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布衣首辅

作者:码字的猫二 | 分类:历史 | 字数:26.2万

第二百九十四章 讨价还价

书名:布衣首辅 作者:码字的猫二 字数:5333 更新时间:2024-10-29 10:30:03

从金城西路往家走,李丹正盘算怎么从沈周那儿多套几幅画,还得在园子里建个藏画楼。忽然后面马蹄得得,有人高声问:“前面可是李府的马车?”

“嗯?”李丹伸手拉下铃铛,马车停住了。很快那骑士跳下马跑上前来,气喘吁吁地叉手道:“大人,在下兵部检校高飞,奉命来给大人送文书的。”

说完双手奉上一个公文袋:“卑职去了大人家中,不想说出去了,又追到宫门……。唉,总而言之,卑职的马都快跑不动了!”

李丹微笑着看这二十多岁的小官:“君大好年华,却因我使你消磨在这青石板路上,实在对不住得很!”

“大人说笑了,怎么说也是卑职的职责所在。”高飞目光炯炯:“当然,若有朝一日能如先祖那样杀敌于疆场,飞所愿也!”

“哦?高君祖上是?”

“飞乃唐渤海郡王之后,渤海县侯高适乃我叔祖。”

“原来是名门之后,怠慢了!”李丹拱手:“这次兵部也有随员赴辽,君未申请吗?”

“这次陛下决心甚大,前日起公募战争债券一抢而空,足见大家对此战的关心和必胜信念。有这样明摆的立功机会,谁不想抢先?”

高飞苦笑:“卑职人微言轻,又无门路和仗靠,挣不到那份光荣!”

“那,君是怎么进兵部的?”李丹好奇,看这小伙子身形、姿势还有讲话的底气,肯定是个有武艺在身的,但却穿着八品文职的服饰。

“卑职是走了科举的路子,因举人功名被举荐为大名府吏员,后来兵曹有缺卑职因有武技在身就被府君举荐顶上去了。

再往后跟随府君来京赴任,荐我去兵部做了个考功郎。不想他翌年去世,卑职便在兵部盘桓至今。”

“原来如此。”李丹点头:“假使有机会,君可愿随我同去否?”

“大人莫不是说笑?”

“诶,我为督军总镇抚使,和古大人要一军吏还是办得到的。”李丹微笑。

高飞却大喜,他看到了希望立即决定抓住,忙躬身叉手:“如能随大人前往自然再好不过!只是不知道卑职有无这样的福分?”

李丹哈哈大笑:“你回去做准备吧,明日卯时来饶州会馆报到,后日随我出发!”

一进家门,吴茂等数人已经迎着,他们早知道了兵部下文的消息,都赶来等着李丹呢。“授权和任命的文书已经拿到,咱们可以出发了。”李丹说:

“通知所有随行人员明日一早开始点卯,补给、车辆先行出京,后日早辰时全队在虞城北门外汇合,然后前往徐州。”众人轰然响应。

等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出发,所有人都是一脸的激动和兴奋。

他们当中大多数是江西、福建子弟,连到商京都是第一次,更别说遥远的辽地了。但是众人还是跃跃欲试,期待着与克尔各人一较高下。

大家散去后,朱庆、吴茂留了下来。朱庆先汇报商社的事情:“战争债券已经认购了八成,收到银、钞总额达到六十七万两。

现在认购的主力是咱们江西各商会,还有受到钱老鼓励和影响的徽商。

不过今天有个好消息,山西、大同和宣府三地商会联合起来要认购一成债券,并且派了人来和我谈细节,看样子是认真的。江南商会和金陵商会也邀请我去接触。

从趋势上,我以为债券全部售出没有太大的问题。”朱庆很佩服李丹想出的战争债券这个主意,而且对此非常看好。三、五天功夫就让商社进账数万两,这样的买卖真是划算。

不过李丹马上给他泼了盆冷水:“不要过于乐观,既要想到我们能打胜仗,又要做好打败仗的思想准备!”

“怎么,会有败仗么?”朱庆吃了一惊,不觉扭脸看了眼吴茂,见他也是惊讶的表情。

“我今天听说兵部很多人对此次战役非常乐观,这恐怕不是好事。”李丹说:“战争你们也经历过,这难道是皇帝支持就能够盲目乐观的吗?这样的乐观有什么依据?

所以我认为前期有很大可能会打得比较艰苦。再者说,辽军的战力究竟如何我们也还不知道,说是调八万军队过去,究竟是精兵强将,还是乌合之众?这要我们到了现场才能知道。”

“那可怎么办?”朱庆脸色有些不好看:“我舍了老脸不说,朝廷和陛下的信誉都压在这上面了!”

“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吴茂低声对二人道:“先试探,再言战。否则就这样出击万一搞出个不利,后果可就难料啦!”

“问题公子并不是主帅,他只是总镇抚使呀!”朱庆也压低声音:“他说了不算,怎么打得听石将军的!”

“别争了。”李丹摆摆手:“我们没看到实际情形,坐在这里怎么都是猜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但如果时间拖久,朱先生你要做好思想准备可能会有第二期债券发行的事,到时陛下会让户部来和你接洽。”说到户部,李丹微微停了下。

郑寿虽然有明显与边墙外私通嫌疑,但是不曾当场按住,也没有证据。唯一的人证还给放回草原了,那么要拔掉这颗钉子就不是朝夕之事,现在还得暂时忍着他。

第二百九十四章 讨价还价

再说要挖这个毒虫必须皇帝和三法司一起发力,李丹知道目前还不够,他只好先和蔡郎中打招呼,同时命审杰暗地收罗更多证据。

石毫是三天前到达商京的,李丹已经去拜会过。他那个人没太多架子,但多年来上上下下数次,已经培养出了良好的政治嗅觉。

所以见到李丹时他非常热情,并表示一定配合镇抚使的工作,至于对辽事的见解、辽军的了解,却王顾左右而言他了。这也是李丹感觉心里没底和担心的原因之一。

“石将军表面热心,但应该是把公子你看作幸进之臣,所以他并不想这么快交心。”吴茂说:

“从五军都督府传来的消息,李侯爷(李庚三)和右都督(侯燮)都同他谈过话,但没人觉得这位石帅是个城府很深的人。

我估计,他一个是觉得公子是监军要保持距离,另一个是反感监军过问太多军事。”

李丹想起看过的关于明末监军制度的书籍,微微点头回答:“没人喜欢监军,如果是我带兵恐怕也是如此。我是真没想到,陛下交代的第一件任务,居然是要我做这个角色!”

他心想姓石的你烧高香吧,没给你派个太监做监军就不错了!

刚想到“太监”二字,就见陆九探头探脑。“什么事?”李丹问。

“公子,有两件事,你先听哪个?”陆九的大脸盘上满是为难。

李丹气乐了:“我都不知道什么事,你叫我如何选择?”

吴茂反应快,立即问:“家里的事,还是朝廷的事?”

“一样一件。”

“那先说朝廷的!”李丹立即说。

“刘太监来了,坐个小驴车不声不响地,穿了身道袍。”

李丹怔了怔:“家事呢?”

“姨娘带着夫人、如夫人(指武氏,她地位高,陆九不敢拿她当妾室看)到了!”

“他们怎么来了?”李丹大惊,转头看吴茂和朱庆,这二位也全愣住,异口同声说:“我们不知道。”

没办法,李丹只好让吴茂出面请刘太监到仰月轩小坐,自己跑着跟陆九来接小钱氏。

“姨娘,你们怎么来了?事先也不来个告知?”李丹说着,瞪了扈从的韩四一眼。

“公子,我可是依令行事。”韩劲国连忙辩解,从上衣中取出个信封递过来。

李丹打开看,见是韩安的亲笔,上面写着命令,让韩劲国带两什亲卫秘密护送,路上不得透露姓名、行踪等等。

下面还有韩安的一封信,说明是小钱氏提出迁往京城,自己考虑这样对李丹仕途有利,所以同意并安排护送等。

“唉,姨娘若是想来和孩儿打招呼便是,儿派人去接,用不着这么神神秘秘的。这要是路上出点事我都不知道,那才叫后悔莫及呢!”李丹先给姨娘见礼,然后说。

“我亲自陪着呢,能出什么事?”

李丹这才发现苏四娘也在,惊讶道:“师母也来了,那韩师岂不是一个人?”

“她陪着我说是怕我路上寂寞,可没想到你是来做标师的。”小钱氏笑着说完拦住要看向自家媳妇的李丹:“你婶婶在后面呢。”

“啊?”李丹往后看,果然舒氏带着崔氏和表妹络儿都在,上来一起见礼。李丹突然想起李勤来,忙叫陆九去请四哥儿。哭笑不得地问:“婶婶可是因为小四儿来的?”

“既是为他,也为了你大哥。”舒氏叹口气:“他们兄弟两个都在京师,我们在江西整日家坐不住,最后全家商议,干脆搬过来。

三郎你也别生我的气,她们都是因为我这句话勾得起了搬迁的心思。你叔在后边,过几日便到。

我进京师就叫路宁儿(李着的小厮)去找他主子报信了,等你大哥到,我们全家就住他那里去。”

“呃……,这个恐怕是做不到。”李丹摇头:“大哥如今是陛下最用得着的人之一,他在京城里只赁了两间小屋栖身,还常宿在翰林院等候陛下召见,因此有时家都不能回的。

会馆的伙计每隔两天便去探视,给嫂嫂和孩子送些肉、蛋、蔬菜、水果之类,他自己却全然顾不上的。

你们这一大家子来就是去探望都能把小院子塞满,哪里可能去他那里住?不如先在会馆临时住下,我派人给你们赶紧找处院落租住,如何?”

“这……。”舒氏和崔氏看来根本不知道李着在京师过得多么拘谨,还以为他进翰林院有多威风哩,听李丹这么说一下子不知该怎么好。

“我看就按三郎说的办,你们先住下。”小钱氏看出她们尴尬,连忙道:“大老远过来都疲乏得很,安顿下来再慢慢做主张。”

舒氏和崔氏见状只好先应下来,正好李勤来了,惶恐地给两位母亲见礼,舒氏当着大家也不好多说,只警告了两句。

刘恩听到动静赶来,让伙计先带四郎全家去安顿,然后向李丹请示。

李丹这才告诉母亲自己已经下订了一处园子准备接全家过来住,不过目前那边还有些简陋。小钱氏笑说在这京师城里能简陋到哪里去?

不如在这里先住下,明日去看看,若合适便先搬过去省得大家挤在一起。

李丹一想也对,好歹那边有两进五、六间草房,后边园子里也有三、四处画室、花房、水榭都可利用。便答应下来。

这时桃娘也来了。李丹硬着头皮叫她过来给母亲和两位主母行礼,猛然见看见缩在后面幽怨地盯着自己的恍儿,心里又小小地哆嗦了下。

赶紧转过头找刘恩,吩咐给小钱氏安排住处,桃娘肯定要搬到厢房,把正房和书房先腾出来分别给阿英和武宁儿居住。

然后告诉母亲天使来了,请她们先随刘恩去安置,自己接待之后再来请安。

小钱氏本来见到桃娘很想拎着儿子去教训,听说天使在等吓了一跳,赶紧说:“快去、快去!”便放了他。

李丹匆匆来到仰月轩,刘太监问何事这般喧哗,李丹告诉他是江西的家属到京。刘太监误会了,以为是李丹临行将家属叫到京师的,竖起拇指:“忠臣李三郎,名不虚传!”

这份夸奖让李丹不知该怎么回答好,只得将错就错地受了,然后问他:“公公因何事这晚来寻李丹?”

“陛下想起一事,让咱家来问问。”

“哦?请讲!”李丹连忙恭敬地叉手说。

“若战事不利,当如何?”

李丹看了眼门外,压低声问:“请教公公,陛下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

刘堪摇摇头:“天心岂可测之?但只请公子实说,有没有这种可能?”

“有!”李丹便将方才自己与幕僚谈到的几点说了,还有听说兵部上下都很乐观的话。“毫无根据、盲目的乐观绝不是什么好事。”

李丹说:“我有心理准备,也许我们前期会有失利,也许也必汗比我们想象得更狡猾。但不管怎么说,这种觉得此次十拿九稳的说法必须立即予以制止,不能让它扩散危害全军!”

“嗯!”刘堪点头:“既然公子知道这些了,万一……?”

李丹踱了几步,回身说:“如果有那种万一,那么克尔各人可能直接进入辽西,或者危及锦州至山海关。”他掏出纸笔大略画出辽地地图和主要城市,指着说:

“公公请看,我军如果在库伦以西不能斩断敌人手足,导致克尔各人长驱直入。那么两个最大可能性:

或者也必汗带军北上扫荡鲁颜部,吸收或吞并他们;或者他南下往辽河套。

如果是后者,虽然面临朝廷军队反击,但是获益可能最大。

被截断在外的辽地守军成为孤军,一旦发生全面溃败,克尔各人便有机会把全辽收在囊中,所以我认为他很可能选冒险但是收益丰厚的后者。

而我军要做两件事:在懿州设置第二防线,拖住他的脚;另外要准备在大凌河到牛庄之间与敌决战!”

“所以李大人建议在盖、海一带集结精锐作为预备队?”刘太监指着图上的位置问。

“是的。”李丹点头:“我们能仓促之下组织五万一线部队,如果他们抵挡不住,就得交给第二道防线上这三万预备队了。”

“问题是,他们就能挡住吗?”

“不见得。”李丹摇头:“但是值得一试。目前神武军正奉命在沧州集结整训和换装,他们要待神机营抵达后研学新战法,练习使用新装备,然后从大沽登船前往海州。

如果他们学习顺利,便可以有能力挡住两倍于己的敌军!”

“两倍?”刘太监皱眉想想,幽幽地说:“您能有多大把握?”

李丹心头一跳,他看出了某些东西。“如果交给我指挥,把握在六成。”他说。

“能再提高些吗?”刘太监微微摇头:“六成可太少了,陛下恐怕不能用这个来面对朝廷诸君的。”

“如果……陛下可以允许的话,臣建议招募饶州团练三年来退役的老兵组成一个营,将这个营用船送到吴淞口,再改乘海船北上。

如果有这个营的加入,臣可以说八成胜算在我!”李丹压低声音说。

刘太监偏头想想:“嗯,这倒是个不错的建议。但是路途遥远,能有多少人愿意参加,而且朝廷又要开支不小的军费啊,三千多人呐!”

“公公,不需要开支。”李丹笑嘻嘻地:“臣只要两个条件:该营参加的战斗结束后战利品四成归该营自行支配;还有辽地出产毛皮、牲畜的五年独家收购权。”

刘太监点头:“这倒不是难事,咱家回去禀告陛下就是。不过装备和路费也要你们自己出,可以不?”

“这都是小钱。”李丹很大气地挥挥手:

“公公,如朝廷同意将辽地煤炭、铁矿、木材三个行业免税经营的特许,及马车、酒类、玻璃和水泥的专卖权给臣的商社,七年为限,臣还可出资为朝廷收复的三州两县建设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