苦的。下一次发洪水大概什么时候?”

“是呀,爷,百姓苦了好多年了。前几任长官也努力过,但都没什么效果,所以都盼着能来一两个真正懂治水的——等等,大人,你最后一句是啷个意思?不会想跑路吧!”

“乱说。我既然来了,就一定要解决成都百姓的疾苦。水患一日不除,我一日不走。对了,这个地区哪里地势最高——别用这种眼神看我,我是想去考察地形,不是想搭避难所!”

选自西汉扬雄《蜀王本纪》等,是说李冰刚到成都时,所了解到的当地恶劣环境。

李冰早年事迹也不详。不过他不是出自之前的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但与它们可能有一些宗族关联。

据说他从小就勤奋好学,所以知识渊博,懂天文,知地理,后来在秦昭王时,在朝中当了官。

当时正是白起大展神威的时候。他南打楚,东打魏、韩、赵,一人单挑好几个,但最终没能挑过秦昭王和范雎。

不过在赐死白起后,秦昭王并不快乐。除了围邯郸被魏、楚、赵三国联军打败后的怨念,西南方的蜀郡也拼命来诉苦。

蜀郡,是蜀国被张仪和司马错灭后,变成了秦国的一个郡。不过之后它并不稳定,出现过多次反叛。虽然后来都被司马错和甘茂(秦国另一大将,后来在秦昭王初叛逃齐国)平定了,但由于经济建设一直跟不上,问题很多,再加上蜀地人脾气不好,还是常有人用肢体表示抗议。

在李冰之前,有过几任的郡守,但都没做出什么业绩。于是,为了平息蜀地百姓的不满,更为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在白起死的第二年,秦昭王就派李冰去看看。

同样是中央朝廷下派的李冰同志,来到成都后,发现这里比西门豹刚到的邺城更鬼。倒不是没人,而是这片地区太邪门。

成都原来是蜀国的都城,现在成了蜀郡治所(就是地方政府办事驻地)。它坐落在成都平原上,然后就像前文所说,年年被老天爷折磨。

住在这种鬼地方,李冰也是提心吊胆。不行,要赶紧想辙。

于是经过长期细致的实地考察,李冰开始带领当地百姓,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终于建成了古今闻名的都江堰。

当时的都江堰叫湔堋(念“煎朋”;到宋代时才叫都江堰),它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

鱼嘴不是真的鱼嘴,而是无坝引水工程(不设拦水坝,直接从河道引水)常用的分水建筑物,有点尖,像鱼嘴一样(闭合着的),所以叫鱼嘴。它用石块和鹅卵石堆筑,修建在江中,把岷江水分成内外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

宝瓶口,是在鱼嘴引出的内江上的一处突出山体上,人工开凿一个大断口,像瓶口,所以叫宝瓶口。它是内江进水的咽喉,同时又有阻挡大量洪水涌入的防洪作用,以及阻止泥沙的功能。过了宝瓶口,就是各条引水灌溉的水渠,包括通往东边的渠道。

飞沙堰则是在鱼嘴和宝瓶口之间的弯道处,修了一段低平地段,内接内江,外连外江。它的主要功能是排沙和泄洪。就是利用水流在弯道时产生的离心力,将上游带下来的淤泥沙石,经过飞沙堰抛到外江(年末水少时再进行清淤),保证宝瓶口和内江的畅通,所以叫它飞沙堰。而在洪水来时,过多的水量又会从它这里溢出,泄到外江,使灌溉区不被水淹。

利用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以及其它的附属水利工程,都江堰科学地解决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及控制水量等问题,起到防洪、灌溉、水运、供水等作用,彻底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确保了当地地区安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使水旱成灾的成都平原,变成了富裕丰饶的天府之国。

因为它巧妙的科学设计和巨大贡献,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它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另外,它还是世界上最古老、唯一留存、还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直到今天,它还在造福着成都百姓。

而李冰也因其伟大功绩,被蜀中百姓世代铭记,尊他为川主,并建二王庙(最早叫崇德庙)纪念他。除了民间的崇祀,历代官方也对他各种封王封号。

如唐朝时,他就被封为神勇大将军、司空相国等。五代十国时,他又被封为大安王、应圣灵感王(他的儿子李二郎后来被封为显圣仁佑王,所以其庙宇叫二王庙),之后还有广济王、英惠王、通佑王等等。

当然,这些荣誉都不是白捡的。

据说光光凿个宝瓶口,李冰就花了八年时间。因为宝瓶口处就是山体,当时没有挖掘机、电钻、炸药等,只能用铁器砸。但那是山,不是鸡蛋。

最后,李冰采用积薪烧岩、冰火相激的方法。就是先放火烧烫山岩,再用冷水沷,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利用这原理的最早记载),使岩石爆裂。这样一点一点,终于凿出二十多米宽的断口。

另外,在截流和筑堤时,由于水流湍急,扔进的石头连水花都没冒一个,李冰又发明了杩槎(念“骂茶”,也叫杩杈)和竹笼填石。

杩槎,就是用六根大圆木,扎成一个三棱锥,像棕子一样。竹笼填石,则是用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每条大概十米长,半米粗,里边塞满河边的大鹅卵石。之后将装满卵石的竹笼,放到杩槎中间用粗木铺好的平台上,再放入水中,或者直接扔进江里,阻拦江水。

这种方法既坚固耐冲,又不积水,而且就地取材,费用低廉,很有效用,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的必备良药。哦,不是,是筑堤修坝、填河治水的必备神器。后来很多人都用这种方法。

这些东西现在在都江堰那边,还有很多实物展示。可想我们古人是多么的聪明能干,看来中国人被称为“基建狂魔”,是有遗传基因的!

除了都江堰,李冰还开凿了沫水(今大渡河四川乐山大佛崖那一段)、二江(郫〈念“皮”〉江、流江,今成都油子河和走马河),疏通汶井江(今四川崇州西江)、白木江(今四川邛崃〈念“穷来”〉南河)、洛水(今四川什邡〈念“方”〉石亭江)等,并在大干渠上造了七座石桥及多条索道,以及修建了连接四川与云南最古老的官道五尺道。

另外,他还发明了凿井汲(念“机”,打水)卤煮盐法。就是打井取卤水,再煮沸蒸发水分,提取盐。这也是我国最早记载的凿井煮盐法。

后来,因长年奔波,积劳成疾,李冰病逝在什邡的石亭江治水工地上,死后葬在那里的章山上。

李冰是战国著名的水利专家,他为蜀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所以除了川主,他还被尊为四川和重庆的乡神,也是巴蜀地区最重要的民间信仰神祇(这里念“旗”),并且荣登1980年的国家邮票版面。

正是由于李冰的功业,尤其是都江堰,才使成都有了今天的繁荣和辉煌成就。如今,在都江堰及四川、重庆等地方,每年还会举行清明放水节和川主庙会等,以祭祀和纪念李冰父子。

说到李冰的儿子,再唠叨一下。

李冰的儿子叫李二郎。其实早期没他的戏,在宋代时,愣是给插了进来,莫名其妙地给李冰添了个儿子(李冰应该有儿子,但肯定没这一个)。之后他还成了二郎神的原型来历之一,而且比他爹还出风头。

(二郎神的其它原型来历,还有隋朝的赵昱〈念“玉”〉赵二郎、南北朝的杨难当杨二郎〈即杨戬「念“简”」,他是目前最流行、最熟悉的二郎神形象〉、羌族的羊二郎、汉代的石二郎等等。)

现在提起李冰,除了四川,其它地区的人还真不一定都知道(同名同姓的请先让道。其实这也是以前中国文化的一种悲哀)。但说到二郎神,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比如他的三只眼,和孙猴子大打出手,还有身边龇牙咧嘴的哮天神犬等等。

当然,这些神仙和传说的创造,其实是民间百姓对造福他们的先人的尊崇和感念,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我们中国人不忘恩、不忘本的一种民族本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