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清明祝

作者:古时桥头 | 分类:历史 | 字数:271.8万

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

书名:清明祝 作者:古时桥头 字数:2049 更新时间:2024-10-10 15:23:52

二人又在街心走了一圈,因无甚新奇可看,便从一小巷穿过,渐渐走到僻静之处,不闻人声了。叶永甲一面向前慢步,一面向四周环顾,见都是树木遮蔽,十分阴凉。

他仰头遥望,忽见远处隐隐约约有座塔楼,上铺青瓦,风格极异;待靠近时,又能见两旁挨着青石砌就的穹顶高屋。

“此是……何处?”叶永甲从未见过此等建筑,大发疑问道。

“哦,此乃西洋天主教之寺,”介文武指着那楼房道,“据其教众云,自前朝以来便扎根于此,时已久矣;素好以妄说唬人,招揽此地男女,十几年前更闹出霸占土地、诈取人钱财之事,故屡禁彼人传教。近来换了个主持,不曾违法,安生许多,禁令自然废弛了。”

“这些人远涉重洋,表面上劝人为善,背地里却大行坑蒙拐骗之举,真可耻也。”叶永甲听后,也是忿忿地说了一句,然后叹道:“既然风波已过,我们进去看看罢。”

二人从大路上走,还有不少本地的信众一并赶来,皆是低着头颅,脚步轻盈,很是安静。

叶永甲进了教堂,见里面金碧辉煌,头顶照着点满白烛的吊灯,四下都是方格样的玻璃彩窗,道路洁净宽阔,使人站在此中,顿感渺小。

“真是壮观……”叶永甲显然被震撼了,连连称叹,眼睛直勾勾地看着。

介文武则无甚反应,大摇大摆地跑到那讲堂前,拍手喊道:“简先生!简先生!”

须臾,但见一个身穿皂袍的西洋老人走出来,戴着西洋眼镜,向二人欠身行礼。

“此公乃自海上来者,取讳文生,晓通华语,曾到京师访过当今皇上,礼遇甚重。”介文武向他介绍说。

“幸会。在下叶永甲,有字廷龙。”叶永甲只好回礼。

“这位大人,你我不曾谋面,然一经相识,便知您非等闲之辈。”简文生用一双深邃的眼睛盯着他。

“您还真猜对喽!”介文武一把拉过他来,“这位是柳大将军的得意‘弟子’,日后必然前途无量!”

“想来亦是。这里人多眼杂,请诸位到后头的书楼再谈。”说罢,用洋语叫出几个教士来,吩咐片刻,便与二人一同自小门出去,走到那钟楼旁的一间小屋内。

“坐罢。”叶永甲跟随着西洋人的脚步,走过一排排摆满旧书的书橱,拣块宽敞地儿坐了。

正欲谈话,只听钟楼舒缓地敲了两下,那简文生连忙站起,紧闭双眼、双手合十,口中祈祷着什么。

而叶永甲也随之闭上双眼,聆听那清脆的钟声,仿佛在他心中荡开了涟漪。自己许久没有享受到这种安静了,想来,在南京经历了各种权力倾轧,目睹了书院败落后,他变得更成熟稳重了,却也渐渐看不清方向,在昏暗中迷茫。他明明感觉在坚持的道路上行走,但总是越走越远,愈近泥泞。或许这暂时的安静,是让他不去胡思乱想的唯一方法。

钟声停了。

“怎么,叶大人,你也……信这个西洋教?”介文武见他这般模样,纳罕起来。

“非也,小弟只是一时感怀,认为这洋钟好听罢了。”叶永甲苦笑了一下。

“对了,简先生,”介文武转过头去,“近来廷龙也在置办府邸,既然我这贤弟喜欢,不如买一个来,在家弄个钟楼就是了。”

“城西有座教堂,神甫与我同是一国人,实为旧交。近来要拆换旧钟,你专门去叫他,说是看在我的面子上,把旧钟送与这位老爷。”简文生想出了个主意。

介文武惶恐道:“送这东西是万万使不得的。叶大人想要洋钟,花钱把它买去又何妨!”

“于今并非急事,上官莫得如此挂怀。”叶永甲忙作一揖。

“对呀,还是贤弟亲自做主吧,本官也不好替你作主张。”介文武笑呵呵地说罢,众人便不再提起此事。

“敢问您藏得这些古书俱是西文么?”叶永甲看着橱上摞起的厚重书籍,不禁发问。

“大抵是。但简某从中翻译出不少兵书,罗列成册,可惜无人阅览,徒为憾事啊。”简文生抱膝叹道。

“咱天朝最不缺兵书了。西洋不慕教化,远离中原,纵使一两句言之有物,又有何益?”介文武轻蔑一笑。

“如今闲谈,就拿来看看吧。”叶永甲的态度虽与他那上官一样,但好奇心更为浓重。

简文生仰天叹息,即将三册兵书抬了出来,拍了灰尘,放几本在木桌上。

叶永甲按住那泛黄的纸张,逐页翻阅,见它其中内容,竟全是运用火器的办法,从枪炮材料到施放列队,无不具备,叫叶永甲闻所未闻,目瞪口呆。

他轻轻放下手中的书,看着封面,倒吸一口凉气,眼中顿时投以敬佩的目光。

“您的三册巨著,能否借与在下一看?”叶永甲摩挲着衣襟,激动相问。

简文生如同见了知音,取下眼镜,一双老眼闪着泪光:“吾自进天朝来,从未有人看重我这兵书。本以为将要不见天日,苦等十年,谁知托付之人终于来了!我情愿将三册兵书都送给足下,此生无憾矣!”

介文武却咂咂嘴,小声劝叶永甲道:“你我书生而已,打仗的事懂什么呢?咱仕途顺是要紧,这兵书看了无用,到底是白看。”

叶永甲却着了魔似的捧住书:“我来京师,从未想过苟且偷生。如今既身在兵部,岂得碌碌而为?长官不用多说,这书自有妙用。”

介文武惋惜他不懂世事,无可奈何,只得随他便了。

过了几日,叶永甲终于安置完了宅子,他把府邸选在一条河边,看起来更接近在南京的习惯。他即刻拿银子买了书橱,将三册兵书分别摆好,每日研读。

正读着配合火药之处,不太明白,忽见身边书办上房来报:“跟您同路的蔡大人来访,说有要事商议。”

叶永甲一个激灵:他一定是来议改籍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