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从良医到良相

作者:杨思大老倌 | 分类:历史 | 字数:101.9万

三百十八 铜矿镇

书名:从良医到良相 作者:杨思大老倌 字数:2125 更新时间:2024-11-16 22:43:31

铜河,这是去年宁世亮逆流而上,最终寻找到铜矿的那条大河。铜河也是他自己起的名字,还在他的航海地图,笔记上做了很详细的记录。

为了能再次很容易找到上次的落脚地,细心的宁世亮还在铜河的岔路口,都用木牌指路标。还用浓墨画了箭头。

现在他顺着路标,没遇到一点麻烦就找到上回的落脚地。

“伙计们,到地方了!”海船下锚后,宁世亮大声的督促搭船的工人下船。

这条船原本属于曹平姐夫,后来被曹平购买后,便直接用于装载开发铜矿的工人,以及建造炼铜炉子的设备。

“呼。。。。。总算是到了!”一路颠簸,差点把苦胆都吐出来的王劲松长长的松了口气。

他站在穿楼往远处眺望,看到的是一小片被开垦出来小平地,中间还有个低矮的小炉子,周边还散乱的堆有木炭铜渣,整个区域连一间房子都没有。

王劲松还问宁世亮:“折就是你挂在嘴上的铜矿镇,你们就是这样炼出铜的?”

“因陋就简,实在是没办法!”宁世亮还朝王劲松拱拱手:“不过这次有您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那我们先下去勘察下,再回来商议下建设的步骤。”

在宁世亮的带路下,王劲松把整个矿区都给走遍了。再返回船上,他和宁世亮商议了许久,决定以炼铜为主,生活设施见缝插针的进行。

跟船到婆罗洲来的,那个不是为了钱?

苦点没关系,反正此地一年四季都没冬天,甲板上船舱里哪里都能对付一晚上。

开设炼铜作坊,首先就开建设炉子,但此地有雨季,在建设炉子之前必须要先把厂房给造起来。

于是所有人都开始伐木,顺便多锯些大木板造居住房。

小镇周边全都是高达十几仗的巨木,而且还是笔直笔直的,十几颗树就能造出一栋厂房。

随后人员一分为三,王劲松带人建设炼铜炉子,宁世亮则继续带人伐木造居住房,探矿师带人继续挖矿。

同时炼制焦炭的土炉子也立了起来,并率先开始投产。

一个月时间,所有一切全部建设完毕,包括河边的一座简易小码头。

有了空气预热器和鼓风机,炼出一炉铜的时间比去年大大减少,宁世亮也不得不服专业人士的技术能力。

几乎每隔一炷香,王劲松就要让工人拔出好多废渣,铜汁则留在炉内。

当第一炉纯铜浇铸完毕,宁世亮还慷慨的拿出梨花白,与大家一起庆祝。有好酒,好菜,还有满满的成就感,伙计们都很开心。

宁世亮还给雇来的炼铜作坊工人继续:“伙计们,铜就等于是钱呐,只要你们安心的坐满三年,我保证你们回去后,每个人都能买上几亩地!”

买地;造房子,娶老婆,是在场所有年轻人的梦想。

能不给家里添麻烦,还能给家里增加财富,还有比这更好的工作吗?

小伙子们都齐齐响应,保证一定好好干活,不给管事添一点麻烦!

炼铜的事情了了,宁世亮今年的任务基本完成,他卸下部分粮食补给,又开船走了,曹平还交给他一个人很赚钱的任务。

那就是晒盐!

其实这件事不过是偶然提起。

也就是宁世亮和曹平一起在武昌府后衙,商议开发铜矿镇时向青山不经意间提出来的。

他还把晒盐的方法简单的说了。

曹平顿时眼睛就亮了。

“我不许你在大明范围内贩卖私盐!”

曹平则笑称,大明意外你也莫管闲事。

“可以!”

只要不在大明范围内搞私盐,破坏大明的税收,向青山才懒得去管,何况还能给自己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

晒盐成本极低,这必须隐秘办事,宁世亮此次出发,带走的全都是他最信得过的人,口风都很紧的。

挑选的地方也要隐蔽些,宁世亮准备在附近稍远些的地方找找。

出了河口,宁世亮让海船往北走,约一个白天的船程,宁世亮找到一处外海的小岛。

这是个石质小岛,面积能有上万亩,岛的中央是个低矮的小山,沿海出全是缓坡,将来挑水也不吃力,非常适合做盐田。

靠岸后,为了能尽早挣钱,宁世亮立即行动起来。用带来的特制炸药开山,用炸开的山石砌晒盐池,没多久一处长十丈,宽五丈的晒盐池就建成。

盐池高约一尺,地面还有排水口,能把取盐后剩下的盐卤给排出去。

挑水,所有人轮班挑海水倒入盐池。

“这能行吗?”还有船员心存怀疑。

“行,一定行,这是向东流说的,怎么会不行?”

船员听说是向状元说的,立马深信不疑,干活也更加有劲了。

当第二个晒盐池造好,第一个盐池的地步已经开始沉淀薄薄的一层白色的盐结晶。

这又让船员们惊叹不已,这是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过的事情。这种方法很方便,也很容易,而且成本也很低,就是点挑水的人工钱,要是能用搬来个水车,那成本就更低了。

“向状元,真是无所不能,他不发财,老天爷都看不过去!”

等到第六个盐池建成,宁世亮的大船上已经装了很多盐,船上的补给也不多了,大船只能再返回麻六甲,卖盐换补给。

几天后,麻六甲,码头。

宁世亮用十五文的批发价,把船上的三十多万斤盐全部售出,换回4500多两银子。他把整数给存起来,零头分给船员做封口费。

找到尚在此地销售货物的邝大海,俩人还一起合计,晒盐的生意值得去做。单单一个麻六甲也是不行的,还要把盐销售到海峡对岸的苏门答腊,和人口众多的安南去。

邝大海还自荐愿意去管理晒盐大业,他对这一套很熟,在安南背北方也有不少贩卖私盐的朋友,很容易就能搭建出一条销售渠道。

“可以,不过你先要在这边把带来的货物都卖完,有了功劳我替你在向东流面前请功。”

“我一定能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