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下车
作者:阳电 | 分类:科幻 | 字数:193.9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九六二章 无尽
每段人生中,经历、思维与记忆,显然都各不相同,产生出的自我意识之片段,
自然也不会是千篇一律的。
从这种角度,可以认为,即便没有了新生命(不如说是新的意识)降生,净土文明,也不会因新鲜血液的断绝,而成为一潭死水。
宏观上的情形,大抵如此,对方然而言,要做的事情则很简单,
无非每一天花费些时间,尝试连接“替身”。
这项工作,根据系统发来的文档,一开始并不需要多长时间,也少有内容,毕竟这是“替身”的生理年龄相当于负数,只有在“出生”后,才需要规律的感知外界刺激,渗透脑神经,逐渐将意识融入新的身躯。
这一过程中,显而易见,会存在“‘替身’是否有自我意识”的尖锐问题。
如果,仅仅是如果,在“女娲”中枢里蓬勃生长的胚胎,会有自己的意识,则民众的意识连接行为,便相当于“鸠占鹊巢”,
甚至相当于一种匪夷所思的谋杀。
无数幻想作品里,但凡意识,能以某种手段脱离躯壳,经常会出现“夺魂”、“夺舍”的情节,读来颇为惊悚,想象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侵入另一个人的身体,身体原有的意识则湮灭殆尽,这的确很恐怖。
相应的,为规避这种情形,正在“女娲”机构里培育的上百万“替身”,
都和旧时代的“自然人”大不一样。
区别,不仅在于外表,培养舱内的胚胎特征尚不明显,但,只消看一看“表世界”里的大量民众,就会发现这些人工规划、设计与培育的血肉之躯,
外在条件都十分突出。
容貌,身材,乃至于气质,各方面衡量,都胜过旧时代的顶级模特,只因这些躯壳,都是个方面素质相对均衡的“标准体”,而没必要像需要上镜、因而整体偏瘦的模特那样,刻意迎合变-态、偏执的审美趋向。
而在躯壳的内部构造,区别,则没有方然一开始想象的那么多。
“替身”没有智齿,阑尾,身体多处构造进行改良,从视力、肌张力到神经传导速度等一系列指标都更优越,除此之外,还针对“保留地”的气压进行优化。
这样的压力优化,会让“替身”在保护罩外的盖亚表面,能力下降,但并无伤大雅。
身体的改变,或者说,一些细微的调整、优化,在权衡利弊进行取舍时,净土民众也进行过很多热烈的讨论,譬如说,是否需要为规避呛死的风险,而调整身体的咽喉结构,譬如把食管与气管的接口对调。
当然,仅仅是对调,并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将呼吸道与食道从整体上分开,这样一来,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再用嘴呼吸。
为了防止呛死,而进行这样的修改,是否值得,盖亚民众普遍投了反对票。
毕竟,以人类现有的咽喉等构造,一生中,呛死的风险确乎不大,何况“替身”即便呛到,极大概率也会被机器人拯救,就算有很小的概率死亡,对操控者而言,也不过是提前进入又一次轮回,
而没有随之身死的风险。
可是,若改变了身体构造,则人类习惯了的诸多生活细节,也将一并改变。
不说多么复杂的动作,就连“呵气”这样的习惯,在食道与呼吸道彼此分离、泾渭分明后,都没办法进行:
经鼻腔,再怎样用力呼,也不过是在擤鼻涕;
而嘴巴即便张开,也没有肺部运动来提供气流,没办法带出有温度的湿气。
更不用说交流,语言,简单的说话,
一切都必须另辟蹊径。
呛死的风险,回忆往昔,方然必须承认他一直很忌惮,过往人生中,也的确因此而咳过几次,直到进入“混沌”中枢后才彻底放松。
原以为,凭借发达的科技,在“替身”上消除这一风险会很容易。
然而结合到人类习惯的生活表现,这就又成为一个鱼与熊掌的取舍,最终的解决方案,则是由“混沌”中枢来居间协调,通过额外的信号微调,来(几乎)杜绝呛死的可能,同时又保留人类习惯的身体构造。
多年的人生经历,始终栖居在血肉之躯里,身体的(几乎)一切特质,都已融入民众的生活思维当中;
所以原版复刻,就是比较稳妥的选择。
不论外表,还是内在,“替身”都很接近旧时代的人类,细化的微观层面,生命体最基本的遗传物质——DNA/RNA,两者间的区别也不大,毕竟就算人和黑猩猩,单纯统计DNA片段的相似程度,也超过百分之九十九。
依托当今的生命科技,本来,在制定方案时,净土文明是有能力创造出“超人”,或曰,在某些指标上远胜过旧时代之人类的“新人种”。
譬如坎瑟,一种人类直到今天,也无法彻底摆脱、至多只能规避的病患。
查阅旧时代的医疗档案,坎瑟,在旧时代末年,人们的研究已十分深入,罗列出的身体各部位之坎瑟有六百多种,且这一数字还在缓慢增加。
但归根结底,这种病,根源倒是很单一,无非是种种原因导致的体细胞DNA错乱,进而导致细胞失去原本具有的自控力,疯狂分裂并消耗资源,最终,将不堪重负的病患身体拖垮,掉进死亡的深渊。
要根治任何类型的坎瑟,而非事后补救,这一点,人类直到旧时代灭亡也未能做到。
坎瑟的根本原因,是DNA错乱,姑且不讨论具体的错误类型,总之是在分子层面,要想将其根除,就只有“改变DNA本身”这条路。
说白了,就是以要构建的对象——人体,作为目标,而将其微观层面的编码介质——DNA,代换为稳定性更强的其他大分子结构,然后采用自底向上的设计方法,逐步构建起基石迥异的有机物大厦。
不使用DNA的A、T、G、C四种分子,构建长链、存储信息,而采用其他更稳定的分子结构,这一点,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是无法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