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有盛世
作者:皎皎秦时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94.9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79章 王戊归朝
同年年秋,函谷关九郡回家的士兵上报了大量的士卒转为文吏的请求,这些纸函被上呈到吏部。
冯劫为了邀宠,在吏部做事倒也算认真。当他看到堆积如山的文书时,意识到问题或许有些严重了,快马加鞭就前来咸阳宫拜见皇帝。
巧的是,这一天,他在宫里见到了一个老熟人。
冯劫正在殿外等候,忽的听到殿内传来一阵笑声。冯劫正纳闷呢,到底是谁,在陛下的章台殿里笑的居然比皇帝陛下都大声。
不一会儿,太子曜穿着闪耀的赤色袍服赶了过来。
“冯劫拜见太子殿下。”
曜定睛一看,这人正是冯劫,听说他在朝堂上频繁献出良策,主管重组吏部一年不到的时间,整个吏部上下被他治理的服服帖帖。
“冯侍郎,快起来吧。”
就在这时候,谒者出来通传,“冯侍郎,陛下有请。”
殿内,王戊对二世请道,“陛下要与冯侍郎议政,小人在这里不合适吧,王戊先行告退了。”
小人?王戊这是觉得自己最后落了个无官无职很委屈。
“不必。朕既然召你入了宫,就不必遮遮掩掩的。”
王戊看着二世,嘴角微微动了动,随后将手垂下,留在了殿内。
看到太子曜,冯劫就猜到了来人是谁,果然是他——王戊。最近这一年里,陛下从外地调回来了不少能臣武将,人才实在济济,朝中已经不是蒙氏兄弟的天下。
冯劫远远过来,就瞧见了王戊。看来荆楚蛮夷之地的伙食不错啊,而且他这副穿着,好生招摇。紫金冠下紫色袍,紫衣袍上还绣着蟒纹。蟒,那是次于龙的存在。
“微臣拜见陛下。”冯劫拜见了二世,紧接着就朝王戊作揖,“拜见——”
话说到一般,冯劫便住口了。
王戊知道,冯家这伙人从上到下都是这样——奸猾。他这分明是在试探陛下有无对他拜官授职。
扶苏自然也知道他的意思,“平身吧。”
“谢陛下。还不知先御史是何时回到咸阳城的?”
先御史?以王戊老憨憨的性格,听到这种称呼,自然头顶冒烟,但是他已经答应了皇帝,不会再与冯氏起争执。
冯去疾的死,和王戊脱不开关系。当初就是他们两人在朝中斗的你死我活。
“刚回来。没想到冯将军会做侍郎之职,老夫记得,当年先丞相对四部很是不上心啊。”
“你这个混账!竟然公然污蔑我父!”
二世见状,堂而皇之的将右足蹬在案上,十分随意。冯劫、王戊见了,下意识的向后退步。
“二位入宫一趟,都不容易,日后还要同朝为官,总不能还要因为陈年旧事纠缠不休。”
听到日后同朝为官,王戊心中大喜。他很怀念朝堂,但是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政治斗争的失败者。日后还是听陛下的话才是。
而冯劫听到陈年旧事这四个字,气到快要吐血,但是他今天的地位来之不易,他也选择了闭口。
见到二人都心有不乐的低下了头,二世对下道,“赐座。”
这个时候,太子曜才开口。
“臣拜见君父。”
“朕与侍郎有要事相商,若无大事,你先退下。”
太子曜本来就是来找他舅父的,听说舅父今日被君父宣诏,很可能官复原职,太子曜是来恭喜他舅父的。
见此,太子曜道“唯。”
可是太子曜来见二世,二世自己也有猜想,如果他为了见舅父来拜见自己,这就说明他对皇后的娘家人感情很深。尤其是,他很想念他的舅父。
人得势与失势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别看王戊今日如此乖巧,可是当日先帝驾崩,他做了御史时,可不是今日这副模样。
二世不由得皱眉,“站住。”
太子曜看着扶苏的脸色,隐隐感觉大事不妙,自然垂首。
“太子如今都几岁了?”
“回禀君父,算上虚岁,儿今年十八了。”
“十八——朕十八的时候,已经同冯御史出使了一趟齐国回来了。”
“若是君父肯给儿臣机会,儿臣自己亦可。”
“好,话是你说的。按照礼法,再过两年,朕才为你举行冠礼。但是你是帝国未来的储君,如今你自己也有了这样的想法,那朕自然要给你机会历练。新郑,是韩国的旧都,朕要你前去那里坐镇。”
冯劫一听,便察觉出猫腻来。旧韩腹地的事情,他与皇帝提过,这替罪羔羊,陛下竟然选了太子……
真是不可思议。
太子曜闻言自己要离开咸阳城,欣然接受了这次差事,“唯。”
“退下吧。”
太子曜转身后,回看他的舅父,眼角还带着笑。王戊见了,亦然眼睛笑成一道弯。
旁人对这二人的小动作都看的一清二楚的。
冯劫瞟了一眼,心中微微有些嫉妒。只是这个时候,他忽的想起来,自己还有个妹妹在宫里做夫人,或许是该探望一下。
等到太子曜出去,冯劫和王戊两人一左一右坐在二世身边,但是殿内的气氛瞬时严肃起来。
冯劫对着扶苏禀告了朝中退伍士卒请求转为文吏的事情。
二世微微皱眉,“你方才说你收到了多少封函件?”
“关内九郡,足足有一千五百多封。而且这只是这几天的量,估计日后更多。”
“一千五百多?军中士卒大多识字水平不高,他们回来不好好待在家里种地,竟然想着要做文吏。难道他们不知道帝国的文吏要经历严格的选拔吗?”
“陛下恕罪,此事皆因臣而起。”
“因为你?你几时在军中有了这样高的威望?”
冯劫可是,打仗一窍不通,背刺李信还把自己搞到迷路的人。
冯劫自然脸上挂不住,面色窘迫。
“陛下,臣本意是要吸引鼓动大家去关中任职,但是陛下为了保证吏治清明,规定的文吏选拔过程很是严苛,而且太学还有司寇、户部侍郎、淳于上卿等等把守,选拔出来的官吏虽然素质极高,可是人数太少。”
“微臣虽然不才,可是家父生前和各地的府吏,都有些交情。所以微臣一早就知道地方吏治的情况,关外各处地方官吏都有管控不力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秦吏人数过少,他们三五人前去任职,但是却要面对成千上万的当地百姓。”
“这就导致我秦国官吏势必要看当地百姓的脸色。而待得时间越久,妻妾成群,孩子一大堆,地方秦吏心中就会生变。”
“微臣治理吏部,管理的主要就是地方文吏的调任升迁。根据现实情况,如今帝国需要在官吏外出任职的时间上做好把控,以三年为任期;还要在人数上做文章,过往秦吏严重不足,都是用旧时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