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死之迷
作者:三少爷的笔 | 分类:穿越 | 字数:15.2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三出祁山
陈仓之战经束后,魏明皇帝曹睿重奖立下赫赫战功的郝昭。曹睿下诏嘉许郝昭的善守,赐爵关内侯。这个封侯入相在当时是非常大的奖励,不是一般立军功的将领可以受到的奖励。这也说明曹睿对郝昭的认同。而曹睿正准备再次重用郝昭的时侯,郝昭却不幸染重病,不治身亡了。
郝昭的死对于魏国来说应该还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三国演义里描述郝昭为文武全才,那我们就应该问问,是这样吗?
我看不能完全说对!
从整个陈仓战役打完,我们可以发现,郝昭从未与任何知名武将交过手。这至少说明他的武艺没有显示出来。而陈仓战役一役我觉得只能说明他的管理、执行能力很强,对守城的兵法运用很熟练,并未看出谋略。
这只是一个粗浅的看法,查询有关的书籍后,似乎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毕竟汉朝离我们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一二两千历史的发生是我们现在对当时的很多问题有了许多偏见和误导。比说这个文武全才的问题。
我们现在对文武全才的理解便是又能打,又有聪明,又有谋略。这种人我认为只会出现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刘德华或者成龙会有这般的表现。那么古代所谓的文武全才应该理解为在军政各方面有所表现的人。在战场上能谓的能武应该是有一呼百应的感染力,能够率领自己的军队取胜,而不是自己冲上前去砍杀敌人。如果属于一有战争自己便第一个冲上去的如项羽这样的人,只能定性于一介莽夫。他的单P能力的确超强,但只限于打打武林风。
从这个方面理解,觉得郝昭完全配的上称之为文武全才。你看啊,陈仓之战是以不到二千人马去对抗数万大军,如果主将没有一定的威信和能力,那帮士兵早投降或者兵变了,谁会为一个没有威信的人卖命去当炮灰呢?
除了说到郝昭为文武全才,我们似乎还更应该看中他的另外一点,便是忠诚,对魏国的忠诚。
诸葛亮大军压进,曾派郝昭的好友去劝降郝昭,好话歹话说了一大堆,就是不见郝昭有松口的迹象,而且态度十分强硬。说出了“我识卿耳,箭不识也”的话,对于自己的同乡来说这是一口非常绝情的话,但对于魏国来说,对于自己的家族荣誉,对于跟随自己的士兵的荣誉,这个却是必须这样做的。
郝昭死后,写了份遗书,没有去跟魏国皇帝讨价还价,自己立了什么什么样的功劳,希望皇帝如何如何善待自己的家人,没有,都没有!郝昭的遗书非常有个性,就是希望自己死了后以后薄葬。“厚葬无益于死者也。汝必敛以时服”。这样的胸怀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品德如何不让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士兵心服口服。
郝昭的死,对于魏国来说是一种损失。
他活着,战胜了,是他的英勇!
他活着,战败了,不是他无能,是对手太强大了!
在郝昭死后,诸葛亮得知消息这样评价道:“前有
嘉卒,后有昭亡。实天不亡我大汉也。”把他和郭嘉的地位放在一起,虽然不一定翔实,但我想起码说明这个人在当时的用处还算不小。
郭嘉在曹操身边数次帮曹操立下汗马劳功,如果没有郭嘉,曹操统一北方的梦想至少要后推数年。当时曹操决定北伐时,只有郭嘉是赞成的,而且帮助曹操分析的头头是道,这样曹操才有北伐的决心。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大哭道:若郭奉孝在此,我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惨败?这也就说明郭嘉在曹操军中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
而此时诸葛亮拿郝昭与郭嘉对比,足可以看出郝昭现在在魏国当中也是份量极重的人物。也可能在诸葛亮认为,若不是郝昭这次的北伐都可能会成功了。当然,这个纯属猜测,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我们从诸葛亮的言语中可以感觉的到的是诸葛亮对郝昭的敬佩,而不是敌意。正所谓英雄惜英雄,如果说一个让敌方将领感到难以打败的将领是一个有能力的将领,那么一个让敌方将领感到敬佩的将领必定是个有能力有品德的优秀的将领。
像这样一位有能力,有品德的优秀的将领致敬!
郝昭死后,诸葛亮不会无缘无故地发出这样的感概。他必定会针锋相对地提出新的策略。这个策略便是第三次北伐。
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后,诸葛亮吸取了前一次北伐粮草不够的经验,屯积足够的粮食后,率军中将领魏延、吴懿,姜维、王平、廖化、高翔、张翼、张嶷、关兴、张苞、等起兵北伐,李严都督粮草。诸葛亮这次所率领的将领和前几一次几乎一模一样,这也是蜀国现在最强的阵容了。
大军还未入祁山时,军中传来噩号,子龙将军因病去逝。诸葛亮痛惜不已。现在正是伐魏最好时节,此战定要有斩获,战争还未开始先损一员大将。而且蜀国正是人才缺乏之时,看看诸葛亮现在所率的阵容岂能和当年刘备所率阵容相提并论。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此言非虚。如今那个所谓的五虎上将彻底烟消云散,这让诸葛亮如何应对?
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军已出发,怎么能因为一位老将军的病逝而终止呢?
诸葛亮大军继续开进,同年,诸葛亮命大将魏延,副将陈式攻武都,阴平二郡.。魏将郭淮领兵救援,而此时天才郝昭已死,诸葛亮放心大胆的强攻,并亲自率兵与郭淮对抗。
而郭淮虽然后魏国时期名帅,但他深知,这个时侯和诸葛亮打野地战,难免要吃亏,而自己的军力也不足,如果硬要开战,可能会被诸葛亮吃掉。基于全盘考虑后,郭淮放弃了武都,阴平二郡。诸葛亮大军入住。
这便是第三次北伐。这也是诸葛亮所有北伐之中打的最漂亮的北伐,所谓的武都大捷便是此次。
这场战争一开始,诸葛亮便夺取两郡,应该是一个好的先兆。但诸葛亮压取两郡后却没有再继续进攻了,而是搬兵回朝。一向以北伐中原,匡扶汉室为目标的诸葛亮为什么突然收兵了呢?要知道当时诸葛亮夺取两郡可是非常顺利的,郭淮甚至都没有同诸葛亮开战便非常识趣撤退了。
我想解释清楚一点便可以理解这个问题了。那就是诸葛亮到了第二次第三次北伐以后,已经没有进攻魏国的激情了。因为他知道,这个
时代是一个靠实力说话的时代。蜀国的全部家当就摆在那里,原先以为曹魏政权是靠坑蒙拐骗来的,是不可能长久的。而自己的政权是大汉王朝几百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是天赐。但是这样的观点,随着一次一次战争已经让诸葛亮改变了。
第一次北伐可以理解了用人失误,并不代表双方真的有多大的差距。但第二次北伐以后诸葛亮也明白了蜀国与魏国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一个小的可怜的郡城,蜀国全部军力压上去都无法取得,这仗怎么打?
而且蜀国的地势本来就是用来防守的,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在易守难攻的地形去进攻呢?以守为攻!
也就是说北伐的真正目的还是防守!
这些明白后,许多诸葛亮在北伐时做出的事情就都比较容易理解了。诸葛亮也看出了曹魏并非一仗可以打下的国家,一味地强攻只可能让自己成为强弩之末,只会加速蜀国的灭亡。如果不打呢,双方的实力差距会越来越大。诸葛亮实际上从掌权后一直生活在一种非常憔悴,焦虑的生活之中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武都大捷之后,诸葛亮会留下兵马镇守,提前返回了成都。因为打下去只会让这样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下面要作的事便是守,而不是盲目的出击,等待时机再进攻。
诸葛亮留下一部分兵马时,留谁为主帅呢?一般的人都会认为留魏延呀!武都,阴平二郡可是北伐重要的关隘,这两个关隘好不容易取得肯定不能丢的,是出祁山必经之地。若今后还要进攻祁山这两个地方据为已有后便为自己的下一次北伐扫清一些障碍。而魏延呢,则是现在蜀国阵营之中难得的骁勇善战的猛将了。而且少有谋略,当刘备夺汉中时就是派魏延镇守汉中的,汉中如此重要的大在城魏延都能镇守,为什么诸葛亮不能派魏延镇守一个小小的关隘呢?
依我之言:两方面,首先,魏延是诸葛亮不太喜欢的将领,就是不太信任的那种将领,刘备信任他,委以重任。但是诸葛亮不同。当然这只是次要的,如果诸葛亮不信任,为何重要的战役都是魏延当先锋呢?
其次,现在的魏延也不再是刘备时期的魏延,那个时期的魏延,没有立过多少战功,自然就不会那么嚣张。但现在心态不同了,魏延是蜀国中拿的出台面的将军了,没有唯一。此时的姜维都还没成气侯。
因为魏延的逐渐自大,而对诸葛亮在外交路线上的真实策略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诸葛亮是不会派魏延镇守此二郡的。如果魏延掌兵权镇守二郡,会不会贪功冒进呢?要知道他的对手可是狡猾无比的司马懿,而且一旦发动战争,蜀国的粮草又不源源不断地运出,而蜀国的地势又无法保证粮草能顺利运出。所以派魏延镇守此二郡,就像当年派关羽镇守荆州一样,论能力是没问题,就怕头脑发热。关羽头脑发热,丢了荆州,这个还好,必竟荆州没有落到曹操手里去,而且刘备还有益州的地盘。如果魏延脑一发热,蜀国危矣。
说到这里,说到魏延,说到他的嚣张,我们不得不提做为后蜀国时期唯一拿的出手的将领,他是怎么死的?他的死到底有什么没有解开的迷底呢?
明天我们继续魏延之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