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作者:携剑远行 | 分类:历史 | 字数:182.7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23章 满嘴跑火车
方重勇给豆卢军发的军饷,其实是挪用了自沙州府衙实施“和籴法”所需的准备金。
这个模式运作起来很灵活,但准备金乃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方衙内这一波玩法,实在是把自己的后路给彻底堵死了。
沙州地区的“和籴法”,更多的是一种超越时代的金融体系,是本地因地制宜的产物,并非牛仙客所发明,也跟现在关中实施的和籴完全不一样。
敦煌这边的和籴法,和关中本地的和籴法,有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敦煌本地丝绸产量极小!
原因很简单,没有原料,敦煌这边的气候长不好桑树,更养不好蚕宝宝。
敦煌本地的纺织业并不算弱,但产出占绝大多数的是麻布。以及和麻相关的一系列副产品,比如:食用油、灯油等等。
而非丝绸。
丝织品,基本上都是关中那边输入。
关中的丝绸则来自大唐全国各地,以蜀地和扬州府的为主。敦煌是河西走廊离西域最近的地方,不管是什么来历的丝绸产品,在这里的畅销度都是排在第一位,没有任何手工业产品可以与之相媲美!
这样就使得丝绸成为了当地最紧俏的货币,良币中的良币!
关中的丝绸只是丝绸而已,敦煌的丝绸,却堪比黄金。本地普通人家根本不拿来消费,都是当货币在使用!
沙州府衙维持本地军政民政的核心,便是和籴系统。所有政策,都是围绕着和籴展开的。
长安来的丝绸都是“轻货”,价值高,运费相对低。沙州府衙通过“放贷款”的形式,与胡商和本地商人交易粮食,以弥补本地府库存粮的不足。
商人先拿一定价值的其他物品做抵押,这些东西常常是粮食,油料,麻布,甚至是郊外砍伐来烧火的白刺与柽柳。拿到丝绸后去贩卖,沙州府衙不管销售渠道,哪怕卖给吐蕃人他们也不管。
然后在约定时间之后,借款人就必须用粮食核销欠条,拿回抵押物。
必须是粮食,或者是可以食用可以长期保存的东西,而不是宝石、黄金这种易于携带的物品。
而普通百姓,也喜欢用粮食换丝绸。
先小额借贷,再把拿到手的丝绸卖给西域商人赚差价,最后用田地里产出的粮食,交给沙州府衙以核销借条。这样在客观上减小了经济负担。
和籴系统,担负着本地丝绸与粮食之间的“价格调节器”,杜绝了西域商人囤积居奇的可能。
当然了,这些“小额贷款”,在方重勇眼中都是地地道道的“高利贷”。
方重勇把本该用来和籴,也就是本该拿来做“高利贷”的本金,用掉了一大部分给豆卢军补了军费的窟窿,不得不说,这真是艺高人胆大!
或者叫无知者无畏。
如果长安那边的绢帛不能按时供给给沙州。那么悄悄带着阿娜耶跑路,去西域隐姓埋名的生活,依靠自己后世的见识当个商人,貌似也不错!
如果到时候还留在沙州的话,估计死都不知道会怎么死。和籴不成,豆卢军就会在今年冬天断粮,到时候那些丘八们不哗变才怪!
就不谈其他恶劣后果了。
沙州本地收的租庸调,是没办法养活七千五百豆卢军的。
这些税负,连豆卢军的日常口粮都没法保证。
不过,方重勇也不是没有希望。因为豆卢军的冬衣和春衣那笔款子,朝廷那边终究还是要补上的,不可能一直拖欠着。只要那边的钱到位了,方重勇也就自然解套了。
大规模和籴的时间,在今年秋收前后,现在愿意和籴的人很少,府库里剩下的绢帛也还可以应付。
也就是说,方重勇饮鸩止渴,唱空城计为自己争取了半年时间。要是没有长安那边的支持,今年敦煌秋收之日,就是他带妹亡命天涯之时。
当然了,深知基哥不当人作风的方重勇,自然不会把希望寄托在日渐腐败的朝廷身上,他正在想办法积极自救。
……
“使君,此事非同小可啊!这是谎报军情,按律当斩的!”
药泉旁边某个寺庙的禅房内,严庄压低声音惊呼道。
方重勇将要做的事情不能说非常大胆,只能说连命都不想要了。
方重勇这个人就是这样,平时怂得不得了,一到关键时刻,该果断处置的时候,就可以把朝廷法度看做无物。
既然做都做了,那再过分一点也没关系吧?杀头杀一次跟杀十次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就是方衙内的思维。
但是在外人看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严庄觉得方重勇自从挪用和籴本金后,就已经陷入了暴走模式,这个人做事已经不讲后果了。只要是不会立刻暴亡的事情,方重勇都不介意去试试,只要能有效果就可以搞。
“请问,大唐是本官的么?”
方重勇像是看傻子一样看着严庄反问道。
严庄顿时语塞,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哀叹一声道:“大唐是圣人的,当然不是使君的。”
“所以,我就算搞出来大事,让沙州局势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那不是还有圣人扛着么,这样的话,我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第123章 满嘴跑火车
方重勇理直气壮的说道。
这踏马是个怪物啊,他将来不会造反吧?
严庄心中感叹,方重勇刚刚要他做的事情,那真是一言难尽。把流官那种不负责任,草菅人命,肆意妄为的风格发扬到了极致。
“这件事你悄悄的做,找几个口风紧的人来办。我给你一百绢的活动经费,要在敦煌这里大力宣传,就说吐蕃人下一步就要强攻沙州,将这里扫荡一番,人畜不留,抢来的东西作为军费。
嗯,夸张点,就说吐蕃人有四十万兵马吧。”
方重勇沉吟片刻说道。
听到这话严庄顿时无语了。
吐蕃才多少人,你满嘴跑火车说吐蕃四十万人攻沙州,把其他人都当傻子么?
“使君,吐蕃与我大唐在大非川决战时,倾国之力也不过出动了四十万人,而且具体有多少人参战也不好说。
现在就算在敦煌宣称吐蕃人四十万攻沙州,也没人愿意信啊!吐蕃大军都在河湟一带跟唐军对峙呢。”
严庄哀叹询道:“使君还是想点别的办法吧。”
“不不不,伱就这么宣传,没问题的。本官要的是声势啊,吐蕃怎么可能打沙州,用屁股去想也知道不可能啊!”
方重勇嗤笑了一声,摆了摆手说道。
别人信不信不重要,关键是要让整个沙州境内都流传着这样的“小道消息”,以造成人心惶惶的局面,就达到目的了。
吐蕃人会不会打沙州?
那肯定不可能啊。
但是在造声势的时候,可以一个劲的叠buff,说得越危险越好,怎么夸张怎么说。
比如说有人质疑说吐蕃人习惯秋冬入侵,现在春天不太可能出动,沙州还是很安全的。
那就可以回答说:难道吐蕃人就不会打破常规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兵法没听过?
比如又有人质疑说吐蕃军主力都在河湟一线跟唐军对峙,根本没有余力攻打沙州。
那就可以回答说:难道吐蕃人就不懂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道理么?
方重勇到时候还可以吹嘘一番:我作为大唐双花红棍方有德方节帅之子,一岁开始就在学兵法,难道没你懂得多?
把这些争议炒作起来以后,方重勇便可以直接跟沙州本地大户们说:诸位土豪们,你们也不想吐蕃人来沙州抄你们的家吧?
大唐最多拿走你们十分之一的财富,吐蕃那是……方重勇记得张义潮起义的时候,河西本地的吐蕃人都造吐蕃的反了。
这得有多遭人恨,才能把自己人逼到造反的那边啊。反正吐蕃的农奴制政策不当人根本不需要怀疑,在沙州本地有普遍共识,就连吐蕃自己人都忍不下去的鬼玩意,在西域可谓是臭名远扬。
所以不管大唐有多坏多烂,吐蕃都是更坏的那个。只要有这个原则在,方衙内的戏就可以一直唱下去。
“如此,那属下便去张罗了。”
严庄微微点头说道。
“嗯,去吧。明天我有个饭局,你跟我一起去,见一见本地的大户。”
方重勇漫不经心的说道,心里盘算着将来跑路的时候,走哪条路比较好,似乎西域也不安全啊,难道真要去岭南?
听到这话,严庄心中一紧,压低声音说道:“本地大户,很多家族延续比大唐存在的时间还久,这些人不好打交道的。”
“豆卢军中都有他们的人,所以不用说这些。相信相关消息,那些人已经知道了。”
方重勇摆摆手,觉得严庄这个人是大惊小怪了。
实际上,沙州是本地人的沙州,大唐来了,他们才与大唐合作。河西走廊,本身就是在大唐建国之初那些人商议好了投靠过来的,并未经历大的战乱。
所以说,这里的地方势力,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性。府衙各处都有他们的人。
使用“无中生有”的套路给他们压力是一方面,真金白银的甜枣则是另外一方面。
今夜,便是试探他们这些人的时候。
可以说,这是方重勇第一次独立面对如此复杂的大场面。
不过因为他已经是摆烂的心态,在做跑路的准备,实际上倒也不怎么紧张。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嘛。
“去吧,晚上记得一定要去,跟那些人混个脸熟,以后有什么事情,就直接你跟他们联络了。你处理不了的,再来跟我说。”
方重勇耐心嘱咐了一句。
……
小城,当地人约定俗成的称呼,与鱼龙混杂的罗城相对。这座城一开始起的名字已经无人知晓,但在敦煌屹立了数百年,自汉代开始便存在于此,乃是铁一般的事实。
换言之,罗城不过是因为商贸的繁荣而兴起的一座“自由港”,小城才是敦煌的政治中心!本地大户皆聚居于此,世代通婚,势力盘根错节。除了吐蕃这样“不讲武德”的势力以外,谁统治敦煌,他们就跟谁合作。
大唐每一任沙州刺史,都免不掉要跟这些人打交道,方重勇也不例外。他被授予临时沙州刺史的时候,根本没人搭理,而“转正”后没几天,那边便派出阎朝来试探,嗅觉不可谓不灵敏。
这天刚刚入夜,方重勇便带着方来鹊和严庄,阿段等人,来到小城内张氏的大宅内。
张氏乃敦煌大姓中首屈一指的一家,当年张氏在西凉政治中地位就比较重要。
张宝曾在西凉政权中任太傅、丞相、中书监等要职,是西凉政治中的核心人物。西凉被大唐兵不血刃接管,这个过程中张氏与盘踞在凉州的安氏一样,也是出了大力气的。
事后论功行赏,张氏子弟在河西走廊各州为官者比比皆是,其势力并不是一个小小的沙州刺史可以拿捏的。
当然了,刺史背后是大唐朝廷。所以敦煌本地大姓,也没想着拿捏方重勇。
只不过是因为这位方衙内太过于年轻,其父方有德又太有名望,而且还是敦煌本地人,便想与方重勇结交一番。
最少双方能混个脸熟。
花花轿子人抬人嘛,这些都是官场老规矩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张氏张罗了颇有西域风格的盛宴,席间各家与方刺史互相吹捧,友好气氛到爆炸,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一代张氏的家主叫张悛,已经年过五旬。他看到方重勇在宴席上一直不吃不喝,只顾着跟他们热络寒暄,于是好奇的问道:
“可是这些饭食不合方使君的口味?那便将宴席撤掉,换方使君喜欢的吧。方使君以为如何呢?”
听到这话,方重勇长叹一声道:“非也非也,珍馐佳肴世间难得,只可惜,某心忧国事,食不下咽,唉……”
他又是摇头叹息,众人顿时都将目光聚集过来,面上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等待着他的回答。
“方使君有话不妨直言,我等在沙州本地多年,有些事还是能说得上几句话的。”
看到方重勇不说话,张悛很是露骨的暗示道,就差没直接开口说让本地大户筹集粮草,填补官府亏空了。
这里所有人看方重勇的目光,可谓是百感交集。
有尊敬,有惋惜,有钦佩,唯独没有蔑视与轻视。
能一次性给豆卢军补齐冬衣和春衣的刺史,哪怕是个半大孩子,也是不可小觑的。
这等魄力,非常人可及,更别提只是个当四年便换人的州刺史了。
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今日也不可能如此盛情的款待。
“不瞒诸位,本官食不下咽,实在是有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又不知道该不该说,毕竟事关机密啊。”
方重勇轻轻的敲打着面前的桌案,一旁的严庄连忙拉住他的袖口,面色凝重的摇了摇头。
“使君所虑之事,便是和籴的本金,被挪用到豆卢军军饷一事吧?
其实此事不难处理,我等在沙州本地还有些余粮,可以借给府衙,不收利息。待朝廷的绢帛送到沙州后,将借条核销即可,到时候便等于完成和籴。所以使君不必忧虑,吃菜,吃菜!”
张悛哈哈大笑说道。
借给官府的粮食,其实等同于提前和籴了。
朝廷不可能不给豆卢军发军饷,这笔钱铁板钉钉能拿回来。
所以为什么不拿这个卖本地刺史一个人情呢?
粮食堆府库里,除了喂老鼠和可能的霉变外,还有什么别的好处么?晚一点拿到在敦煌完全不愁销路的中原丝绸,他们一点都不亏!
这些人算盘打得很精,人情卖了,好人做了,以后有什么事情,本地刺史还不好意思与他们为难了。
“不是这件事啊,这只是一件小事,需要诸位帮忙的话,本官肯定会开口的。只是目前来说完全不需要。
本官所虑者,乃是另外一件大事,非得告知诸位不可。
事关朝廷军机,不告诉各位是军法所限,但不说好像又对不起各位。这件事真是让谋寝食难安啊。”
“方使君但讲无妨,我等皆是口风严谨之人,断然不会胡言乱语的。”
张悛信誓旦旦的打包票道。
“既然如此,那某便说了。
其实,是边军内部的绝密消息,吐蕃人要攻沙州,就在今年春季。只怕离现在已经不剩下多少日子了!”
方重勇压低声音,危言耸听一般放了个超大卫星。
一向长袖善舞,能言善辩的张悛,听到这番话竟然半天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偌大的堂屋内,本地各家大户,如张氏、索氏、宋氏、令狐氏、泛氏、阴氏、阎氏的代表,也同样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不是因为这个消息太过惊人,而是……太踏马扯淡了!
没错,吐蕃在开元年间确实攻下过挨着沙州的瓜州(酒泉市下属瓜州县),也确实打算攻沙州。但因为后续一系列战略失误,没有成行。
现在方重勇言之凿凿说吐蕃要攻沙州……这话谁信啊!
“方使君,我等在沙州也算人脉广泛。吐蕃欲攻沙州之事,没有半点风声,又怎么可能是真的呢?”
张悛面色犹疑的说道。
这位毛没长齐的半大孩子,真是信口开河,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啊!
张悛在心中暗骂,碍于方重勇身上的刺史官职,才没有发作。
“哼,朝廷的军机,某冒着生命危险透露给你们。
竖子不足与谋!”
方重勇拍案而起,转身便走!
张悛吓得连忙起身将方重勇拉住,好生安抚。
正在这时,之前有过一面之缘,此番作为随从入席的阎朝,对着方重勇说道:“使君,吐蕃人现在不占天时地利也没有人和,他们凭什么选在这个时候攻沙州呢?”
听到这话,方重勇心中大喜过望,面上却是依旧不动声色。
他坐回自己的主座,唉声叹气道:
“我父方节帅,便是敦煌本地人,一直以吐蕃人为心腹大患。实不相瞒,父亲在某小时候,便让某学习吐蕃人的作战之法,以求克敌制胜之道。
就连我身边这随从,都对吐蕃军法倒背如流。”
方重勇拍了拍身边方来鹊的肩膀道:“给在场诸位背一段吐蕃军军法。”
“好好好。”
一直在这里胡吃海喝的方来鹊顿时来了精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