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岐国开始
作者:泉子溪 | 分类: | 字数:34.2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1章 岂曰无衣
这人正是昨天给李鹏浩守过门的那个亲兵。曾将军介绍说,这人本是个落魄的读书人,考了一场科举便心灰意冷了,家境在战乱中一落千丈,这才干脆投了军,曾将军见他识文断字,便留在身边做了个亲兵。
读书人胡世贵倒也不怯场,大声说道:“无衣,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战歌,说的是缺衣少食的秦国士兵,在王命的召唤下,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同仇敌忾,一起出征的场景。”
说着把全篇朗声背诵了一遍,并对几个关键词做了简单的解释,最后说道:“可惜的是,这支战歌的曲调并没有流传下来。想必定是慷慨激昂,令人神往!”
当兵的没几个识字的,所以对识文断字的胡世贵,大家都很爱护。这时见他在王仙人面前都能够侃侃而谈,四个字的成语一用就是一大片,更是与有荣焉,不自觉的露出些得意的神情来。
李鹏浩摇头道:“不可惜不可惜!我脑子里正好有这首失传已久的曲子。”就在众人以为他回到了以前的不正经状态时,曾将军却代他解释道:“你们当李鹏浩为何满脑子奇思妙想?太上老君的记名弟子可不是白做的,他虽丢了一魂一魄,可老君爷爷也用拂尘上的鏖尾补了给他。他能知道这曲子,可不是骗你们!”
关于李鹏浩的魂魄,所知者只有曾将军和王道长。前面那些教众,他也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自己就是太上老君的记名弟子。有些消息,别人传出去比自己传出去的效果要好得多。就比如现在,院子里的人都是不知道这件事的,有了永泰城军政一把手的亲自背书,还能有人不信?人们看向他的眼神渐渐变得不同起来,少了些亲近,却多了些敬仰。
李鹏浩开始用一种奇特的腔调唱了起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
他相信这曲调一定不是一千多年前,秦国的士兵在阵前所吟唱的古风,但后世音乐家们结合几千年音乐史重新创作的曲子,又怎会差了去?前几天他和丁炎瑜汇总与这个时代相关的知识点时,两人都想到了这首诗经,之所以有印象,是因为他们都看过一个武警合唱团的演唱,的确非常震撼!尤其是在轮唱部分,一浪高过一浪的浑厚男中音就像一遍一遍拍打礁石的海浪,让人心驰神摇!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李鹏浩虽不擅长唱歌,但也没有达到要命的程度。尤其是当一个人倾注了全部感情,用独特的方言歌唱时,其实唱得好不好已经不重要了。
院子里的永泰军热血喷张的听他唱完最后一句,个个激动地脸色潮红,有些兵转头看向袍泽的眼神,仿佛是第一次认识到,身边的这个人就是自己的生死兄弟!曾将军的脸上也露出了异样的神情,连一贯吊儿郎当的姚浪都一改往日的玩世不恭,破天荒的郑重起来!
在李鹏浩的指挥下,包括曾将军在内最后一批全真教信徒,就这样在这简陋的祈雨观院子里,一遍遍的学习唱响《秦风-无衣》。最后,李鹏浩把他们分作两组,来了一次二重唱:“岂曰无衣--无衣……与子同袍--同袍……与子偕行--偕行”。在叠叠重重的声浪中,每个人似乎都感到热血沸腾,将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然后又在袍泽的一声声呼唤中浴火重生……
傍晚时分,以祈雨观为基地的全真教入教仪式全部完成,最后一批入教的将士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态跨出院门时,感觉整个世界都发生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变化。他们不知道的是,留在院子里的那十几个曾将军和几名校尉点名的人,将来,他们会让这个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每个人都能明显感受到的变化!
匆匆吃过一点军营送过来的晚饭,以曾将军和王道长为首的十几个人席地而坐。李鹏浩的红马静静地站在院子一角。
月明星稀,银汉迢迢。金风玉露两相逢。院子外的四角和院门口各站有两名佩刀甲士,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战马低低的嘶鸣。祈雨观这座破败的道观,此时的戒备程度尤甚与平日的大将军府。
“综上所述,如今我们最缺的就是人才,广纳贤才!各位教友都有些什么主意?可以随便说说啊!”李鹏浩在一段愿景规划的长篇报告后总结道。
曾将军道:“我一开始就说了,在这里,大家都是全真教的教友。这里没有什么大将军,也没有什么步骑校尉。都说说吧,有什么主意?”
王道长先发言了:“龙虎山是道家根基,道门如今虽然式微,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龙虎山上还是有不少高人的。明日,贫道便修书一封与国师,一来说明全真教仍属道教一支,二来看他能不能派些弟子过来。”
他说的国师,是唐僖宗李寰所封三十多年前的龙虎真人赵正吉,如今已经七十四岁了,也不知道还在不在。之后李唐自身难保,哪里还顾得上这个远在江南西道的道教祖庭?
张敬元皱了皱眉头,正要说话,李鹏浩抢先说道:“各位教友只是出主意,咱们先不论这主意行不行得通,只管提就是了。张居士,你有什么高见?”他生怕陷入议而不决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会从某个不统一的观点的争论开始,搞到最后大家都不配合,互相否定。
张敬元大概还没察觉到李鹏浩拦了他的话,顺着他李鹏浩的问题答道:“我已经给太原送了信,算行程应该快到半路了,而且这几天的事变化太大。但我想,只要爷爷重视,必定能派几个得力的人来。”
接着曾将军说明日便派人去固安,烽台和墩头这四个军镇送信,说说这边的情况,看那几位和他同级别的将军有没有合适的人才派来。其他人也纷纷发言,不过说来说去,不是推荐亲戚朋友,就是曾经有几个战友如今在哪哪,毕竟大家的圈子都只这么大,这个时代距离信息化时代还有一千一百年呢!
李鹏浩正要说话,忽然发现读书人胡世贵若有所思,便问道:“胡兄,你有什么主意?”
胡世贵一怔,连连摆手道:“师叔您可别叫我胡兄,弟子可担待不起。”
王道长插话道:“今日入教,并非拜师。除了胡仁才和张文九,贫道可没有收一个弟子啊。各位平日里该怎么叫还怎么叫。时机到了,贫道再开坛收徒。”这是他们三个人早上紧急商量好的,虽然说有了师徒的名分便于管理,但从长远来看,是远远弊大于利的。所以王道长又提醒了一句。
胡世贵讪讪一笑,道:“那好!我暂时还叫你浩哥儿吧!我有一个想法,说出来各位参详参详!我当初为何读书?为何要考科举?还不是因为只要通过读书考上了科举就能入朝为官!最简单的愿望,也不过是有一份俸禄养家糊口,最大的追求也只是光宗耀祖而已。至于历代朝廷,为何有那么多能臣贤吏纷纷投效?说到底,是因为朝廷能给他们一份俸禄,能让他们光宗耀祖甚至名垂青史!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广纳人才,有一个办法——封官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