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重振大明朝

作者:万里高歌 | 分类:历史 | 字数:91.3万

第二百一十一章 确定人选

书名:重振大明朝 作者:万里高歌 字数:2080 更新时间:2024-11-17 04:35:33

次日,朱友建又把袁可立、孙承宗和张惟贤找来,一起商议三大营主帅的人选。三大营在张惟贤卸职之后,就一直没有再任命新的主帅。不是朱友建不想任命,而是他一开始就打算等军改后直接找一个合适的。

在明白朱友建的意思后,三个人都是仔细的思索起来。片刻后,孙承宗率先开口道:“皇上,老臣以为,这总督京营戎政一职,应当选择一位知兵善任,能征惯战之辈,故而当在辽东诸将中挑选为上。”

挑选辽东前线的大将为主帅,这事朱友建不是没考虑过,但最后他还是把这个想法给否决了,辽东系这个时候已经可以说是一家独大了,就连黄得功都可以算是辽东一系出身的将领。

如果现在三大营也被他们掌握了,那等于说整个大明最精锐的兵马三分之二以上都在辽东系的手里了。虽说朱友建有把握能够掌控得住,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好事。赵匡胤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辽东前线关系重大,各将都有重任在肩,不便轻离,可还有其他人选?”朱友建委婉的否决了孙承宗的意见。

张惟贤看了看出列道:“皇上,老臣以为怀远侯常胤绪足以担此重任。”常胤绪此时还不到六十岁,弓马娴熟,精力也充足。虽说他自身的能力朱友建还了解的不是太多,但他能够得到张惟贤的推举,还使袁可立和孙承宗都不反对,想来也还是不错的,可以作为一个备选人物。不过朱友建并没有立即应允,只是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嗯,那可还有其他人选?”

袁可立想了想道:“皇上,臣亦保举一人,兵部右侍郎、巡按贵州傅宗龙,能力、人品俱佳,足可担任三大营总督。”

傅宗龙在西南平叛之后,积累功勋,被升任了兵部右侍郎,却依旧被魏忠贤等人留在西南,巡按贵州。看似明升,实则暗降,根本没得到什么实质性封赏。此时袁可立举荐他,也是真心实意的为国举荐良才。

“傅仲纶在西南另有重任,不能轻动。传旨,擢升傅宗龙为兵部左侍郎,提督云贵川三省军务。”门口的小太监应了一声,就急忙跑去司礼监传旨了。

朱友建对于傅宗龙其实已经早有安排,只是一直以来都没有顾得上,既然这会儿提起来了,自然就先任命了再说,至于他的任务,等把三大营和辽东的事情搞出眉目了再说也不迟,毕竟他对东南亚那肥沃的土地和矿藏可是垂涎三尺呢!

看到自己推举的人选全都没有得到皇上的认可,三人顿时都低头不语,不知在沉思些什么,殿内顿时有些冷场。正在这时,曹化淳一溜小跑着进来,呈上一道奏折:“皇上,陕西巡抚范景文命人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折。”

朱友建点了点头,接过奏折,扫了一遍后,笑着把奏折递给袁可立:“范景文、孙传庭在陕西干的不错,这才不到半年的时间,已经把王二的暴乱平定。这最大的一伙乱民被除去,陕西可就剩延绥、庆阳一带还有部分流民作乱。朕心中的担忧这一下就去了大半啊。”

袁可立看完后就把奏折递给孙承宗和张惟贤,又躬身对朱友建说道:“皇上慧眼识人,这陕西一安定,我大明便少去一肘腋之患,实在是令人欣喜。”

“呵呵,这有功自然当赏。来呀,传旨,加范景文为左副都御使,巡抚陕西。孙传庭为陕西都指挥同知,仍然全权节制整个陕西的所有卫所,抓紧平定剩下的几处叛乱。”朱友建笑呵呵地继续说道:“朕自登基以来,对陕西的民变一直是忧心忡忡,现如今这一大患已是三去其二,朕心甚慰。此时正好腾出手来,好好整顿民生,编练新军。”

袁可立还没说话,那边的孙承宗就先说道:“皇上,这陕南虽然已经绥靖,但这延绥、庆阳的流民乱匪依然多如牛毛,其大股的就有三十余支,如王大梁、周大旺、王左挂、飞山虎、大红狼之流,各有数千逾万之众,黑煞神、王和尚、高迎祥、混天王等亦有数百至上千人不等。不过这其中要数年初于府谷起事的王嘉胤,最为声势浩大,恐非旬日可平。故而臣以为还是要剿抚并用,方为上策。”他毕竟是武英殿大学士,总领兵部,对于陕西民变的情况要比其他人清楚得多。

“孙师所言不差,朕自然深以为然。但乱世当用重典,快刀需斩乱麻,陕西一带这大大小小的流民乱匪数不胜数,虽说有天灾,也有人祸造成,但朕如今已派范景文安抚,他们却丝毫不知收敛,依然为祸一方,实在可恨!还是要先打痛他们才行。庆阳的流民虽多,却还不成气候,不过如今这个王嘉胤盘踞府谷,大肆扩充兵马,可谓是心头之患,需要先解决才是。派人告诉孙传庭,朕不干涉他用兵,但他务必要分清主次,这大股匪患的剿灭了,那些小股的自然就如汤沃雪,不成问题了。告诉他一定要仔细斟酌,尽快把陕北安定下来。”

“皇上圣明!”三人口中齐声高呼。

“朕看这个陕西督粮参政洪承畴,在此次表现的很不错啊,竟能以劣势兵力牵制住王二左翼优势兵马,并趁势将其击破,是个人才。不知其人究竟若何?”朱友建这样问,其实是已经心动了,刚刚还在发愁找谁来做三大营的主帅,这会儿立刻就出现了个洪承畴,这不得不说是上天安排好的啊。

尽管说洪承畴这人后来名节不保,投降了满清,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在明末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论是最初的镇压农民起义军,还是在辽东前线对抗后金;再到后来他降清之后为满清参赞军务,所提的意见都是可圈可点,行之有效的。故而若是抛去洪承畴的德行气节不提,这个人在战略战术上的眼光绝对是数得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