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77
作者:宁中南 | 分类:都市 | 字数:89.3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六十六章 爱咋咋地
自从家里买了电视后,来拜年的人,那叫一个络绎不绝。
这年头,电视机还是一个稀罕物,四百来块钱的东西,一个月工资三四十的职工,不吃不喝攒一年才够。
黑白电视机,就是富裕家庭的象征,大部分人家还买不起。
七十年代有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八十年代有四大件,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录音机。
林爸林妈都是低调的人,要不然,三大件四大件全给买齐了。
毫不犹豫地说,他们家现在就是七十年代末期的万元户,家庭条件超出全国99%的人。
邻居家还有那么多人没有电视,一看林晓光家里新买了,就携儿带女过来,趁着拜年的由头,还能蹭蹭电视看。
来的人多,林晓光也觉得烦,正好有事,就去大伯家。
进门之后,他向几人一一问好,然后就去林晓芸房间,看她做什么。
谁料扑了个空,人不在。
他顿时恍然大悟,差点忘了,不是要做全国大学生的文学刊物吗?林晓芸和赵子瑜就去做这事,联系长安籍的大学生。
他回到客厅,听他们在聊邓公访美的事,便坐一旁安静听着。
“南边要动手了。”听了半天,他终于开口。
这话一出,在坐的人,老头子、林伯平,还有县武装部副部长武国强,以及林晓东,都齐刷刷地盯着他。
怔了一怔,老头子瞪过来:“别胡说八道。”
林伯平没说话。
倒是武国强,探询的目光打量过来,脸上带着一丝笑意:“小光,你怎么觉得要动手了?详细说说吧!”
林晓东坐在一旁,小腿碰了他一下。
林晓光朝几人笑笑,才看着武国强,开口道:“武叔叔,既然您想听,那我就说了。”
武国强示意你说。
就地缘政治,背景、起因、动机、现状、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国际局势、国内情况,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林晓光说完,便一言不发,好整以暇看着几人。
老头子限于没读过书,听了个稀里糊涂,但依稀感觉貌似有点道理。
至于武国强,心里震动不小。
林伯平则有些感叹,一晃几年过去,小家伙们都有这样的见识了。
林晓东震撼更大,之前他还云里雾里的,现在就像拨开云雾见月明,什么都清楚了。
只是几人心里还有些疑惑,战争真的会爆发吗?
武国强之前听到一点小道消息,再加上刚才这番话,便深信不疑,只是还有些疑问,便问:“那你说,什么时候开始?”
见他真的信了,老头子和林伯平都吃惊不已。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战争嘛,讲究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二战德军有闪击战,二战美军有蛙跳战术,具体而言,这就要看时机、气候和天气了。”林晓光又说了一大堆。
不言而喻,战争就在眼前。
武国强便有些可惜,身为军人,十几年和平,真遇到战争,恨不能为国出征。
“武叔叔,你现在申请调职,说不定还能赶上!”
武国强摇摇头,申请调职哪有那么容易,从武装部到野战部队,从西北到西南,跨区域跨部门跨专业,等申请通过,调过去,战争都结束了。
突然,他一巴掌拍在林晓光肩膀上:“你这小子,真有你的,到底是高材生,要不是你去了清华,我真想把你抓到部队去,你这样的人,就适合当兵。”
一旁,林晓东目瞪口呆,从小到大二十多年,他从来没见过武叔叔这样欣赏一个人。
林晓光痛得龇牙咧嘴,当兵,还是算了吧。
刚才听了他这番话,武国强很兴奋,再没有心思坐下聊天,看着老头子,感叹道:“老领导,你家是真的出人才啊!”
老头子哈哈一笑。
武国强穿上大衣,就往外走:“老领导,我先回了,伯平,你们待着吧。”
武国强就这样走了。
在他看来,林晓光能有这份见识,实属不易,至于建议什么的,提都没提,他当然不认为一个大学生,能对打仗有什么见解,打仗方面,军人才是专业的。
武国强一走,林伯平也没心思继续待下去,带上公文包就去武装部。
便余下老头子林晓东和林晓光三人,大眼瞪小眼。
这时,突然有人敲门。
“谁啊?”
林晓光跑过去开门,门打开,赫然见严东明站在外面。
“东明哥,进来吧。”
看到是严东明,老头子有些诧异,还没开口问,便听后者说道:“叔,我找你有事。”
老头子见他手上拿着文件,脸上的笑意散了几分,又坐下了:“坐吧,大过年的,啥事?”
严东明诶了一声,在对面沙发上坐下,把文件递过去。
“知道我不识字,还给我看文件?”老头子瞪一眼,拿起旱烟,开始吞云吐雾。
“那我就说了。”严东明看一眼林晓光,看到他鼓励支持的眼神,心中大定,将包产到组的事娓娓道来。
很简单,包产到组,或者叫定产到组。
大队把生产资料,也就是土地、铁锹、镢头、犁、耕牛,都给分了,不过这个分,不是分给个人,是分给个人组成的团体,即生产组。
生产组是人数少于生产队的一个集体。
集体嘛,也就规避了雷区,算是钻政策的空子。
但这个生产组,个人可以自由加入,不限于家庭或者家族的方式,也就是说,一对父母几个孩子,可以组成一个生产组,一对老人,几个兄弟和他们各自的老婆,再加上他们的孩子,祖孙三代,也可以组成一个生产队。
这样的一个生产组,孩子听大人的话,大人听老人的话,也就不会发生偷奸耍滑的事情了。
农民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严东明说了两种改革模式,最后说道:“西川那边已经有成熟的案例,而且一直运行着,当事人也没受到批评,有位县书记还升迁了,我觉得稳妥一点,还是包产到组比较好。”
老头子安静地听着,烟抽完,又续上。
说完,严东明才小心翼翼地问:“叔,您老人家是个啥意见?”
“我能有啥意见?这事,不应该你和伯原商量吗?”老头子并不接话茬。
严东明心说,你不点头,林伯原哪里敢说话。
但话不能这么说,他斟酌着言辞,盯着老头子,道:“您老人家是老革命,是大队的定海神针,大队的事,还是要您把把方向,不然年轻人容易犯错误,再说乡亲们也都听您的,您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老头子没吭声,吧嗒吧嗒抽着烟,过了会儿,笑眯眯看着他:“真听我的?”
严东明大感不妙,但到这个份上,索性豁出去了,点头:“对,您老人家怎么看?”
“我一个老头子,能有啥意见,你们爱咋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