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芳春
作者:金无彩 | 分类:体育 | 字数:89.7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九十五回 商议
贾雨村哪里敢坐?见旁边坐着的正是往日里跟自己联系的长史,也就不再避讳,抬手把自己收到的包裹举了起来:“王爷请看看这个。”
长史起身接过来,打开一看就变了脸色,急忙呈给忠顺王:“王爷,怎么还会有这些东西?”
忠顺王仔细翻检,顿时面露狰狞。
贾雨村双手高高拱起,眼睛却看着地面,后背一层一层地冒汗,颤声回禀道:“此物乃是今日清晨有人放在大理寺门前的台阶上,衙役开门瞧见,拿了进来。下官一刻不敢耽误便携了过来,这东西还不曾入档。如今请王爷示下,此事该如何应对?”
忠顺王一听竟是个无头状子,心里先踏实了一半,面色漠然,把那包裹便放在自己手边,问道:“此事还有何人知晓?”
贾雨村额上冒汗:“唯有那个送包裹进来的衙役。”
长史和忠顺王换了个眼神,意味深长。
长史悠悠开口:“既然没人知道,那就休要让人知道,就完了。”
贾雨村进退两难,想了想自己的身家性命,咬了咬牙,只得实情相告:“这状子,应该是北静王府长史的笔迹……”
忠顺王和长史同时色变!
北静王?!
长史忽然别过脸去,看着自己手边案几上的包裹,又慢慢地转向忠顺王:“王爷,这是有人想让咱们跟北静王打一场呢!”
忠顺王面沉似水,缓缓点头:“不错。此人只当贾正卿乃是北王的人,所以放心地将东西交给了北静王。以北静王对本王的忌惮,自然是忙不迭地将证据送进大理寺。他惯了一边当婊*子一边立牌坊,从来又不曾真正招揽过贾正卿,自然是不肯出面,所以才让自己的长史写了状子,以为贾正卿会不由分说地立即请旨审理此案……”
长史把这件事在心里转了一转,笑了起来,捋着自己的长髯,满面春风:“王爷不妨跟贾正卿交错入宫,王爷把这包裹原样奉给皇帝,就说怀疑有人要陷害北王。贾正卿呢,拿着东西也请旨陛见,但却得把这张致命的东西涂改涂改,公事公办,请旨审理。到时候皇帝自然明白是有人要挑动两虎相争。”
忠顺王皱了眉:“那此事不一样还是落到了皇上的眼中?”
贾雨村已经明白了过来,笑道:“那却未必。一来,东西是我呈上去的,北王不会怀疑其中有诈;即便是皇上诏了他去,那也是在御前,他只说他的事,怎么会自承与此事有关,更当着皇上的面儿去检查证据?到时候,不免吃一个哑巴亏。而皇上也不会仔细研究这些东西,我呢,只说这证据并不确凿,且有伪造嫌疑。皇上一看这幕后之人的目的乃是挑动两王相争,自然会大怒,两般话都不会当真。”
长史接着他的话尾又笑道:“到时候王爷这件事在皇上跟前挂了号,皇上先入为主,必定认为这整件事从头到尾都是陷害。以后北王再有任何的东西拿出来,皇上也会斥责他居心不良。而绝不会将此事当真!”
忠顺王听完了,拊掌大笑:“不仅能把这陈年旧账一笔了结,还能顺手让北王在皇上跟前丢个丑,也是好事!”
当下计议已定,忠顺王即刻装束入宫。
而贾雨村也迅速回府,一边递牌子说有紧急大事要陛见圣上,一边悄悄地自己将那包裹证据中的证词人名上加减笔画,又在忠顺王的亲笔信件上涂涂抹抹。做好了伪装之后,穿戴整齐,等宫里“准”的消息一到,立即出发。
御书房里,皇帝正拿着那封奏折狐疑满腹。
横看竖看,这是一个熟知内情的人写的,里头所说的北王的劣迹,绝大多数都是自己早已经心知肚明的。
但为什么不直接通过都察院送上来给自己看,却要投到忠顺王府呢?
正在瞎琢磨,贾雨村请见牌子便传了进来。
高弘也不避开忠顺王,直接低头道:“贾正卿说,此事因与忠顺王爷有莫大关联,大理寺自己也不敢做主,想要面见圣上请旨。”
皇帝心里一跳,令人:“如今天好,御花园里枫树正美,忠顺王也许久不曾入宫了,带他去逛逛。”
一边命人即刻宣贾雨村觐见。
待雨村来了,一看那包东西,皇帝心头大怒:这必是冯家那小东西闹出来的事!不然怎么自己刚跟他说完忠顺王贪了人家杯子又要酒壶,这状纸就递了上来?!
狠狠一拳捶在桌子上,喝命:“给朕把那个——”
忽然想到刚才忠顺王拿进来的奏折,皇帝的火气立时烟消云散。
不错,自己还跟那小东西说了北静王有了名利还想要更大的权势!
而且,那个理应写这张状纸的小姑娘,正住在贾妃家里——就是自己还说了当了人家妾室就妄想正房的贤德妃!
皇帝的眼睛眯了起来。
这小东西可以啊,竟能把这三家子呼啦一下子都绕进来!
皇帝的手放了下去,坐在御案后沉思片刻,忽然招手叫了高弘,附耳低声命他:“宣北静王即刻来见朕。”
高弘心领神会,低头应是,转身就疾步走了出去。
贾雨村躬身候在一边,心里咯噔一下。
皇帝却温言与他说起了别的:“朕上次跟贾卿单独说话还是去年。王侍郎当时也刚回来,极口夸你。如今看来,果然才干优长。”
贾雨村不及思索其他,连忙打点起精神来应酬这一场君前奏对。
说了一会儿,皇帝倒是真的对他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朕前次听宫里的人嚼舌头,说贾卿如今在家乡教养长子的正室夫人,乃是一介丫鬟出身,可有此事?”
贾雨村的脸上顿时显出一片悲天悯人的神色:“微臣当年出身贫寒,乃是家乡一位仕宦甄老先生,识臣于微末,多加勉励,又助臣上京赶考。谁知臣离开没半个月,他家便遭了火,他年纪大,受了这番惊吓,没多久便去世了。后来臣回去遍访不着,才知道他早已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