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作者:吾谁与归 | 分类:历史 | 字数:375.4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一十五章 一鱼两吃
徐文壁提醒,张居正也认为西山煤局的筹办,绝对不会顺利,果不其然,很快,密集而快速的攻势就开始了,仍然是从王崇古身上开始下手。
对于王崇古的弹劾变得密集了起来,而弹劾的重点,也从王崇古威逼主上,僭越主上威权,改为了弹劾王崇古办事不力。
僭越主上威权的事主,大明皇帝特别批复过了不予追究,事主都不追究,言官再弹劾就显得的多余,而且王崇古最近已经属于投献派了,投献皇帝,紧紧跟随张居正的步伐,聚敛兴利。
而弹劾王崇古的办事不力主要集中火力在王崇古督办的大隆兴寺佛塔的偷工减料之上。
十一月初,顺天府衙门,商贾赵德义检举揭发佛塔偷工减料,朝臣一片哗然,质疑的风力舆论,越来越多。
葛守礼和海瑞在文华殿请求觐见,朱翊钧宣见了二位总宪,看完了他们请命稽查的奏疏。
“这件事必须要稽查吗?”朱翊钧看着两位总宪眉头紧皱的问道,小皇帝确切地知道,不能什么都查,这一查万一查出点什么来,岂不是要出事?
王崇古这个时候倒了,毛呢官厂督办要换人,皇宫、皇家格物院、佛塔的督办,都要换人,西山煤局的筹建,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他这一倒,朝廷至少要半年的时间,才能继续推行这些项目,而且很难说会像现在这么顺利。
别的不说,皇宫的鼎建,肯定赶不上皇帝大婚了。
“陛下,眼下风力舆论太强了,朝中非议频频,若是没有稽查,恐难服众。”海瑞吐了口气浊气,俯首说道。
大明皇帝动用国帑为李太后不恋权柄修建报恩佛塔,这件事在立意上得到了朝廷的一致认可,后宫不得干政,是明清两朝的共同认知,明清两朝六百年,在这件事上保持了惯性,临朝称制、垂帘听政,只有鞑清末年,出了个慈禧。
李太后在隆庆六年住进了乾清宫里,其实相当一部分的朝臣,很担心李太后的权欲熏心,造成不可估计的后果。
李太后的归政,是一个善莫大焉的善举,很少有人反对佛塔的修建,虽然佛塔的修建抱着恶意的目的,就是清理寺庙道观诡寄田亩。
在具体的营建过程中,出现了偷工减料的问题。
葛守礼也是面露无奈,两位总宪已经用尽了全力去压这股风力,但是这风力舆论却是声势浩大,他俯首说道:“大隆兴寺报恩佛塔,和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规格是一致的,高二十三丈四尺六寸,九层八面,围三十丈,九层设有宫灯146盏,塔顶有相轮九围,共重三千六百斤,塔顶铜盘二口,以风磨铜铸造,各重九百斤,宝珠天盘一个,重四百三十斤。”
“顶层的相轮垂下八条铁索,铁索下挂铜球,用以防风。”
两座塔,在顶层都设有一个大铜球用来防止大风将楼吹倒,这东西就是个阻尼器,在狂风呼啸的时候,维持塔的结构。
朱翊钧看着两位总宪,十分确信的说道:“鼎建大工这事儿,上下其手,并不稀奇,这塔建好了不塌就是了,水至清则无鱼。”
这搞鼎建大工,莫不是要留一些油水,否则这活儿拖拖拉拉干不完,现在佛塔也是这个道理,皇宫鼎建,王崇古不敢拿,佛塔和格物院的鼎建大工,朱翊钧已经默认王崇古稍微沾点油水了。
只想马儿跑,不给马吃草,这种事一定做不成,王崇古不拿,总办此事便不能拿,总办们不拿,所有人都不能拿。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就是行政的常态,一点浑水都没有,是没有积极性的,朱翊钧重视结果,他也不要求人人都是海瑞这样的清廉臣子。
但是现在风力舆论甚是喧嚣,从朝廷言官上奏,再到杂报长篇累牍的报道,都让这种压力来到了阈值,必须刨开肚子,看看王崇古到底吃了几碗粉的地步。
“陛下,臣领陛下钦命,督办杀贪腐之风一事,朝中多有质询,这大司寇偷工减料之说实在是太多了,这查一查,若是清白的,则给大家一个交待,若大司寇不是清白的,那就得杀贪腐之风了。”海瑞海总宪领查贪之事,便不能违背自己的职能。
“大司寇也是古怪,被人弹劾了,也不上奏疏陈情,这风力舆论一边倒,唉,那就查查吧。”朱翊钧已经尽力了,他一直在拦着,奈何事主直接摆烂,连封陈情的奏疏都不肯上。
朱翊钧也只能希望王崇古不要贪的太多,否则真的不好收场,雁过拔毛,朱翊钧自然可以搬出八辟八议的祖制来,宽宥一二,可王崇古要是搞出雁过留毛的贪腐大案来,那就不是朱翊钧可以宽宥的事儿了。
“元辅以为呢?”朱翊钧询问张居正的意见。
张居正俯首说道:“陛下英明。”
“那就先生督办此事吧。”朱翊钧和张居正相对一眼,都是露出了一个感慨的笑容来。
做事很难。
王崇古怎么说?王崇古一言不发。
对于朝中的风力舆论,大司寇没有反驳,也没有陈情,就像张居正对所有弹劾元辅的奏疏都贴浮票一样,王崇古不反驳。
商贾赵德义为何要跟王崇古撕破脸?主要是因为王崇古不给钱。
给朝廷干土木,朝廷都是直接征召民夫,这是劳役。
但是有些必须要扑买,购买民间砖石土木等物,但是这个回款周期真的很长。
以隆庆皇帝的皇陵为例,朝廷在万历元年十二月才把款批了下去,而后一直到万历四年,还欠着钱,没给清。
大明的体制僵化严重,一笔银子层层下拨,一道一道的批复核验,想拿钱,且等着吧;第二方面,大明贿政姑息之弊蔚然成风,这笔银子,拨着拨着,账上还有,实际已经没有了,或者是挪作他用,或者是被过一到手,就沾一手油给拿没了。
商贾赵德义平日里肯定是吃了这个闷亏,给朝廷干活,很多商贾都已经预计到会被朝廷白拿了,这也是真实情况。
我王崇古白拿你赵德义的银钱货物,是给你赵德义脸,我怎么不白拿别人?少特么给脸不要脸。
肯定有人撺掇赵德义,朝中倒王的风力舆论,一直都很强,有人煽风点火,不肯吃闷亏赵德义,一不做二不休便把这件事给说了出来。
刨王崇古的肚子的时刻到了。
张居正亲自领命,带着都察院总宪海瑞,户科给事中两名、监察御史十二名、户部尚书王国光、户部左侍郎毕锵、内帑太监崔敏等人,直扑王崇古的刑部、工部和大隆兴寺工地,扣押了所有的账本。
“大司寇,多有得罪了。”张居正面色复杂的说道。
王崇古则端着手说道:“没什么事儿,总要经过这么一轮,张四维牵连到我,陛下就割我一缕头发,肯定是不满意的,早晚之事,现在查和日后查,也没什么区别,总要把我上称,称一称的。”
“陛下不肯,但是风力舆论太大了,陛下也很为难。”张居正左右看了看低声说道:“大司寇给我交个底儿,到底拿了多少,好让陛下和我做好准备,咱们还有八辟八议。”
“我说我没拿,你信吗?”王崇古的面色格外的古怪,陛下还要保他,这是让他最意外的事儿。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当初皇极殿上的宽宥,在王崇古看来,皇帝肯定是憋了一肚子的气,但是为了西北的稳定,还是饶过了他王崇古本人和家眷,是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
张四维和那二十四名解刳犯已经入监,七百余人已经斩首,三娘子再次入京商谈马价银,不仅仅是朝臣们觉得杀他王崇古的时机到了,就连王崇古都这么认为,自己也到了该死的时候。
“大司寇既然没拿,为何不肯上奏陈情?伱自己都不言语,陛下如何作保?”张居正听王崇古这么一说,那叫一个气!
没拿就是没拿,上奏怼那些言官就是,怕什么呢?
皇帝倒是有意偏袒,可你老王都不自陈,那只有一方在唱戏,这就让陛下非常被动,只能偏听偏信了。
这头穷追猛打,那头你一言不发,可不就是这样的结果?
张居正很快就带着大堆的案牍开始盘账,这一次的盘账很是细致,皇叔朱载堉搬出了自己的八十一档大算盘。
而王夭灼作为朱载堉的门徒,也在拨算盘的行列之中,内监、户部、格物院三方审计。
朱翊钧看着王夭灼的手在算盘上飞舞,感觉格外奇妙,这双手,既能打得了算盘,也能弹琴,着实是让人眼前一亮。
两天的功夫,审计的结果就呈送到了御前,答案是格物院、佛塔、皇宫鼎建大工的账目没有问题。
账目没有问题,不代表工程没有问题,很快,佛塔工地要的回填土方要被挖开,查看地基是否按照当初的大报恩寺琉璃塔的规格建造。
十一月中旬的时候,工地被挖成了一个大坑。
朱翊钧亲自来到了佛塔的工地,佛塔周围土方已经回填,这次挖开地基就是为了看一看地桩的深度。
“建筑垃圾回填就是,这还是三合土的,光是挖开,就得十几日。”朱翊钧的语气不善,对于贱儒误事体会更深。
其实从三合土开挖的时候,就有人意识到了不对劲儿,根据商贾赵德义的供述,土方回填的事儿,就是他们做的,因为是钢混结构,所以都是随意回填的垃圾,但是开挖之时,就发现全都是三合土回填。
等到挖到了十一丈深的时候,答案揭晓,并没有偷工减料。
而朱翊钧就是过来看一眼,确定这一事实。
“大司寇这设计超标了,这么粗的柱子,是不是有点过于保守了?”朱翊钧自然没有下坑,只是看着坑里的地桩,按照永乐琉璃塔的营建规格,二十三丈四尺六寸高的佛塔,地基只需要三丈就足够了,就目测就超过了五丈。
王崇古颇为平静的说道:“这不是朝廷给的银子多吗?不拿的话,就只能建的更好了。”
五十万两银子造佛塔,不贪不拿,那就是这个建筑质量,梆硬,三百年?五百年都不会塌。
“陛下容禀,赵德义就是包办了土方回填,他不用三合土,所以把他给赶走了,臣之所以不给他钱,是他回填,臣又另外找人挖开了,重新回填的。”王崇古终于肯陈情,说这件事的始末了。
其实不复杂,赵德义回填土方偷工减料,王崇古听闻之后,立刻把赵德义给赶走了,换了一批人用的三合土回填,赵德义当然拿不到钱,他都没干多少就被赶走了。
王崇古之所以坚决用三合土回填,还是皇帝视察皇宫鼎建的时候,就说过钢混结构建筑强度极高,直接用垃圾回填就可以了。
在偷工减料这件事上,陛下的手法比他还要专业!
这要是偷工减料,岂不是等于说,王崇古在班门弄斧?
既然剖开了肚子,王崇古真的只吃了一碗粉,那这些鼓噪声势的言官都要付出一点代价,却不太好惩治,毕竟是国朝重要的纠错力量。
惩罚耳目之臣的度,重了堵塞言路,轻了不能纠正风气。
朱翊钧眉头紧皱,而后眼前一亮,对着张居正说道:“朕有个主意。”
“陛下,又有主意?”张居正立即打了个激灵,如临大敌般的看着陛下,全是警惕,陛下这越来越像是个读书人了,眼睛珠子一转,就是个主意。
朱翊钧叉着腰看着面前的大坑说道:“这土方回填还是麻烦事,先生,把这次所有弹劾大司寇奏疏的科道言官、制造风力舆论的笔正,都召集到一起,让他们来这,把挖出来的坑,给朕填回去!”
“必须是言官自己动手,不能请托他人。”
“闲的没事干就去青楼听曲儿,整天鸡蛋里挑骨头还没挑出来,丢人。”
朱翊钧让读书人脱下长衫,跑到土坑来回填,耽误的工期和损失,朱翊钧就不给他们算了,但是这个坑的回填,这些科道言官和那些个笔正,必须要自己填回去。
“大司寇,看着点,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朱翊钧看着王崇古,意味深长的说道。
这些家伙全都落到了王崇古手里,王崇古可以和科道言官一样鸡蛋里挑骨头,这个干的不好,那个干的不对,可劲儿的、在物理层面上,折腾下这些科道言官。
“啊这…臣遵旨。”王崇古瞪大了眼睛,惊讶无比,他当然听出了陛下的潜台词。
让士大夫们脱了长衫,到工地干活,侮辱性、物理惩罚上,绝对比廷杖还要强的多,百无一用是书生,多少言官们,手无缚鸡之力,脱掉长衫穿短褐,直接下地干活,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但是又不能不干。
皇帝的旨意,不干就只能滚蛋回家了,想在朝继续为官,就必须要做。
这已经挖开了,证明了王崇古并没有拿要,那斗争失败的一方必然有惩罚。
体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关于西山煤局的斗争第一轮,以王崇古真的只吃了一碗粉告终,而作为裁判,朱翊钧没有放过起哄的臣工,狠狠的羞辱了他们,把他们的体面全都扔在了地里,不停的摩擦,还恶狠狠的啐了一口。
第二轮斗争很快就开始了,而这一次的斗争充斥着火药味儿,因为乡野流痞,开始发力,他们在抬柴夫中间警告抬柴夫们不得给官窑抬煤。
这件事已经酝酿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当官窑采煤堆积起来时,王崇古立刻就意识到,有人在兴风作浪,秋冬是用煤的高峰期,这段时间,居然能让煤堆在厂里运不出去,显然是有人在故意制造事端。
而负责督办西山煤局的王崇古,正是刑部尚书。
王崇古根本不惯着这些个流痞,四处抓人,把人逮住了就送到煤场去挖煤,威逼利诱三年苦役,打砸百姓家舍者十年苦役,伤人者坐罪论斩,一时间,西山的治安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十二月初已经有了十二名流痞问斩,力度极大,这一轮的整饬之后,西山煤局的煤开始流畅运抵西直门内。
围绕西山煤局的第一轮斗争和第二轮斗争的时间线,并不是完全分开,而是混合进行的,但是都以王崇古获胜而告终。
“今天是大雪。”朱翊钧披着大氅和王崇古来到了西直门煤市口。
大雪是个节气,同样万历四年,大雪这天,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往常年份,西山的煤不能顺利抵达京师,煤炭的价格会暴涨数倍。
“为了让煤顺利抵达京师,臣专门做了一种煤路,还请陛下移步。”王崇古领着陛下,走出了西直门外,看到了那条煤路。
王崇古为了减轻风雪对煤价的影响,专门设计了一种石子路铺枕木木轨的煤路,石子是路基,枕木负责保持水平高度,而木轨上有桌子大小的煤车。
下雪了,抬柴夫可以在煤路上继续推煤,道路湿滑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遇到了下坡路,煤车上的刹车是插入石子路面的两根铁棍,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减速,朱翊钧对这玩意儿兴趣极大。
“这枕木可以用石灰路枕,而这个木轨可以换成铁轨,铁轨看似投入大,可是木轨容易坏,长期运行维护,还是铁轨便宜。”朱翊钧研究煤车煤路,提出了自己的指导意见。
枕木和木柜,可以换成更加牢固的石灰路枕。
“陛下,京师木料极贵,石灰路枕确实更便宜一些,只能先这么凑合着用,等到鼎建大工之后,石灰厂的石灰才能用在这里,臣会留心的。”王崇古诚恳的接受了陛下的意见。
京师木料昂贵。
西山煤窑,在正统年间,就闹出了因为挖煤惊扰皇陵,皇陵渗水,这么大的事儿,西山煤窑却是屡禁不绝,最后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了西山采煤之事。
因为京畿的树木早就被砍得差不多了,不采煤,树木根本没多少,生活起居如何维持?
这也是大明百万以上城池的共同困局,一座城池百年聚气,大明百万人丁以上的城池,就有十二个,不是用煤还是用柴,是只能用煤,根本没柴。
木料价格昂贵,枕木、木轨确实昂贵,但是眼下永定河畔的石灰厂产能只能供给鼎建大工所用。
“鼎建先停一停也不是不可以,先供民生所用。”朱翊钧听到是因为产能的问题,立刻决定停一停鼎建,先把路修好,修通。
王崇古立刻说道:“陛下容禀,石灰厂可以再开几个窑炉,鼎建大工是不能停的。”
一听要停鼎建大工,王崇古立刻选择了排除万难的增产,鼎建大工是绝对绝对不能停的。
“嗯。”朱翊钧紧了紧身上的大氅,开口说道:“那就增产吧。”
煤路因为运力有限,目前只能供给官窑使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王崇古用三个月的时间,实现了他讲故事里的一部分,这部分是保证京畿的煤炭供应。
朱翊钧很看好王崇古讲的故事,西山煤局的筹建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和民窑展开厮杀了。
这又是刀刀见红的厮杀,市场是唯一的试金石,到底能不能行,需要留给时间去考证。
朱翊钧给自己能给的支持,能不能办成,就看王崇古的本事了,他办不成也没关系,矛盾相继释万理,万物发展有着量变引发质变的规律,王崇古办不成,那就换个人继续办!
朱翊钧并没有马上回皇宫,而是到了户部和格物院联合开办的第一家负责审计的勾稽所,勾稽所面向所有的民间商贾,专门负责帮忙审计账目,勾稽文簿,负责帮忙各大商号审计账本。
张四维虽然死了,但是他留下的教训,还是让东家们不寒而栗,东家们信任的本家大掌柜,居然把大部分的利益都留在了自己的手里,这让东家们,对自己家的账目,都由衷的产生了一种疑惑。
但是大明的算学人才本就不多,而大部分都掌控在朝廷手里。
所以,勾稽所的设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一困局。
其实廷臣们对于勾稽所的设立,并没有什么信心,因为商贾们必然不会选择勾稽所核账,勾稽所是朝廷的官办衙门,账目一定会送到稽税房进行稽税,这商贾们跑到勾稽所来,那不是自寻死路吗?
但是朱翊钧的车驾来到勾稽所这条街时,看到那排起的长龙,多少有些迷茫。
“张大伴,先生不是说这勾稽所不会有商贾来吗?这怎么这么多人?”朱翊钧的车驾停的很远,他略微有些不解的询问着张宏,这审计账目的需求这么大的吗?
“陛下,先生不是商贾。”张宏十分确信的说道:“先生的想法和商贾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商贾首先考虑的是利润,稽税房稽税下催缴票,只要按时交了,稽税房不会过多为难,毕竟稽税房只负责稽税。”
“这些东家们,能算清一本账,朝廷的税并不是很高,百值抽六,可是这些掌柜们,要是拿,那可不是拿6%,至少也是半数以上了,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啊。”
张居正看问题是看屁股坐在那里,在他看来,商贾们是不愿意自己的秘密被朝廷所知晓的。
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商贾而言,这是个利益问题,朝廷要6%,可是这些吃里扒外的掌柜们,怕是60%都填不饱。
大明朝廷曾经专门查过张四维和王崇古家中的账本,这消息传开后,东家们终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那是定国公徐文壁家里的车驾吧,他也来了?”朱翊钧眼睛毒辣,看到了徐文壁家里的车,国公府也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徐文壁没有亲自来,而是差遣了心腹,请勾稽所勾稽文簿。
朱翊钧看着这排的长龙,也不打算打扰会计们干活了,他现在过去,缇骑还要清场,官员还要觐见,所有会计们手中的活儿都要停下行礼,他过去就是给人找麻烦。
勾稽所收费可不便宜,这查帐出报表,是按所用人数所用时辰去收费的,会计和勾稽所是五五分账。
一个最普通的会计,一个时辰就是一钱银子,而一个二等会计一个时辰就是二钱银子,要是想要请得动郑王世子、勾稽所特聘神算,那一个时辰至少得一两银子。
要知道一个大明京军一年才能领到十八两银子,一个朝廷认证过的会计,只需要干三百六十个时辰就能获得这十八两银子。
特聘神算一共就两位,一位是朱载堉,一位是程大位,想要请得动这二位,那可不是有钱就行。
按照廷臣们的预想,就是朝廷需要盘账的时候,让勾稽所的会计们负责审计,结果勾稽所格外的火爆,甚至户部的业务,都得排队。
惹得王国光非常不悦,户部设的衙门!户部自己要用,还得排队!
还有没有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