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作者:一千八百种坏毛病 | 分类:历史 | 字数:15.7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94章 灾民还算人吗
第一批从三晋之地带回来的百姓,并不多。
毕竟安土重迁,是刻在这时百姓们骨子里的东西,不是实在是活不下去了,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
不过杨宪估摸着接下来,涌入扬州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正好趁人少的时候,做一些前期准备,首先这些外来人口住的地方得先安排了。
杨宪决定直接在城外兴建简易的小平楼,将其规划成工人宿舍,有水泥在,这样的小平层盖起来速度非常快。
他简单画了设计图,让城里的工匠,做出上下铺的床,这样可以最大化利用空间。
一个宿舍,十六张床,三十二个人。
当然老弱妇孺的家属区,条件会好少一些。
时间一晃,到了六月末。
三晋之地,灾情终于彻底爆发。
炽热的太阳悬在天穹之上,几个月时间,这片大地上没见着一滴雨水。
黄土大地上的裂痕,宛若蜘蛛网一般,密密麻麻,不断朝着四周延伸。
一阵热风吹过,官道上黄土飞扬。
尘埃落定,视野里出现几个黑点,镜头拉近了,才能发现是一家五口子,无论大人小孩,身上都背着行囊。
他们是,正在逃荒的灾民。
在这家人身后,每隔一小段距离,都能看到一撮和这家人情况相似的灾民。
区别的只是,人多人少。
如果视线上移的话,就能发现这条长龙拉的很长、很长,一眼望不到镜头。
他们走在这苍茫大地上,每一个人都脸色麻木。
这些人已经不知道多久没有吃饱饭了,身上早就已经没了力气,谁也不知道走到哪里才是尽头,只知道跟着前面的队伍,就这么一直麻木地走着。
仿佛这样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可每隔一段时间,长长的队伍里就有人支撑不住倒下,除了倒下之人的家人外,没人在意。
在孩童的哭声中,队伍继续前进。
甚至没人看上一眼。
因为他们连转头的力气都没了。
队伍上空,乌鸦盘旋着,难听的叫声,与孩童的哭声,交织在一起。
显得更加的凄凉。
大灾之年,每一天都有人死去,没什么奇怪的。
大家看久了,也就麻木了。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忽然从前方传来,走在前方的灾民抬起头,脸上露出错愕的神情。
..................
京城。
朱标死死拽着手中的奏报,手背上青筋爆出,脸色铁青一片。
要知道这几个月时间,他和杨宪已经提前转移了数万三晋之地的百姓。
给后续灾情爆发减少了多少压力。
可即便如此,这一波灾情爆发开来,仍旧直接如洪水爆发般,势不可挡,冲破了一切。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地救灾出了问题,让灾情提前爆发!
由于整顿吏治的一些政策,刚刚推行不久。
京官这边或许已经受到了影响,可放眼全国,想要起到明显效果,还得需要一些时间。
再者就是,即便是这个政策正常实施了之后。
只能说贪官少了,可要完全禁绝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在受到的利益诱惑足够大时,比如大灾之年的赈灾。
很多官员一下子还没能从旧有的思维中转变过来。
按照御史的奏报,山西省布政使司左参政李涛,竟然将赈灾用的人吃的粮食,换成了牲口吃的麸糠和草料!
掌管御史台的刘伯温得知此事后,同样出离得愤怒。
他二话没说,直接去了中书省。
“山西省布政使司左参政朱晓明,将救灾用的粮食换成换成了牲口吃的麸糠和草料。这件事,李相国你知道么?”刘伯温怒声质问道。
“知道。”李善长开口道。
“既然知道,相国大人你身为百官之首,怎么能纵容这样的事情,在我大明这片土地上发生。”刘伯温沉声道。
“刘中丞息怒。”
这时一旁的胡惟庸站起身来,开口道:“刘中丞有所不知,这一斤口粮啊,可以换三斤麸糠。这就等于原本只可以救活一个人的粮食,现在却可以救活三个人了。因此李涛大人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在救助百姓。”
刘伯温面色难看道:“可麸糠是给牲口吃的,不是给人吃的。”
“刘中丞,有一句有些冒犯的话,下官不知道当讲不当讲?”胡惟庸先是躬身行了一礼,然后起身开口道。“灾民还算人吗?”
“你说什么?!”刘伯温简直怀疑自己耳朵坏了,愣了两秒,有些不可置信地看着眼前的胡惟庸。
胡惟庸则是继续开口说道:“刘中丞,你知不知道,行将饿死的人已经不是人了。只要能活着,还什么麸糠啊,那是好东西。草根、树皮、泥土,都可以吃!”
“此话竟然会出自胡大人之口,真是令人震惊。”刘伯温抬起头,看向另一边的李善长,开口质问道。“相国大人,也是这样想的吗?”
“伯温啊,别生气。”李善长站起身,笑着打了个圆场。“胡大人不是这个意思。”
“这些灾民与我们一样,同样是父母生养,同样是陛下的子民。惟庸想表达的,只是说眼下这个节骨眼,如何做才能够让这些灾民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如今无论国库还是粮仓,都只是一个空壳子,想要让更多人活下去只能这么做。”
说到这,李善长顿了顿,接着开口道:“原本等着应天诸府秋收,还会有一大批稻米,多少还能缓解点灾情,可眼下杨大人和太子殿下种的那些土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丰收,能不能吃?”
“我身为相国,自然要按最坏的情况先打算。万一,我说万一啊,杨大人的这土豆要是不管用,这么多灾民该怎么办啊。吃麸糠起码能够让他们活下去吧。”
听了李善长一番话,刘伯温沉默了。
回府后,他无论如何都睡不着,最后深夜从床上爬起来,准备给自己的学生写了一封信。
可写了几句后,刘伯温看着眼前的信件,忽然伸手将其撕掉。
“小六子!起床了,我们出发去扬州!”刘伯温朝着屋外开口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