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死之迷
作者:三少爷的笔 | 分类:穿越 | 字数:15.2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姜维功过二
对于姜维这样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想要了解他,必须从他所经历的每件大事来分析他行为的可靠性。只有如此才能更全面地了解。
我们前面说过,姜维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虽然有蜀国的客观因素的存在,但实际结果是令本就弱小的蜀国的雪上加霜。
不过,姜维的这种以誓死遵守恩师诸葛亮的遗愿的精神还是值得所有人的敬佩,而不是只从表面上去看一个差不多的结果便拍砖。表面上的结果便是姜维的穷兵渎武致便蜀国的早亡,可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姜维不这样做,蜀国便不会亡吗?(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战争拼的是什么?
人和钱!
论钱,也就是经济实力,蜀国有吗?一堆地域狭窄,封闭的地方能有宽阔的北方富庶?没有吧!论人,蜀国有吗?此时的蜀国,除却姜维,还有哪一位是能拿的出手的。文臣武将的平庸,让蜀国还有何资本去和魏国争天下?
说姜维的穷兵渎武加速蜀国的灭亡,不假!在下同意,可即使姜维不这样做,结果也仅仅就是让蜀国这个摇摇晃晃的政权苟延残喘几年罢了。
所以,对于很多人地姜维的九伐中原的质疑和怒骂我们应该更加客观去看。那么对于姜维的第二个争议便是姜维的诈降事件。
事情大概是:邓艾自阴渡河桥袭成都,钟会出兵十万于剑阁,后主被俘,受前后夹击之势所形成的时局。邓艾的奇兵突降成都,一战斩杀诸葛亮瞻,令刘禅顿时没有胆气。在谯周这样的大臣的怂恿下,刘禅令还在前线抵抗钟会的姜维投降。(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此时的姜维大后方被人占领,而前线钟会大军又兵临城下,被迫投降钟会。
钟会厚待姜维,仍将权印节号归还姜维,而且钟会与姜维“出则同舆,坐则同席”。钟会如此厚待姜维,自然有他的打算。一方面,钟会认为姜维是人中俊彦,文韬武略出众的英杰,惺惺惜惺惺,当然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则是已萌异志的钟会,引姜维为同谋,为之驰驱。
实际上此时的钟会反心已经非常明显。可谁又能说钟会就一定有错呢?我们一直在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行特定的事情。如果说钟会有反心,是违背道德,背信弃义。那司马家族呢?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家族可都是一直跟着曹操吃香的,喝辣的。从效力曹操到曹丕再到曹睿三朝重臣了,不也是夺了曹氏的天下吗?可那个曹操又是个什么好人吗?曹操的父亲,祖父不还是跟着汉朝的皇帝才有如此大的势力的吗?结果呢,软禁了皇帝不说,还让自己的儿子篡夺了皇位?这算什么呢?
所以,在一个乱世之中,别谈什么道德,有枪便是草头王。(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面对金殿上的龙椅,有实力为何不可一试?忠义不错,忠的不是地方叫愚忠。造反也不错,面对的是残暴天下的皇帝,为什么不造他一下反?
在这种情况之下,钟会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反叛。司马师的家族是夺了曹氏的政权来的,我钟会同样可以如此。于是便想招安姜维来替他卖命,试图完成自己的大业。而姜维又有自己的打算,蜀国如此之快灭亡,叫他如何安心,甘心。现在对于自己来说,只有借助钟会的军力来完成复辟蜀国的愿望。就这样目的不同,
但临时的路线却相同的两个人凑到了一起。
做为姜维来说,他应该知道他这样做是要冒极大的风险的。
第一个风险:借助钟会的兵力即使最后能成功,夺了司马师的政权,可这钟会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会容忍姜维吗?他完全有理由,有实力过河拆桥。这年头连主子都反叛的人还有什么是靠的住的?
第二个风险:跟着钟会反叛司马师,成功的几率又有多少呢?(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要知道,司马家族已完全控制朝野。所谓的曹氏政权在这个时侯已经彻底落幕。如果是司马师这一族人刚刚夺得皇位,政权内部仍有忠心于曹氏政权的人,钟会胜率会大增。可此时,随着司马族人对朝野人员的清理整个朝廷已经彻底归服,钟会拿什么和司马家族拼。所以姜维此时和钟会搅到一起想要推翻已经成熟了的政权,无异于火中取栗。困难重重。
可以作这样的想象,刘禅投降后,司马师仍然封了个王位。天天吃香的,喝辣的,什么都不用做,不用想,当一个闲人养着便行了。姜维如果归降呢?司马师即使不重用,也一定不会杀他。因为还有一个吴国摆在那呢?将姜维这样的屡次侵犯魏国的将军都能够容忍,难道不会容忍吴国的将士吗?攻心术罢了(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姜维真心投降必定会换来高官厚实禄,衣食无忧。如若跟着钟会想要复辟蜀国的希望又能有多大?没有的!不仅仅是实力上的原因,而且有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刘禅。
我们不得不说刘禅为什么大开城门投降已是强弩之末的邓艾。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谯周。谯周误国已是有公论。
在邓艾大军到来之时,成都朝野一片恐慌。有人劝刘禅不如弃城逃到吴国,先保住小命再说。也有人劝刘禅不如迁师到南蛮,就是孟获的地盘,同样可以暂时躲过危机,等姜维大军撤回。其实这些方法都是可以保住蜀国根基的方法。就是保住刘禅小命的方法。
但这时,一向只观看天象的谯周跳了出来,在朝野之上,慷慨陈词。(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这样谈到,如果皇上逃到吴国,岂不是要对吴国称臣,总不能跑到别人的地盘上当皇上吧?对吴国称臣之后呢,吴国又顶的住魏国的攻击吗?吴国迟早不是会被魏国所灭,那到时皇上您怎么办?再次对魏国称臣?您是愿意称一次臣还是称二次臣?你看,这话说的还真是有道理。可有人说可以跑到南蛮之地,谯周的理由很简单,南蛮之所以归服蜀国,是因为当年的诸葛亮丞相威望所在。可诸葛丞相已经去世多年,这南蛮又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到底存何心思?何况,南蛮是荒蛮之地,我们的皇上去那不是找罪受吗?就这样,刘禅在谯周的怂恿下投降了。
都说诸葛亮的口才了得,当年北伐中原之时,诸葛亮在两军阵前唾沫横飞,活活骂死了魏军大司马王朗。看来,这谯周一点也不逊色于诸葛亮,几句看似真理的歪理愣是将一个国家给说没了。文人的可怕之处被他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个谯周为什么会这么做?我们没办法去做一个严谨的结论。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谯周是觉得魏国很好,不如投降算了,换个高官存禄,省很多心。另一种是谯周认为,蜀国如此这种状况已经属于国不像国的情况
了。蜀国在连年征战之后,本来就弱小的实力已经禁不住折腾了。像蜀国这样的国家,结果只能是灭亡。再长时期拖下去,受苦受难的只能是老百姓。经过后汉时上百年的时期,天下是到统一的时间了。(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而蜀国的负隅顽抗只会是拖延天下的统一,一个阻碍天下统一的小国,只能是灭亡。两种可能性摆在这里。我个人更多的倾向于后者。为何?做为蜀国旧臣,这时怂恿刘禅投降,魏国来蜀的功劳簿上是不会有他的一份的。而且也没有证据来证明谯周私通魏国。所以这就是一个吃亏,背负骂名而且不讨好的事。这样的事谯周选择去做,只能是第二种原因,也称之为政治理念上的分歧。
即然刘禅已经选择了投降,而姜维复辟蜀国之心却不死。放弃了自己安享晚年的机会,跟着钟会去完成一件比北伐中原难度还要高很多倍的事情。怎么解释?只有一个答案,便是誓死完成诸葛亮的遗愿。对于像谯周这样的一个打酱油的官员都能看出蜀国已经阻碍了天下的统一,姜维这样高智商的人会看不懂?连年的征战,让蜀国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个蜀国的经济已无力承担这样的大规模的战争,他看不懂?他当然懂,只不过有一个死死的心结纠缠在他的心中。这个心愿是他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哪怕是付出自己的性命。也许这叫做愚忠。
没有诸葛亮的慧眼识珠,没有诸葛亮倾心传授,姜维哪能到这一步。以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血来报效诸葛亮,也是理所当然。投降钟会,跟着钟会造反,结果失败了,背上了骂名,这也为姜维这一生的愚忠划上了一个悲情的句号(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姜维对蜀国的尽忠不可谓不尽力,但同样曹到了晋朝孙盛的不屑。孙盛认为:姜维是魏国人,却投奔蜀国,不忠;抛弃父母祖先,苟且偷生,不孝;攻击自己的祖国,不义;战败不自尽,无节;对内,驱策百姓上战场,以求表现,对外,无法抵抗外侮,招致敌人攻击,无智无勇。姜维“忠孝节义智勇”皆不备,实际上是魏的逃犯,蜀的庸臣。”可以这样说,孙盛完全站在晋朝统治阶级的立场,无视历史事实妄加褒贬。他以迂阔的忠孝节义尺度无视姜维归汉出于被迫,而责之以“魏之逋臣”,将蜀汉复亡归咎于姜维,是不公平的。
这也难怪,作为东晋的史学家,孙盛审视历史的眼光与是非标准自然会以魏晋的利益为出发点,这点和陈寿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姜维虽是历史遭受历史争议偏多的人物。他的行为也遭到如孙盛之流的诽谤攻击,但他力排众议屡次的北伐,正表明其心存汉室,心存蜀国以及与诸葛亮知遇之恩的报答。而假投降的良苦用心虽引来一些不明就里论者的鄙薄,却无损姜维对蜀汉的尽瘁!像这样一位英雄致敬!
做为诸葛亮的谪系传人,姜维在乱枪之中走完他光辉的一生,而蜀国也随之完成了他存在的使命。但,吴国呢?吴国的孙权此时又在做何打算?请看下章,孙权称帝!
(在下第一次写东西,可能在过程中没有那种带故事情节的小说那么高潮迭起,所以在下现在正在构思一部三国题材的穿越剧,如果各位看官有兴趣的话短信一下,提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在下不胜感激,最后求好评一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