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宋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 分类:历史 | 字数:206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47章 教育改革
宋王偃的第二次东巡结束之后,回到朝歌,又给群臣出了一个难题。
宋王偃在大朝会上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说道:“诸卿,寡人欲废止私塾,大兴官学,设九年学级制度,立考试制度,不知道你们意下如何?”
“不可!万万不可啊大王!”
宋王偃的这话一出,无疑是向原本古波不惊的深潭里扔了一颗手雷,顿时让整个奉天殿炸了锅!
以相国黄庸为首,公仪休、苏贺、子干、许行等人都站了出来,文臣那边哗啦啦地跪了下来,几乎哭天抢地,七嘴八舌地出言阻止宋王偃的这次改革。
好似一群苍蝇在自己耳边嗡嗡嗡地叫个不听,宋王偃的脸色一沉,随即厉声道:“都住口!”
群臣为之噤若寒蝉,但是为了坚持自己的主张,还是在那里长跪不起。
“黄庸,说说你的看法!”
相国黄庸当即站起来,向着陛台上的宋王偃垂手道:“大王,不知道你为何要行此改革措施?”
“先说私塾!”宋王偃黑着脸道,“私塾是古来有之,千百年来盛行不衰。然则私塾的弊端也不少!”
“其一,私塾是为个人创办,国家不能向其征收赋税,这就少了一笔经济来源。其二,私塾之传道授业,有教无类,这本身没错。然则那些私塾先生为了赚钱,赚更多的钱,现在都将大小不一的莘莘学子都聚到一起讲学。”
“这成何体统?七八岁的小孩子,能听得懂老师在讲什么吗?能跟得上十七八岁的青少年的学习的步伐吗?还有,若是有部分私塾先生传道授业之时爱护于新进的学生,继而耽误了早进的学生的学业,岂不是让早进学堂的人白白度日,消磨时光了吗?”
宋王偃说的有道理,群臣有心反驳,却无处反驳。
“其三,寡人并非是真的要废止私塾,而是要明文规定,禁止私塾招收二十岁以下,未行加冠礼的弟子。何谓之师者?师者,传道授业也!”
“其四,寡人之所以改私塾而大兴官学,乃是为了更好地施行考试制度,还有学年制度,同时增强国人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各地的私塾,那些私塾先生的文化程度,教育水平如何谁都不清楚,统一为官学,乃是为了更好地给国人传道授业!”
“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难道你们都要阻止吗?”
黄庸闻言,与在场的群臣面面相觑,之后又道:“大王,话虽如此,但是轻易废止私塾,恐遭非议啊!”
“非议?寡人不惧非议也!”宋王偃哼了一声,李敖变法之前的非议他都不惧,更何况是这区区的教育改革?
黄庸还是不甘心,又道:“大王,这大肆建造官学,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不说,但是这教书先生恐怕找不来那么多!”
“这个不是问题!”宋王偃摆了摆手道,“既然国家要改私塾而统一官学,那么以前的私塾先生寡人便不能让他们失业。他们可以进入官学,逐一考核之后,再安排到各个小学、中学和大学里面,俸禄由国家发放。”
……
西元前316年,即宋王偃五年秋末,从宋国传来一个轰动天下的大事件!
宋国在宋王偃的推行之下,废止私塾,大兴官学,设九年学级制度,立考试制度,一时之间,宋国各地的官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那些原本在私塾念书的莘莘学子都跑到官学里上课,而那些私塾先生也都进入各个官学,在那里拿着国家的俸禄,继续传道授业。
宋王偃如此做法,改革了宋国的教育模式,使得更多贫苦人家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一时之间,宋国的老百姓都对于宋王偃交口称赞,而天下列国的士子都对于宋王偃的这种行为毁誉参半!
招贤馆之内,一场关于宋王偃针对古往今来千百年不变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措施的这一事情,一众士子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在场中,一个青衣士子昂着头,神色激动地道:“我认为大王不应该改革国家教育模式!私塾乃是古来有之,一些启蒙教育都于私塾之中完成的,虽然官学也可以传道授业,但是将私塾废止,继而大兴官学!恕我不能认同!”
“还有那九年学级制度,以及考试制度则更是闻所未闻!从前是没有这一个说法的,古代圣人有学富五车的说法,说明学无止境,但是国家出台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这九年学级制度便打破了这一传统!”
“现在我宋国多学子,即便是年收入不过一百刀币的家庭现在都敢送自己的孩子进入私塾念书了!但是九年,九年的学年他们供养得起吗?”
听到青衣士子的话,在场的许多观点都跟他一样的人都纷纷拍手叫好,也有一部分持不同意见的士子对此嗤之以鼻。
一个穿着淡墨青衫的士子起身道:“我不能认同你的说法!”
“现在大王废止私塾,大兴官学,乃是为了给国人,给底层的黔首更多的读书识字的机会!在各地的私塾有的教书先生不过刚刚识字,没什么学问就开始传道授业,如此怎可为国家培养人才?”
“而且每个私塾的收费和教育都不一样!现在国家要大兴官学,让更多的人有读书识字的机会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才对!至于你说的,害怕九年学级制度可能会让一些家境贫寒的学子上不起学,这个更为荒谬!”
这个士子掷地有声地道:“诸君,看看国家刚刚颁布的政策!在官学之中,国家对于品学兼优的学子会发放一定的奖学金,对于家境贫寒的学子也是会发放一些补贴的!现在大王锐意革新教育,大兴官学我们应该鼎力支持才是!”
“善!”
“彩!~”
更多的人还是站在淡墨青衫的士子这边,纷纷叫好喝彩。他们大多是寒门士子,是李敖变法给了他们这个机会,他们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家之栋梁!
那个青衣士子闻言,不由得嗤笑道:“就算是你说的那样,国家鼎力支持官学,对于学子各种奖学金和补贴,但是那个考试制度呢?古往今来,无论是私塾还是官学,都有自己的那一套法子,不会说有什么高下之分的!现在国家搞出这么一套考试制度,不是让入读于官学的学子有高下之分,使分数低者心生自卑吗?”
闻言,那个穿着淡墨青衫的士子反唇相讥道:“自卑?自卑也是一种动力!”
“夫大争之世,凡有血气,必有争心!在这个纷乱的世道里,不仅列国要争,大臣要争,黔首要争,就连我们这些莘莘学子都要争!不争即为一滩死水也!你若是不争气的话,有没有这个考试制度都是一样的!”
“你的这种说法太过偏激了!这颁布的考试制度里还有留级和升级的说法,升级自然是好的,但是留级呢?别人一年乃至于三年的寒窗苦读最后还要被留级,这不是很荒唐,很让人心寒的事情吗?难道别人的光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吗?”
“那是他们自己不争气!怎么怪得了国家?怪得了大王?你若是有真材实料的话,大可以跳级!”
“……”
青衣士子厉声道:“我还是认为国家的考试制度太过僵化了!若是只在乎成绩,而没有别的作为,岂非都是书呆子?”
“哈!兄台你这就有所不知了!国家之所以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废止私塾,继而大兴官学,开九年学级制度,立考试制度,为的是什么?”
“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让更多的学子能进入学堂里念书!”
在场的士子都在那里议论纷纷。
“不错不错,我也曾略有耳闻,大王之所以决心改革宋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乃是因为不满于私塾的教学水平的良莠不齐,故而想要革新教育模式的!”
“现在国家招收饱读之士进入官学传道授业,而且是根据其能力安排其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这简直是创造性的想法,奇思妙想也!”
“我也曾进过私塾念书。那里的确十分的枯燥!我都十九岁了,将行加冠礼的年纪,偏偏还要跟一群半大的孩子念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白白耗费自己的光阴啊!”
闻言,青衣士子不由得黑着脸道:“不管怎么说,废止传承了千百年的私塾的事情实在是太骇人听闻了!而且这个考试制度也很不像话,古往今来的学子都是一心求学,淡泊名利的,现在我听说国家因为这个新出台的考试制度,硬是搞出了什么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的动力!”
“如此成绩决定一切的做法,恕我不能苟同!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学子的都是血气方刚,有的还是懵懂无知的少年,怎可互相角逐,追名逐利?”
淡墨青衫的士子听到这话,摇摇头道:“你这是悖论!废止私塾一事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你说私塾传承了千百年,那么国家不也是传承了千百年吗?现在秦国、宋国、楚国等国不是也因为改变了祖宗之法而强大起来了吗?”
“穷则思变!私塾已经不适用于我们宋国当前的教育模式,故而将其淘汰有什么好争论的?至于你说的考试制度的弊端,弊端是有,但是绝对是利大于弊!”
“国家之所以改革教育模式,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庶民子弟能进入官学就读吗?不管怎么说,能读书识字,知书达礼便是一件好事!现在大王和国家如此提倡教育一事,开启民智,乃是通达于国人,通达于天下人的大好事!你们有什么理由去推辞呢?”
另一个与他持相同观点的高大士子拍了一下桌子,笑着道:“正是这个道理!”
“善!”
“好!”
“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