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感动天地:从唐山到汶川

作者:关仁山 | 分类:都市 | 字数:18万

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5)

书名:感动天地:从唐山到汶川 作者:关仁山 字数:9019 更新时间:2024-10-10 16:36:47

唐山:一个凤凰涅槃的神话

唐山人为什么如此勇敢?如此团结?如此懂得感恩?

我们要从这座英雄城市的由来谈起。这座城市里有两座山,一座是她的标志,一座是她的名字。

一只凤凰妈妈带着三只小凤凰到人间去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地方,在飞经这里的时候,一只小凤凰被这里优美的景色所吸引,于是从天而降。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凤凰城”。在游人如织的凤凰山公园,遥看那座凤凰化作的山,踏着石径和隙间蓬勃而出的小草,脚下的深层地带是千百万年生成的太阳石,这只凤凰借助炽热的火焰不断获得新生。

一个凤凰起舞的地方,也是凤凰感恩的地方。

那时候这座山还没有名字。当年唐太祖李世民东征时曾屯兵于此,便赐用国号命名为唐山,后来这座城市也因山而得名。20世纪30年代,为区别地名与山名,这座山改称大城山。大城山凹凸不平,山石嶙峋,郁郁葱葱,常见奇石突峰,曲径通幽,峰回路转,风光无限,就像这座城市的性格和不平凡的命运。

追溯荒洪岁月,先民筚路蓝缕。点燃星星篝火,开疆拓土,繁衍生息。在唐山的滦河流域和燕山南麓,发现了数十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证明人类很早就在这里开始播种文明。这些古文化遗址被冠以“滦河文化”的范畴。早在45000年前,滦河滔滔,雨水充沛,两岸森林繁茂,为先祖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空间。在这里,他们刀耕火种,渔猎为生。在大城山脚下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存有陶、石、骨、蚌、铜器多件,专家鉴定后,确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被命名为“大城山龙山文化遗址”。这里商代属孤竹国,战国时为燕地,汉代属幽州,随着清代晚期“洋务运动”的兴起,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唐山设开平矿务局,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办矿掘煤。1878年唐山建乔屯镇,1889年改名唐山镇,1938年正式建市。

从一个荒村小镇步履蹒跚,一路走来,长成了城市的模样,她接过了一面旗帜,在这片土地上猎猎飘扬,旗上书写着工业文明。

这片土地脚下的太阳石始终在沉睡。掘出来,就能把天地照得通明。

煤矿,唐山市兴起和发展的源头。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洋务运动兴办的企业都需要煤炭做燃料。洋务派的著名人物、直隶总督李鸿章向朝廷提请开办我国自己的煤矿,获得朝廷的准允,并探明唐山一带地下有大片储量丰富的优质煤田。李鸿章派唐廷枢到唐山开平镇开办煤矿,即开平煤矿。它打破了中国煤炭采掘原有的落后生产方式,率先采用工业化国家的经营手段,开机器采煤之先河。中国第一座使用机器采掘的大型煤矿由此诞生。李鸿章上奏朝廷:“未出数月,出煤极旺。”

为了把煤从矿区运到最近的海口装船运出,唐廷枢禀请李鸿章准许矿务局修筑唐山到北塘口的运煤铁路。1881年6月9日,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历经磨难终于铺轨。铁路采用1435毫米轨距(国际标准轨距),于11月工程告竣。唐胥铁路全长11公里,每米铁轨重15公斤,共耗银11万两。由于这段铁路用骡马牵引货车,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标准轨距的铁路由此诞生。

就在唐胥铁路修筑过程中,开平矿务局就在胥各庄建立了唐胥铁路修理厂。修理厂的几十名工人,利用矿务局开矿时曾使用过的一台轻型卷扬机锅炉和蒸汽机,用进口的车轮和建矿井用的钢铁材料组装成一台机车,工人们在机车两侧各镶上一条用黄铜镌刻的飞龙,称为“龙号机车”。它拉响了中国铁路史上的第一声汽笛,划破了中华大地的千年沉寂。

以开滦煤矿、唐胥铁路、“龙号机车”为发端,唐山工业蓬勃兴起。

唐山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摇篮。1889年生产出中国的第一桶水泥。“马牌”水泥连续50年的销售量稳居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水泥品牌中响当当的名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周恩来、朱德都视察过该厂。

唐山是一座煤都、瓷都,同时还是一座钢城。唐钢始建于1943年,当时称唐山制钢所。历经日伪统治和国民党当政时期,企业破败不堪,新中国成立前夕时,生产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产量很低。如今的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唐钢)已成为中国转炉炼钢的发祥地,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煤炭、陶瓷、钢铁等一棵棵工业之树在唐山的土地上生根,成长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片工业森林。

工业文明带来了工业文化,唐山人就形成了刚强、勇敢、豁达、好客、幽默的独特性格。

同时,唐山又是祖**亲怀抱里一个最不幸的孩子。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如凤凰折翼,顿入火海。

党中央和全国人民非常关心唐山人民,解放军、医疗队赶赴唐山,无以计数的救灾物资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运抵灾区。唐山人民没有被巨大的灾难吓倒,而是“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在全国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无私救助下,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壮歌。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唐山人民立刻投入到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奋斗中,展现出高尚的精神风貌,弘扬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凤凰在火中起舞,尽显悲壮之美。所以造就了唐山是一座感恩的城市,一座将心比心的城市,一座把大爱融入血脉的城市。

2008年1月3日,赵勇同志在中共唐山市委八届四次全体会议上发出铿锵誓言:开放创新,富民强市,为把新唐山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建成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而奋斗!

唐山要建幸福之都。一位网友在人民网留言:“唐山是河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不久的未来,唐山更会成为中国和东北亚地区资金、物流和劳动力最活跃的地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年轻人实现人生梦想,百姓追求人生幸福的一个好地方。”

唐山人无不为“幸福之都”而憧憬,经历过大地震创伤的唐山人,他们理解的“幸福”又多了一层内涵:感恩。

为了这两个字,他们做了太多太多……

所以有了向汶川地震灾区的倾城感恩。

1976年10月,救灾部队陆续撤离唐山。成千上万的唐山人拥上街头为解放军送行。路两边沸腾了!孩子们不停地挥动花束,喊哑了嗓子;闻讯赶来的群众丢下自行车,拼命往里挤,想和亲人解放军握一下手;举着鸡蛋、黄瓜、西红柿的大妈,流着眼泪追着车跑,她想让亲人带上她的一颗爱心走;抱着孩子的大嫂哭着跟孩子一起喊:“解放军叔叔,解放军叔叔!”七尺汉子站在风尘中目送着亲人远走,默默地流泪。他们想挽留,他们想报答,他们想倾诉……

唐山已泪如雨下。

欢送的人群中,有两个人是被解放军战士从废墟中救出的,是解放军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从那一刻起,报恩的念头坚定了,报恩的行动伴随了他们的后半生。

魏淑香,唐山华新纺织厂女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夺去了她的母亲和丈夫。地震次日,100多名解放军官兵靠人抬、肩扛,将压在她身上的7块水泥板移开,把她从废墟中解救出来。她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太阳,而是亲人解放军帽子上的红五星。1978年,魏淑香与被同一部队救出的市**机关干部王荫盛组成了新家庭,“红娘”就是这个部队的团长王其安。1979年,两口子再次来到隶属于沈阳军区的这个部队,为二女儿挑选了一名军人做女婿。次年,为纪念与军队的深情厚谊,她为新出生的外孙取名李军。这以后,她拖着一条残腿年年到驻唐部队慰问。

另一位是滦县马庄子村农民马勇。老马有着一张典型的冀东农民的面孔,肤色黝黑,头发花白,为人朴素。他说:“在1976年大地震中,我老伴和3个孩子都是解放军扒出来的。这种感情是什么也换不回来的。”

马勇的“驴吉普”拥军生涯是从1983年开始的。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马勇有了时间,忙完农活就到附近的驻军部队找活儿干。常常天不亮就赶着驴车进军营,帮战士打扫卫生,运走垃圾,然后再把粮食、蔬菜由仓库分送到10多个伙房。有时忙完这些后,还主动帮战士到市场去买粮买菜,接送家属,常常一忙一整天。

23年来,部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马勇的拥军热情丝毫不减。他用自家的小驴车无偿为部队拉粮运煤,清运垃圾,接送官兵家属。风里来,雨里去,从未间歇。23年时间,马勇为部队运出的垃圾可以堆成小山,运送的粮食足有3000吨,坐过他的“驴吉普”的官兵和家属成百上千。老马先后用坏了6个车篷架、20副轮胎,换过5头毛驴。

2006年,马勇已71岁了。尽管年逾古稀,身体不如从前了,但他仍坚持往部队跑。他家的5辆自行车、1辆农用三轮车都成了备用拥军车。马勇除了自己拥军,还带出了一个拥军家庭。开修车部的大儿子马福生,常常义务给战士们修理自行车;部队汽车坏了,也帮忙修理;二儿子马福良,带着自己的机器去部队,义务加工面条、磨豆腐。老伴孙宝玲身体不好,也经常带着两个儿媳为官兵缝缝补补,洗洗涮涮。10多年下来,洗衣缝被也有2万多件……多年来,马勇先后十几次被唐山市委、市**和唐山军分区评为“爱国拥军模范”。1977年,他家还被唐山市妇联命名为“拥军之家”。23年时间,马勇用自己朴素的情感和执着的精神碾出了一条拥军路。

民拥军,军爱民,“驴吉普”的拥军故事还在延续着……像魏淑香、马勇这样的事例何止一两件,每一个唐山人的心目中都珍藏着对人民子弟兵的特殊感情。震后30多年,不少唐山人已从单纯的报恩升华到用实际行动感谢党、解放军和全国人民对唐山的无私支援。

时间回到2001年5月13日。

这天是母亲节,唐山市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集体婚礼。说特殊,是因为新人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新郎,是常记功臣幸福院的8位老功臣;新娘,是勇于冲破旧观念束缚的普通妇女。而操办这场婚礼的,就是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常玉珍。常玉珍,1978年靠卖豆腐脑、炸油饼起步,逐渐成为拥有固定资产7000万元的民营企业家。她致富不忘拥军,投资460万元建起常记功臣幸福院,免费供养37位立过战功的孤老复员军人;出资300万元在迁西建起功臣疗养院和军人度假村,无偿接纳革命功臣和军人避暑疗养;她还在公证处公证,表示百年后要将财产全部献给国家。

有两件事对常玉珍影响很大,一个是父亲去世,一个是唐山大地震。

她的父亲常殿普曾是一个地下工作者,十年动乱时被诬为“特务”,含冤而死。临终前,他把不到20岁的长女常玉珍叫到跟前嘱咐说:“玉珍啊,不管到啥时候,都要相信党,要记住和爸爸一样的革命先辈,他们是国家的功臣啊!”唐山地震时,常玉珍住的郊区梁家屯公社新艾庄灾情严重。她亲眼看到那些年轻的战士为救人晕倒在地,醒来后继续在废墟上扒人。从那时起,她对人民军队更加充满敬慕之情。

正是这个因素,常玉珍每年都要去军营慰问解放军。1996年7月,她买了数十头白条猪、几百斤活鱼连同9999元现金送到唐山军分区。同年9月,她听说解放军255医院因经费紧张没钱装修7间老干部病房、添置相应设备时,3次进京花费5万多元购进130多件设施送到医院。她不仅把儿子送到军营,3个女儿择偶时,她也定了一个标准:女婿必须是穿过军装、有过军旅生涯的人。1996年,在唐山市的支持下,她建起常记功臣幸福院,陆续从各县光荣院接来了19位老功臣。当老人们进入各自的单人房间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沙发、彩电、电扇、收音机、生活日用品一应俱全,就连花镜、掏耳勺、“老头乐”这些小物件都为他们准备好了。

常玉珍心很细,一方面为老功臣们调剂伙食,一方面带他们游览唐山市,还去北京看升旗、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老人们在战争年代中九死一生,没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常玉珍接他们进功臣院时,对他们承诺说:“等过几年条件好了,女儿给你们每人说一个老伴。”一晃4年多过去了,老功臣们和幸福院收养的另外13名革命老区孤儿生活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渐渐淡忘了这件事,可常玉珍却一直记在心上。

2001年,她决定面向社会为“老爸”们征婚。她在征婚启事中特别加上了一条:与老功臣成婚者,请她住进幸福院,跟老功臣享受一样的待遇,幸福院负责养老送终。

这就引出了前面的“倾城婚礼”。5月13日上午8时,化妆完毕的新人从唐山市圆梦婚纱影楼依次走出。这是常记功臣幸福院8位老功臣和与他们喜结连理的“知心爱人”。新娘最大的75岁,最小的也已年逾花甲,她们手捧鲜花,身着中式红缎夹袄、红纱裙,由一身绿军装的新郎搀扶,在花团锦簇的文化路上拍照留念。

8时30分,在市交警支队一辆白色警车的引导下,一辆敲锣打鼓的花车和8辆红色捷达等组成的“功臣婚礼车队”驶过西山道、建设路。10分钟后,婚庆车队到达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在身着国防绿的常记功臣幸福院女员工的搀扶下,8位老功臣和他们的爱人拾级而上,在抗震纪念碑前合影留念。广场的白鸽管理员张彦特地放飞上百只鸽子,为这场婚礼增添了热烈的喜庆气氛。广场上的游人自发围拢过来,与新人们合影留念。

常记功臣幸福院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红地毯从门口一直铺到院子中临时搭设的礼台上,礼台正中间一个大大的“家”字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大红横幅上写着“革命功臣集体婚礼”。10时30分,在婚礼进行曲中,对对新人沿红地毯步入会场,几百名来宾报以热烈掌声。

婚礼上常玉珍喜极而泣,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来。常玉珍收养的5岁孤儿:党庆、党港、党归,把一束康乃馨献给了“常妈妈”;其他孩子把手中的鲜花献给新婚的爷爷奶奶,并齐声祝愿:“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

2001年9月和2002年,常玉珍又为其余几位老功臣操办了集体婚礼。老人们终于在暮年建立起一个温馨的小家庭。老功臣王贵说:“亲友们为我们总结了三条:第一满意,第二放心,第三享福。”

曾以一曲《我是一个兵》闻名的词作家陆原,专门和老战友甫田为这件事写了一首新歌《大喜临门》。陆原说:“我是一个老兵,有责任、有义务把常玉珍的拥军事迹写出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唐山人民与子弟兵的鱼水深情。”

2008年3月20日,全国****、拥军模范、唐山常记商场总经理常玉珍在与出席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解放军代表团交谈时,透露了自己的新打算:筹资建立一座战友纪念碑,让大家铭记为国家和军队建设做出过贡献的革命功臣和那段壮烈历史;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将在市内建一个烈士蜡像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唐山还是一座“留住雷锋的城市”。在唐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谁说雷锋没户口,唐山雷锋天天有!1990年初,唐山市税务局路南分局职工张启柱,在风雪中奔波了4个钟头将一名迷路的5岁男孩送回家,由此获得唐山市“学雷锋十佳”称号。从那时起,唐山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历时18年不间断的颇有特色的“月评学雷锋十佳”活动。

1989年底,唐山市委做出了《关于在全市进一步掀起学习雷锋活动新热潮的决定》。随后,市文明办起草了一个学雷锋意见,第一次提出“月评学雷锋十佳”活动。在国际、国内道德建设中独树一帜,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被选入《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新方法100例》。18年里,唐山城乡共评出学雷锋好人好事百万余件,突出事迹10万多件,市级学雷锋十佳事迹1800多件。通过评选“十佳”培养并树立了一大批学雷锋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激励机制。勇救遇险群众的刘凤忠父子,19年赡养孤寡老人的部俊华,甘于奉献的好军嫂王建平,新时期矿工的榜样赵国锋……一桩桩生动的事迹感人肺腑。由于“十佳”来自群众,所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群众反映说,先进典型就在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真实亲切,可敬可学。

16年里,唐山先后换了7任市委书记。无论任期长短,都把“月评学雷锋十佳”事迹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月“十佳”结果揭晓后都在媒体上宣传表彰。不少单位还把入选“十佳”,作为职工入党、转干、晋职、升学的优先条件。法警高贵洲多次被评为全市“学雷锋十佳”。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他转了干,送他到中国政法大学深造,还提拔他担任了法警大队政委。

唐山月月选“雷锋”,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国际上也同样引来了关注的目光。1991年7月,唐山应邀参加在瑞士召开的世界道德重组组织年会,向62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了“月评十佳”的经验,国际舆论好评如潮。世界道德重组组织负责人麦肯齐先生说:“唐山不但为中国,而且为世界人类文明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学雷锋精神、走雷锋道路、创文明城市”万人签字长幅上,乔安山欣然写下:“雷锋精神在唐山!”

对许多人来说,雷锋是一个打着时代烙印的响亮的名字。在雷锋离开我们几十年后的今天,唐山兴起的“雷锋热”再一次说明:虽然雷锋离我们远去了,但雷锋精神一天也没有离开唐山!

“帮一点”已经成为唐山的爱心名片。

曾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来到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委会办公室,掏出1000元表示要捐献给困难群众,但老人却执意不肯留下姓名。他说,自己只是一个极普通的人,快过年了,想想还有那么多困难群众需要帮助,能帮一点儿就帮一点儿。在工作人员的反复劝说下,老人才在捐款票据上签上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帮一点”。

如果把唐山这座城市的爱心潮涌比作一本图文并茂的精彩图书,那么,“帮一点”就是它的精美扉页。翻开它,人们会读到一个又一个各具特色却又似曾相识、动人心弦的故事。

“在唐山,‘帮一点’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广大的群体!”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李贺祥说:“正如宁波有个‘顺其自然’、青岛有个‘微尘’,‘帮一点’就是唐山最好的爱心名片。”

“力所能及办小事,小事多了成大事;爱心不在钱多少,心中有爱最重要。”这是身患癌症然后决定捐献遗体的臧岚的切身体会,也是对许许多多唐山市民自觉爱心行动的最好诠释。她是一位62岁的社区志愿者,却温暖了唐山市路北区缸窑街道高各庄社区众多居民的心。

臧岚曾当过30多年的厂医,2001年定居高各庄社区,从此成了居民的“义务大夫”。

78岁的唐振茹大妈患有支气管炎、糖尿病、白内障等多种疾病,儿子下岗,儿媳无业,孙子还在上小学,三世同堂,四口人挤住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屋里。为减少开支,唐大妈虽多病缠身,却很少去医院治疗。几年来,臧岚成了她家的常客,风雨无阻,为她定期检查身体、打针、买药。

居民刘鹤友忘不了,在老伴患肺癌期间,是臧岚跑前跑后帮助照料,每天两次给老伴输液打针,老伴弥留之际,臧岚几乎天天陪着。老伴临终时,紧拉着臧岚的手不肯松开。

蒋仁德是位残疾人,长年卧床,臧岚总是定期到家里为他检查、打针、测血压,感动得老人不知说什么好。

如今,她每周出诊3到4次,每周一、周二为居民检查身体已成社区惯例。为此,一贯节俭的臧岚还专门买了一个小灵通,方便居民和她联系。5年来,她共为居民义诊1000多人次,服务850多个小时。

2004年3月12日植树节那天,电视里全民植树的场景一下子震撼了臧岚。一个念头油然而生——自掏腰包植树绿化小区。第二天,她租车到西郊苗圃买下10株国槐和柳树树苗种在小区里。看到还有空地儿,19日臧岚又雇车拉回第二批32棵树苗。树种下了,她和老伴又精心照料,直至它们发芽、吐绿、抽枝。“绿化小区,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是一个居民对社会应做的贡献!”臧岚倾心为小区植绿的举动感动了大家。王文祥大爷说:“这老太太不容易,每月退休金才400元,这次一下子就花了400多元买树苗,太让人敬佩了。”

对公益事业热衷的臧岚,平时却省吃俭用,连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添,总穿女儿剩下的;2002年查出她患有食道肿瘤,去医院看病花钱她会心疼,可为社会公益却一贯慷慨解囊。这几年,臧岚捐款捐物总价值将近4000元。

2005年7月1日,臧岚终生难忘,这一天她站在党旗下**宣誓,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自此,她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努力践行入党誓言。“在我死后,将我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唐山市红十字会用于医学事业,贡献我最后的一分力量。”这份已经公证了的遗嘱,是臧岚回报社会的最后心愿。

作为一名医生,臧岚深知医学教学研究中人体解剖严重缺乏供体的状况,很早就有捐献遗体的想法。2002年,查出自己患有食道肿瘤后,她用了4个晚上写好捐献申请和遗嘱。孩子们不同意她的做法,怕承担不孝的罪名。臧岚就耐心地做工作:“我死后把遗体捐给国家,眼角膜可以让失明的人重见光明,其他器官可以用来搞科学研究。”

把爱心回馈给更多的人,是许多经历了大地震洗礼的唐山人最朴素的愿望。张北地震时,29辆卡车满载着唐山人民无私援助的救灾物资第一批到达灾区;新疆喀什地震后,又是唐山人民率先向灾区发出慰问信,并捐款100万元;九江发生洪涝灾害时,唐山是全国第一个捐款超过百万元的城市;印度洋发生海啸后,唐山地震孤儿代金荣个人捐款就达3万元,全市捐款额居河北省首位;松花江发生水污染后,又是唐山在第一时间将157吨用来净化水质的活性炭运抵哈尔滨……仅1998年以来,唐山就向全国洪涝、地震灾区和贫困地区义务捐赠款物总价值达两亿多元。

“帮一点”精神正在唐山掀起“爱心大潮”。

理清这样的脉络,我们就一切都明白了。所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唐山人的爱心行动达到了顶峰。河北唐山人的形象和情怀不断放大,唐山的感恩行动感动了四川灾区的人民。成都市的一位副市长在全市的抗震救灾大会上动情地说:“唐山是一座最有道义的城市。”

在唐山,从领导到普通市民都一样感恩。那一天,唐山市委书记赵勇赴四川灾区看望唐山救援队归来,还带回了灾区几个失学的孩子。他们被赵书记的赤诚所感染,跟随他到唐山就读了。赵勇书记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与孩子们过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赵书记一直被唐山人民的感恩情怀感动着,对他们有个概括的评价:“唐山因你们而骄傲,时代因你们而进步。”正是这样的唐山情怀,赵勇书记概括出了“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

唐山大地震,唐山人民接受的援助都一笔笔记录在案:最早的药品来自沈阳,最早的食品来自沧州,最早的医疗队来自解放军某部……

但是,当我们试图寻找唐山第一笔对外援助的物资时,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翻遍唐山档案馆的所有资料都没有结果。为什么没有记载呢?

一位在民政部门工作多年的地震幸存者激动地说:“地震中,地震后十年,国家、部队、各地、各部门,还有普普通通的好心人,给了我们唐山多少援助?说白了,我们的命都是人家给的。啥比命金贵呢?我们给人家一点儿东西就记上了,那叫什么啊?那是唐山人干的事儿吗?这一份真情,我们唐山人就是天天感恩也还不上啊!还不上啊!我们这辈子还不完的情,还要让子孙后代、世世代代还下去!”他的声音提高了,有些颤抖,有些急切。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就是凤凰城对感恩最含蓄、最朴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