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永不下车

作者:阳电 | 分类:科幻 | 字数:193.9万

第八九二章 轮回

书名:永不下车 作者:阳电 字数:2085 更新时间:2024-10-30 00:45:41

斯蒂芬*霍肯,曾站在基础科学最前沿的人,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

但是,方然心中的迷惑、忐忑与不安,却无法因此而消散,他思索了一会儿,还是提出自己那些或许浅薄、甚至幼稚的看法。

在净土世界,这样做,一点也没什么不妥:

“霍肯教授,你的话,我大概能梳理出一个轮廓。

但,我们真的很快就会抵达通天塔的尽头,得见那无法逾越、洞穿的天顶吗?

不是也有这样的说法,或者说比喻,将无边无际的客观世界比作海洋,人类所知的科学、技术、知识与现象,则是这浩瀚大洋中的一片绿洲;

每当人类在某一领域,前进一步,拓展出‘已知世界’的新疆域,就会发现,这‘已知世界’与浩渺未知之间的边界——海岸线,也随之进一步拓宽,更多的未解之谜,就此呈现,激励着人类继续向前,迈向那或许永远无法抵达的天际线。

这比喻,在你这样的资深专家看来,肯定是很幼稚的罢。”

“那倒不尽然,你说下去。”

“迄今为止,人类掌握的一切客观规律,都并非客观现实、而是客观现实在人类认知、理解与思维范畴内的映射。

正如科学界反复强调的那样,客观现实,或者说,这世界‘根本的、本来的样貌’,是人类永远也无法企及,永远只能根据一切已有的观察所得,来归纳、演绎,只能逐渐接近而永远无法百分之百的贴合现实。

从这一角度,难道不可以认为,科学的发展,会永无止境?”

“哎,你这样说,可让我很为难啊,

哈哈~!”

勇敢的说出自己所想,听到这番话,斯蒂芬*霍肯反而一下子放松下来,他矫健的跳下马,向方然摆摆手,

“已经中午十二点了,你在‘混沌’里也许不会饿,我可是要吃饭的;

来,在这儿等我一会儿吧,边吃边谈。”

“哦、是这样,那你这就点餐吧。”

“表世界”,和虚幻的“里世界”,毕竟一个是现实,一个是虚幻,方然忘记了生活在“芒种”封闭城的霍肯教授,现在是血肉之躯,他也跳下马来,和教授在几株有着开阔树冠的乔木下漫步。

不一会儿,嗡嗡作响的无人机翩然而至,放下物流箱后,轻盈离去。

一切生活起居,都有智能机械组成的体系,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表世界”的运行方式,和“里世界”很像,这也是净土民众早年间的一致意向。

操控生化仿真人,现在,钢筋铁骨的身体当然无须吃饭,“替身机器”里的自己,说白了,也只是一团生物电,方然意念甫动、就消除了饥饿感,正打算继续和霍肯教授攀谈,后者却端着饭盒,招呼远处山坡上的一群半大孩子:

“喂,孩子们,你们是来这儿写生?

我想一起过去吃饭!”

一边招呼,一边端着饭盒离开,教授扭头向方然咧嘴一笑,让他“便宜从事”。

方然呢,则有点茫然的看着斯蒂芬*霍肯走到孩子们中间,和少年少女们一起坐下,边吃边谈,分明还挺享受这野餐的氛围。

其乐融融,连旁边的仿真人也一样,但是哪里有点怪,

哦,是因为“儿童”的缘故。

儿童,半大孩子,豆蔻年华的少年少女,这些概念曾在人类世界尘封多年,弹指间,大半个世纪过去,盖亚表面并未再降生任何真正的“新生命”,但,至少在“表世界”的城市里,不论身体、还是心智意义上的儿童,

每一天都在新生。

说起来,自从1562年11月7日,“表世界”正式启用,到现在也不过才十五年,当年最早一批进入封闭城的幼儿,现在也不过才十八岁。

譬如斯蒂芬*霍肯,就是1562年末进入“表世界”,多年来一直在这世界生活、成长。

从小到大,血肉之躯的成长之路,会对当事者的自我意识有怎样的影响,这是净土科研机构长期追踪的课题。

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即便自我意识连接到新的身体,当事者的“自我”,也不会迁移到血肉之躯的脑神经系统中,从这方面讲,身体的脑神经系统与“意识模拟器”的关系,是很奇怪,方然也所知有限。

尽管脑神经系统甚少参与意识活动,其仍承担所谓的“在线记忆”功能。

所以,当一具身体在六十年后,因衰老而“回收”,使用者还是会损失一部分几十年来的人生经历与记忆。

以幼儿的形态,来到这世界,经历一段为期五十七年、终末年龄正好六十岁的人生,然后切断与身体的连接,重归“里世界”、并自然进入下一个意识迁延的三年周期,这,便是今日净土民众的人生轨迹。

为什么要这样设定,一开始,方然也曾考虑过很多方案。

其中的一种,需要永不衰老的躯体——这很困难,但并非完全没可能;

另一种,则彻底抛弃传统的“人”之身份,永远以生物电的形式,在“混沌”构建的虚拟世界中生活。

最后,净土世界的民众,选择了现在这样一套方案,差不多就是在“永不下车”的大前提下,尽可能保留人类的传统形态,“表世界”里的躯体,不仅会成长,也会衰老,到六十岁的预期寿命时,则一概被回收。

这样的人生轨迹,用列强文里的词汇来描述,

差不多就是“轮回”。

生死寂灭,从此生到来生,不经意间的一次选择,演绎出旧时代无数教义所描绘的情形。

这并不能证明,教义的呓语竟会如此前瞻,恰恰相反,看上去,净土文明的民众,还是延续着旧时代因此而生的念头:人生苦短,死亡又不可逃,索性就只有期待那莫须有(绝没有)的来生,才有勇气生存。

时至今日,此生,已没有了任何痛苦,然而“轮回”的概念却深入人心,何况要完整的体验一段人生,从生到死,

本来就是人最习以为常的一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