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隋主沉浮

作者:碧海思云 | 分类: | 字数:429.2万

第978章 强权下的民主

书名:大隋主沉浮 作者:碧海思云 字数:5451 更新时间:2024-11-14 03:08:18

翌日早朝,杨广颁布两道圣旨,一是升徐州刺史府为州牧府,原刺史萧矩改任雍州刺史、加封太子少师之职;齐王杨暕出任徐州州牧。

齐王府一如当初的乐平公主府,也被杨广委派宗正寺清洗了一遍,杨暕属官幕僚里的皇甫谌、裴该、陈智伟等人尽数被枭首,其家属皆发配岭南,只有乔令则经得起考验,侥幸活了下来。于是杨广任命齐王府长史乔令则出任徐州主薄,同时又任命光禄少卿柳誊之为徐州长史、侍御史韦德裕为徐州通判、符玺郎杨缄为徐州司马。

从这番任命来看,杨广还是有些不放心杨暕,他也许是担心杨暕在徐州旧病复发、故态重萌,于是将刚正不阿和德才兼备的柳誊之、韦德裕、杨缄安排去当辅官。

除此以外,杨广还把杨集的属官刘孝孙任命为徐州鲁郡检校太守,他这个任命的意思十分明显——杨暕如果违法乱矩,其他人或许不敢说话、或许不敢告状,可刘孝孙乃是卫王系的核心成员、杨集心腹中的心腹,根本就没有其他人那些顾虑。

就算他不会直接向杨广告状,也会将杨暕的不法之举说给杨集听;但无论是告诉杨广、还是告诉杨集,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可以说,杨广为了让杨暕继续遵纪守法,继续像现在这般当好人,很是花费了一番心思。

第二道圣旨则是与所有人都关心陈氏余孽有关,先是让宰相李子权专管此案;接着又任命长孙炽为扬州监察刺史、裴蕴为扬州监察副刺史,一起南下扬州缉捕陈氏余孽、党羽。

这项任命更是意味深长,大有让山东士族、关陇贵族、河东士族合力战南方士族的意思。然而萧玚听到杨广任命裴蕴为扬州监察副刺史之时,绷紧的心弦为之一松。

裴蕴是河东裴氏子弟,可他和祖上几代都在南方效力,算来也是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之一;萧玚虽然不指望他能够站在南方士族的立场说话、做事。然而杨广让他担任副刺史的用意,实则是在暗示朝臣、暗示各大派系,凡事适可而止,别太过分了。

杨广的态度,也是让萧玚心弦为之一松的重要原因,至于裴蕴本人接下来如何行事,已经不重要了。而李子权代表的山东士族、长孙炽代表的关陇贵族、裴矩代表的河东士族即便针对南方士族,那也只能依法办事、依法惩处罪犯,如果他们想要借大势恶意刁难南方士族,皇帝这一关就过不过去。

以李子权、长孙炽、裴矩的智慧来说,他们不可能听不出皇帝未尽之言。

。。。。。

朝会结束,杨广率领重臣到同明殿议事。所议内容,与凉州的人事调动、人事任免有关。

早朝之上,杨广已经通过杨集的提议,当廷免去张定和凉州州牧府御曹之职,改由杨集推荐的魏征担任;擅长兵事、熟悉军务的房彦藻成为凉州兵曹司马;房玄龄正式当上商曹主薄,成了好友杜如晦的副手。

现在要议的职务是大湖区大都护。大都护是清河崔氏子弟崔师,此人亦是文武双全、兼通军政的厉害人物。杨集第二次远征大湖战役时,兵分三路,自领东路军主帅,而崔师以漠西都督的身份担任中路军主帅,战后,因功领大湖区大都护至今。

崔师领会杨集汉化之策,第一时间就把大湖区划为五大区域,将那些亲隋、懂汉语的部落迁移到五大区域中心定居,再让他们学汉学、汉礼、汉制,着汉服,并给予优渥待遇,使其瞬间便获得其他人所没有的名利和荣耀。

其他部落见到这些部落轻而易举的就获得了名利、荣誉,如何不羡慕心动?于是在榜样力量的作用下,纷纷向五大区域靠拢,主动学习汉家文化、主动抛弃胡人的“陋习”。

离彻底汉化虽然还有很长的时间,可是那里人能够主动放弃陋习、接受汉化教育、授受大隋统治,无疑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崔师任期未满、又做得十分出色,可他水土不服,始终受不了不大湖区的气候。每到天气温度发生变化,他就会过敏、全身长疹子,整个人都浮肿了一圈子。

那种自内而外、不知从何挠起的痛痒,简直生不如死、比挨上几刀子还要难受。等到情况稍微好一些,浑身又开始火辣辣的脱皮和掉皮。掉完皮之后,再长疹子、再浮肿,然后再掉皮。

他在大湖区打下了一个良好的根基,自问没有辜负杨广和杨集、朝廷重托,多次上奏请辞。这一次的辞呈和私人信函是张定和转交给杨集的。

“圣人,诸公!”杨集转述信中内容,向众人说道:“崔大都护在信函上说自己宁可在天牢之中度过余生,也不愿再当大湖区大都护了;并且还说朝廷如果再不答应他的辞职之请,一定带着印信跑来洛阳坐牢。由此可见,崔大都护实在是受不了大湖区的鬼天气了,朝廷还是尽快安排贤能,接下大都护之职。”

“都护府”是个充满浓重军事气息的名字,其性质等于是临时设置的总管府、战区;而大湖区都护府和西海都护府虽然挂在凉州名下、受到州牧府监督和监管,可是它们却又高度自治。杨集为了避免大家说他任人唯亲、养兵自重,并没有向杨广推荐大都护的人选,而是由朝廷决定。

第978章 强权下的民主

“卫王所言极是。依我之见,崔师大都护有大功于江山社稷,可入朝接掌韦德裕空出的侍御史。”杨广表明了态度,又说道:“而大湖区大都护责任重大,一日不可缺,朝廷尽快安排贤能为好。诸公若有合适人选,大可推荐上来。”

说着,他又向杨集吩咐道:“卫王,我等都没有去过大湖区,对大湖区概况不大了解,你大致将之介绍一番,以便大家知道如何举荐。”

崔师都要跑路了,杨广自然要快刀斩乱麻、定下新任大都护,不过他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先让杨集说明了情况,以免大家为了各自小算盘胡乱荐才,导致大好局面搅得乱七八糟。

“喏!”杨集应了一声,认真的介绍道:“大湖区东接于都斤山脉、西靠金山山脉、北依‘唐努乌拉山山脉’,南方则是金山山脉和于都斤山山脉余脉汇合处,说其是个大盆亦不为过。大湖区因为四面都有大山环绕,气候其实相当好,崔大都护之所以水土不服,是他个人不适应那里,与当地是否恶劣并无半点关系。”

“内部虽有三大山脉的多条支脉,可山势并不高,多是以广袤的河谷草原为主,那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植被茂盛、灌溉便利,堪称是北方的精华地带之一。步迦可汗在世时,便是据大湖区为核心,以大湖区之物资撑起了数十万大军。启民可汗当初令其次子率十多万大军抄我后路,目的也是想夺取这个富饶之地。”

“说完天、地,接下来就是最复杂的人了。”杨集接着说道:“大湖区的人很复杂,既有突厥人、鲜卑人、铁勒人、柔然人,也有粟特人、西域胡人、羌人;汉人在里面,人口反而最少。而那些异族,又分为很多不同的部落;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铁勒,铁勒分别有浑、契苾、回纥、同罗、仆骨、思结﹑拔也古、葛逻禄、拔悉蜜等等,羌人也是如此,分为五花八门的族群。”

“族群多,也意味战争多。比如说两个有矛盾的族群,平时老死不相往来、互不干涉;但是甲部的一只羊如果跑到乙群那边,甲乙往往因为这只羊开战,死上一堆人。”

李子权与异族接触不多,听得啼笑皆非,有些无法理解的说道:“因为一只羊,死上一堆人,值得吗?”

“他们为的不是那只羊,而是意气之争。”杨集说道:“游牧民族好斗成性、以武为尊,甲乙矛盾重重、相看相厌。甲部如果要不回那只羊,周围部落都会瞧不起他们,觉得他们怕了乙部,而甲部自己也过不了心里那道关,于是向乙部索要。乙部的心思也是如此,于是死活不还;然后双方就干上了。这只羊如果跑到没有矛盾的部落,其实没有人会在意,有时候,人家不公还了,还另外送上一两只。”

“原来如此!”李子权恍然而悟:“听大王这么一说,即是大湖区什么都好,就是人员太过复杂,导致内部战争和冲突多,不知是否如此?”

“正是如此。”杨集说道:“不仅是内部,而且大湖区东有东/突厥、西有西突厥、北有薛延陀和契骨,其外部形势十分复杂,边境冲突时有发生。”

“人”的因素,其实才是杨集没有举荐大都护人选根本原因。因为他知道一般人根本当不了、根本当不好大都护,更办不成关系到长治久安的大湖区汉化之策。所以搞好最后,大都护之职极可能从山东士族的崔师之手落到卫王系。既然如此,又何必冒着口诛笔伐的风险去举荐自己人?

只不过各大派系所推荐的人选,如果像崔师这般能力出众、才德兼备、一心为公,他也会欣然接受。

因为类似崔师的人都比较纯粹,他们所做所为都是为大隋好、为百姓好;在利国利民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升迁和名利。

对于这种与国与民荣辱与共的贤良之才,杨集向来抱以欢迎的态度。

“我有一些话要说!”杨集看到大家都在思考,忽然来了一句,见到众人将目光看向自己,接着说道:“大湖区与西海、安东都不同。后面两个都护府都是先立郡县,再设都护府。而大湖区创立之时,我们考虑百姓都是居无定游牧牧民,为了方便管理、为了让大都护能够不受牵制的迅速平定叛乱,便让崔大都护将长史、司马、通判、主薄四职一并兼任。而令,可以考虑分权了。”

“圣人,老臣附议!”高颎向杨广说道:“大湖区百姓已经慢慢向五大区域靠拢、定居。其局势、百姓之所需,与以前大不相同;如果继续让一人身兼数职,实在无法面面俱到。分权既能避免大都护拥兵自重、搞一言堂,也能让大都护和长史、司马、通判、主薄各司其职,崔大都护此时又主动去职,老臣认为此时分权,正当其时。”

“圣人,大权独揽实非利国之举,臣附议!”

“圣人,臣附议!”

“圣人,臣附议!”

众臣纷纷出声附和,毕竟分权既是利国利民之举,而且又多出四个要职来分、来争,大家当然没有理由反对了。

杨广思忖半晌,颔首道:“准奏!朝廷铨选之后赴任,五年一任、任满考核,再定其去留。”

杨坚定的是三年一任,然而一名官员到边境上任和去职所用时间,少说有几个月;如果再把入京述职的时间也算上,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消耗在路上了,又哪能做出什么政绩?所以杨广听了杨集的建议,将三年一任改为五年一任。

当然了,五年一任的规定也不是死的,朝廷每当有需要的时候,不但根据时势做出适当的调动,甚至还会破格提拔一些政绩出众的官员。

至于德不配位的贪官污吏、不作为的庸官,另当别论,只要被查出来,甭想做满一任。

“诸公,卫王已将大湖区的天、地、人介绍完毕。”杨广饮了了口茶,目光望着诸位重臣,沉声说道:“若有合适人选,可一一举荐。”

重臣们默默的考虑人选,并没有心急火燎的跳出来举荐。

大都护虽是令人眼馋、眼热之要职,可是圣人已是第二次让大家荐才了,可见他将此事当成了头等大事。而且杨集又把大湖区的概况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若是胡乱举荐,不仅会惹来皇帝不满不快,而且也是在坑害自家子弟门生。

这等愚蠢之事,众人自然不会做。

一时间,大殿之内鸦雀无声、针落可闻。

“圣人,大都护主管军事,大湖区又是三面皆敌,此职当由名将担任。”高颎没有那么多的龌龊心肠,他继续说道:“大湖区此时正处于蜕变的关键期,贸然委任其他将官担任大都护,他不仅领会不了卫王和凉州汉化之策,甚至还有可能将崔大都护打好的根基毁于一旦,从而使大湖区再次进入混乱之中,故而老臣认为大都护从凉州选拔为宜。”

“新任大都护如果出自凉州,他在走马上任之初,便知道如何继续施政下去,而不是瞎折腾。同时也能和凉州继续保持紧密的联络,应对一切来犯之敌。”

其实杨广也是这么想的,未免大家进行没完没了的争执,他点头道:“高公所言极是;卫王,你看谁比较合适?”

一听杨广这番话,众多臣子就好像吞了苍蝇一般,恶心得不行。

早这么说不就行了?何须摆出了幅“民主”的面孔?现在好了,先是给大家一个希望,然后忽然又断了大家的希望。

实在是太恶心了。

实在是掩耳盗铃、又当又立。

只有杨集神色不变,因为他早就算出大都护会多数会落入卫王系之中,甚至心中早已有了人选。

不过此时,他还是故作姿态的思索了一会儿,过了片刻,才说道:“圣人,我认为麦铁杖比较合适,他特别擅长与异族打交道。”

杨雄暗自称妙:杨广还是晋王、太子的时候,麦铁杖便是杨广的人;麦铁杖之所以得以去凉州任职,其实也是杨广向先帝举荐的结果。然而杨广登基为帝以后,原太子党已经各自为政,于是麦铁杖理所当然的成了卫王系一员。可是在杨广心目中,麦铁杖还是他的人。

杨雄认为杨集此刻举荐麦铁杖着实是高明,麦铁杖先是在感情上,就胜了各大派系想要举荐的人。更何况麦铁杖为了大隋能够轻松拿下吐谷浑,隐姓埋名当了好几年的贼子。

那几年,他每天都与死神擦肩而过,所以无论是论能力功绩,还是资历,麦铁杖全部让人无从挑剔。

杨集本人倒是没有这么多龌龊,他只是觉得麦铁杖方方面面都不错,而且他的功绩不比当下的张须陀低;然而他却在西海都护府当了张须陀的下属。

这对麦铁杖而言,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不公的。

当然也不是说张须陀毫不功绩、窃居高位。

事实上,张须陀在吐谷浑战役前后,一直扮演着萧何式的角色。其默默的付出和贡献,谁都不能否认,只不过他的功绩不像麦铁杖那么光彩夺目、光芒万丈而已。

“圣人,老臣附议。”杨雄心知杨集已经赢了,立刻出声附和道:“麦铁杖忠贞不贰,早年便追随圣人左右,劳苦功高;出仕凉州至今,立下了不朽功勋,诚乃是国之干臣。其忠诚、能力、履历尽皆毫无问题,而且他还能很好的执行凉州之制,不至于令大湖区取得的成绩功败垂成。老臣认为麦铁杖是大都护不二人选。”

“准奏,便由麦铁杖接任大湖区大都护之职。”定下大都护人选,杨广又说道:“司马主管军事,乃是大都护不可缺的得力干将,我看东宫十率里的柴绍不错,便由他来担任好了。”

“牛尚书长子牛方大聪慧过人、性情沉稳,这些年在内史省、门下省都有不小的政绩。担任长史之职,当是绰绰有余。而蒲山公李密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存高远,可为主薄。”

一下子,便把人人眼馋的职务封了个干净。

强权之下,所谓的“民主”,根本就是个笑话。

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