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唐上烟雨

作者:梁唐晚歌 | 分类:武侠 | 字数:103.7万

第一百六十三章 为山九仞功尽篑

书名:唐上烟雨 作者:梁唐晚歌 字数:4170 更新时间:2024-11-17 00:27:45

“就这般让得那狗贼逃走吗?”李怀光摇头叹息,眼见就要生擒叛军主将了,却慢了一步,心道怪可惜的。

“没有办法,援军太强了。”方霖摇头道。

“凭我们三人联手,都不是那老头的对手吗。”浑瑊不解,他们三人联手,便是面对仆固怀恩亦可一战。

“我不知他身后还有没有援军,况且此人之强,以我们三人联手并无大用。”方霖掉头撤军,不再留恋。

于是一日之后,郭子仪集结了十万大军,北上围困博陵,经探子一报,果真得知辅公衍领了范阳两万兵马前来,只不过这两万已经不是渔阳军的精锐了,多数是些新兵,以及输送粮草的民夫,史思明将其收入城内,零零散散聚合城内守军,四处抓些壮丁,又有了三万兵马,吃了轻举妄动的亏之后,戍守博陵不出,一时半会儿,朔方军也奈何他不得。

只是领诸人大为稀罕之事便是,史思明坐拥十万渔阳精锐,占据河北老巢,不过半年,便被郭,李二人打干净了,损失惨重,反倒是外线作战的朔方军越挫越勇,兵强马壮,这令远在洛阳的大燕皇帝震怒,下旨革了史思明的职,册封辅公衍为范阳节度使,由他替代史思明领兵对抗朔方军。

史思明万般恼怒,区区一个江湖门人,从未带兵打过仗,竟能凌驾自己头上,不禁对安禄山的怨念更深,渐渐已有反志,欲图自立门户,摆脱安禄山控制。

自朔方军在嘉山一举歼灭数万渔阳军,将镇压河北的辽东精锐尽数打散之后,叛军便已如惊弓之鸟,龟缩于博陵城中不敢出门,朔方三杰,陆远这些年轻小将之名传遍河北,为百姓,官兵传唱,长安为之震动,许以嘉奖。

叛军精锐被歼灭,无兵无力压制安禄山后院的火苗,阴霾笼罩半年之久的河北终于是迎来曙光,十郡数十县纷纷起义,杀掉安禄山任命的伪太守,驱逐守城叛军,为河北大地送来一片清明。百姓欢欣鼓舞,义军为之振奋,盟主颜真卿向常山送来书信,欢迎李光弼统率各地义军,相邀陆远义士前来平原饮酒。

而后河北失地大片收复,洛阳与渔阳的通信往来再次被斩断,叛军的信使只能小心翼翼,偷渡河北腹地,传递音讯,只是大多都被唐军俘获,失去家乡消息的洛阳叛军忧心忡忡,萌生退意。

郭子仪与李光弼合计后,觉得涿州诸郡有山川阻隔,幽云十六州易守难攻,渔阳非一日可以攻下,不若挥师南下,直逼地势平坦的洛阳,朔方军乘胜追击,与潼关大军里应外合,收复东都不算难事,只要拿下东都,杀了安禄山,辽东各地自然会投降。

于是郭子仪命部分兵力监视博陵城内叛军,命河北各处州郡义军盯防范阳,而后整顿三军,就欲挥师南下,却在六月初,粮草辎重几乎开拔,朝廷形势大好,全天下百姓等待朔方军出兵平叛,荡平河南的时刻,从长安传来了一份密函。

“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虏。”

浩瀚星空下的皎洁月光,披散在河北大地上,如细腻银粉一般,为世人带来安详,洗去伤痛,只是这持续半年之久,残害千万百姓的伤痛,刚刚有了掩埋的痕迹,却又如同地狱业火一般,随这纸密函升腾而起。

月光被业火蒸发,大地又将反复沉沦。

郭子仪捏着眉骨,缓解整日操心战局带来的疲惫,将这封密函递给方霖,此处四下无人,他还不想引起军中哗变。

许久之后,方霖轻声问道,仿若夹杂了疲倦与伤感,“我们要功亏一篑了吗?”

“再等几日,路途遥远,怕有变数。”

数日之后,路途遥远,郭子仪暗中派人偷偷刺探长安情报的密探回来了,告诉他,“六月十三日,天子西逃,弃长安而去。”

便是郭子仪自己也只能仰天长叹:“唉…的确功亏一篑啊。”

“为何守不住潼关,为何守不住潼关…”方霖胸膛起伏,反复哀叹,实是尤为不解,哥舒翰坐拥二十万大军,背后有千万人为他囤积粮草,只有戍守潼关这么一个任务,为何他守不住。

“我们朔方郡的将士,将生死置之度外,风风雨雨都过来了,打的史思明溃不成军,几乎将他生擒,可为何哥舒翰这般废物,连一座天险都守不住。”

见到方霖情绪波动,声音哽咽的模样,郭子仪倒是瞬间冷静了下来,恢复往常,如智者一般和蔼,对她笑着安慰道:“那又不是他的错,是陛下要他出城迎战,他才丢了城池的。”

方霖回想起来,陆远曾对她说过,封常清高仙芝二人竭力戍守潼关,却被监军边令诚催促出城迎敌,二人不从,被陛下下旨斩了,如今这哥舒翰兵败被俘,预计也和他们二人遭遇差不多吧。

不禁万般疑惑,曾经自己身处长安时,朝夕与那人相处,总觉得陛下万般英明,为她挡下了不知多少桩栽赃嫁祸的事,可是自从自己出了长安,他好像便老眼昏花了。

第一百六十三章 为山九仞功尽篑

“郭帅,不若我们继续挥师南下,逼迫安禄山,他们入长安,我们便收洛阳,追着这厮打,或是北上,直捣范阳…”方霖将密函一收,双眼划过一丝狠色。

“胡闹,这么做,几年之后,你岂不是成了另一支反贼。”郭子仪呵斥道。

“那该怎么办?”方霖不解道。

“先退回山西,等待陛下御诏,而今的形势来看,护驾勤王最为重要。”

于是郭子仪明令撤军,不出数日,潼关被破,长安被破,天子西逃的消息传遍天下,无数人为之震恐,不敢置信,可是朔方军撤回井陉口的消息真真切切,河北百姓无不嚎啕大哭,只觉老天不公,世人又要坠入人间地狱了。

七日之后,浩浩荡荡而来,歼灭渔阳精锐,还河北短暂太平的朔方军尽数退回山西,走时落寞,悄无声息,无数将士骂骂咧咧,发泄心头不满,本是大好局势,就要建功立业,回乡省亲了,如今却不知这场仗还要打几年。

另一桩骇人听闻的消息又在天下炸响,此变故令天下人命运多舛,无人不为之惊叹,只是此刻方霖已退入山西屋脊,消息迟滞,暂时不知道江南发生了什么。

一个月前,长安城兴庆宫内灯火通明,皇帝挑灯夜战,通读奏章。长明灯的火光摇曳明灭,晃得长安城的百姓忧心忡忡。

“四面楚歌啊,朕的大唐四面楚歌啊…”

李隆基摒退杨国忠,不幸后宫已有月余了,反倒是勤政楼里屡屡出现他的身影,百官以为皇帝忧国忧民,为前线战事劳顿到忘记宫闱之事,纷纷临表涕零,一面劝谏陛下保重龙体,一面为争夺河北兵权孜孜不倦。实则并非是他真有这般殷勤,而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大唐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地步了。

内侍省总管递上一张黑色秘密奏表,此表不为中书省门下省过目,为皇帝亲信所办,表中内容,群臣百官无人得知。

“陛下,江南沿海的盐税收不上来了,沿途官道尽数被斩断。”大内侍低俯头颅,小声报告,这番话说得令他心惊胆战。

许久之后,李隆基沧桑双目露出一丝冷笑,语气平淡道:“我原以为他会挥师北上,与安禄山一样,直逼长安,没想到这狗贼这般狡猾,竟然按兵不动,反倒是与朕谈起条件来了。”

“何止是盐税收不上来,如今江南,岭南数十郡,方圆万里的大地,能够收到的粮食,银税已经少之又少。再过不久,那片地方就要不属于朕了,赋税形同虚设,徭役荡然无存,朕连一个江南道的壮丁都招募不到。”

大内侍吓得心惊胆战,立刻跪下,口中结结巴巴:“陛下…陛下洪福齐天,反贼必定不得好死,只是微臣愚钝,想不明白,这反贼要战便战,如那狗贼安禄山一般,还算痛快,江南的这只狗贼,却是何意?”

李隆基背靠龙椅,感觉坚硬咯人的龙椅竟是虚的,无所依靠,诺大的皇宫内一个能说话的人都没有,他有些想方舍人了,可是方舍人弃他从军去了,于是他问大内侍:

“力士呢?怎么几日都未见到他。”

大内侍有些犹豫,唯唯诺诺说道:“陛下…齐国公大人他告病,陛下几天前特许他留待府上养病。”

“哦。”李隆基揉揉眉心,缓缓说道:“侯君炎兵力羸弱,不敢以身犯险,江南沃土阔达,无险可守,更不敢如安禄山那般,冒天下之大不韪,大举反旗,故而这狗贼谋划了不知多少年,一步一步蚕食江南,占据地盘之后,来和朕谈条件。”

“所以,他要的条件是…”大内侍额头冒汗,只觉自己不久就要性命不保。

“他想要剑南道,要蜀川,要整个江南,他想要割据。”李隆基将奏章一扔,淡漠说道,可悲的是这些军情太过震动,不能轻易散布出去,否则定会引起关中动荡,只能烂在自己肚子里。

“如今河北,河南沦陷,天下危如累卵,陛下不可将剑南道割让给他啊。”大内侍慌忙劝谏,毕竟成都拒剑阁,江陵之险,是天子脚下最重要的一块护身符了。

“朕自然不会将剑南道割让给他的。”

“陛下,陛下,而今天下并非没有好消息的,河北传来情报,郭子仪李光弼二人东出山西,已经将史思明打的龟缩在博陵不敢出来,收复河北指日可待。”大内侍跪倒在李隆基脚下,挤出笑脸给天下看。

李隆基凝望勤政楼的窗阁久久不语,透过这扇窗户,可以看到西市街上的叫卖,和热热闹闹的长安百姓对话,只是如今,他却不敢靠近这扇窗户透气,江南道的隐忧能向谁诉说呢。

数日之后,李隆基在勤政楼内来回踱步,下边跪着一位新提拔的大内侍。

“他们有多少兵马,还未刺探到吗?”

新任大内侍比之那位年轻三五岁,面上却要冷静许多。

“不多,仅有五万。”

“五万?仅仅五万人,还不是边荒精锐,他是怎么荡平朕派过去的精兵的?”李隆基皱眉疑问。

“那反贼侯君炎,本身武艺高强,而他座下拥有白碧玄赤四大天王,号称杀伐果决,便是依靠这五人,一路行斩首行动,将…将陛下派过去的江南节度使尽数斩了。”

什么玩意儿?李隆基疑惑不解,这侯君炎是那个人的亲弟弟,足有上百岁了,吊着一口气不死已是天命,怎么还能身负高超内力,奋起杀人?

“唔…怪朕啊,当年心慈手软,放过这个宗族一条性命,没有将其剿灭,呵呵,太宗皇帝和朕放他一条生路,他竟想颠覆朕的江山,世人真是不知好歹,恩将仇报。”

李隆基头发花白,撑着腰杆,来回踱步,天子之怒令兴庆宫内蒙上一层阴云,若是堂下跪着数人,李隆基毫不犹豫,便要杀人泄愤。

“陛下,此贼狼子野心,他不是想和陛下割…割据,他是想和安禄山共分,他对陛下,是心怀仇恨的。”新内侍劝谏道。

李隆基看了他一眼,心头涌起一丝轻松感,决定留这人多做几年大内侍,不过这都是后话了,于是大袖一挥,命内侍退下,复又说道:“将杨国忠召来,朕想听听他的点子。”

于是杨国忠欣喜万分,马不停蹄的赶赴勤政楼,此前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已经让他如坐针毡了,而后李隆基莫名其妙冷落了他一个月,更是让他焦躁难安,仿佛这颗头颅不在自己身上,随时可能坠地。

“吾皇圣明,万寿无疆。”杨国忠一跪三扣首,万分虔诚,匍匐进入勤政楼内。李隆基面露微笑,单手拖起他,一阵恩宠之后,将江南道军情以只言片语的方式转告给他,要他上谏计策,为君排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