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不负大明不负卿

作者:十光 | 分类:历史 | 字数:478.3万

第47章 例朝御门听旨(求推荐求收藏啊!叩谢!)

书名:不负大明不负卿 作者:十光 字数:2484 更新时间:2024-11-16 21:37:04

太医院的郎中们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只能为胡诚默哀。

胡诚当然也睡了一个安稳觉。

他遵照朱翊镠所言,回家洗完澡吃了顿饱饭,然后在自家花园里溜达一圈儿,将思路捋了捋,最后倒床便睡,一觉睡到天亮。

次日一早,他像往常一样,去太医院当值上班。

因为有朱翊镠特别的提醒,他出门时格外的小心。

还真有点儿担心被人背后拍砖头。总不能还没开始,就身遭不测吧?要死也得死个明白。

况且他将思路捋清后发现,问题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难。

“院判大人早!”

“院判大人早!”

太医院的郎中们见了胡诚,都热情地打招呼。

胡诚陷进去了,他们才能安生睡好觉。相当于胡诚为他们扛着天大的压力,他们当然热情。

“早啊!”

“早!”

胡诚一一回复。他的状态与昨日相比,已是判若两人。

不仅没有颓废,反而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神采奕奕的感觉。

与同行打完招呼,胡诚便去了自己值房,他要研究要实验。

对胡诚的状态与表现,太医院的郎中们面面相觑,从他们的眼神里似乎能读出相同的一句话:这是真的吗?

一顿窃窃私语自然是避免不了的。

“院判大人很淡定啊!”

“应该是装出来的吧?被潞王爷盯上,又逼迫他在,在那动刀,若还能淡定,那就见了鬼。”

“嘘,不要提动刀的事儿,隔墙有耳。无论怎么说,咱其实是要感谢院判大人的。”

“对对对,但如果那样说,我们是不是还得感谢潞王爷?”

“总之,这阵子咱就毫无保留地满足院判大人一切所需吧。”

“那必须的啊!”

“……”

……

腊月二十三,是例朝的日子。

万历朝前些年,每逢三六九例朝这个规矩,还是张居正荣登首辅后定下来的。

其实,按照大明的规矩,皇帝每天都得上朝,但越到后来,皇帝越来越懒不务正业。

尤其是到了万历皇帝的爷爷嘉靖皇帝和他老爹隆庆皇帝手里,基本上就不上朝了。

万历皇帝登基,李太后非常害怕儿子走他爷爷、爹爹的老路,要求每天必须上朝。

可万历皇帝登基时还不足十周岁,上朝是一件繁琐痛苦的事,他年纪小又做不得主,与万历皇帝而言意义不大。

鉴于此,张居正提议每逢三六九例朝,李太后同意了。

因为万历皇帝没有亲政,所以这个规矩一直保持不变。

每逢例朝的日子,皇帝在皇极门金台御幄中升座,京师中凡四品以上官员待鸣鞭后,分文东武西鱼贯入门行叩头礼,然后登阶循廊分班侍立,按部奏事。

至于那些级别较低的官员,则只能候于午门之外,在鸿胪寺官员的导引下,行五拜三叩之礼,然后向北拱立静候旨意。

御门决事本是常朝旧制,可最近两次例朝的气氛有点不一样。

因为文武百官之首的宰辅张居正没有在场。

加上张大学士府和太医院戒备森严,这两个地方都不让人随便进出。不仅有明哨,而且有暗哨,搞得人心惶惶纷纷猜测。

张居正病重卧床不起,真个是撩拨得京城各路官员心神不宁。

京城和衙门大小官员胥吏,加起来少说也有两万人。

寅时一到,听得三通鼓响,午门立时洞开。

禁军旗校早已手执戈矛先行护道排列,盔甲兵器光芒四射自是不容逼视。

鼓声一停,两匹披红挂绿的朝象像新郎新娘似的,被御马监的内侍牵出午门,在门洞两边站好,用象鼻搭成拱桥。

御钟响起,够级别的官员列队从象鼻桥下进午门,不够级别的官员则留在原地看个眼热。

进门时,礼部、鸿胪寺官员手持黄册名簿需要清点人数。

不大会儿,见传旨太监来到皇极门外的台阶上,尖着嗓子喊:“陛下有旨:召内阁、五府、六部众皆至——”

一听这旨意,在场官员都知道皇帝要在京所有官员一个不落全部到场。

但凡这种情景,只有皇上宣布重大事情时才会发生。

众官员先是面面相觑,然后都忍不住交头接耳,叽叽喳喳,开始议论起来。

张居正作为百官之首,早朝的位置在金台御幄旁边,与万历皇帝只有咫尺之隔。

可此刻,他没有出席,金台御幄空空,万历皇帝也没来。

这更是加剧了京畿官员们的猜测,今儿个例朝,皇帝到底要宣布什么大事呢?

例朝嘛,首辅张居正是因为病重不能出席,可皇帝为何不来?

正当官员们纷纷猜疑时,忽听得皇极殿殿门前“啪、啪、啪”三声清脆的鞭响,接着传来一道高亢的喊声:

“圣旨到——”

太监的嗓门儿本来就高,例朝传旨太监的嗓子更是训练过。

那三个字似吼非吼,却悠扬婉转地传到午门之外。

刹那间,从午门外广场,到皇极门前御道两侧,以及金台御幄两厢檐柱间,文武百官呼啦啦地一起跪下。

刚才还是一片叽叽喳喳窃窃私语的场面,瞬时变得鸦雀无声。

笃笃笃。

一阵脚步声响起。

跪着的官员也不敢抬头,只听那脚步声走上金台前的丹墀,接着听到有人喊道:

“陛下今儿个不早朝,命奴婢前来传旨。”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

首辅不在,当以次辅为大。

张四维抬头,狐疑地问道:“冯公公,陛下为何不御朝?”

冯保看了张四维一眼,不冷不热地道:“张阁老,还是听旨吧。”

按大明的规矩,接旨的人肯定是内阁首辅。如果首辅不在,那自然就是内阁次辅。

所以,张四维小心翼翼地朝前膝行一步,差不多已经到了张居正平常站着的位置,说道:

“臣张四维率文武百官接旨。”

这话一出,让人不禁觉得,莫非这是要顶替张居正的节奏?

因为张居正病倒,一连几次都没有上朝,以致于外界纷纷猜疑首辅是不是要换人了?

临时代理首辅的消息倒是没有传出去,也没人敢瞎传乱猜。

所以朱翊镠越过张四维而用申时行的建议仅限于几个人知道。

冯保左瞧瞧,右瞧瞧,好像故意卖关子似的,忽然喊了一声:“请申时行申阁老接旨!”

这下,张四维傻眼,丢脸丢大发了,首辅不在越过次辅却让阁臣接旨,这是什么节奏?

让他不禁想起了九年半前,也就是隆庆六年的夏天,高拱被逐出京师的那一幕。

那时传旨的是皇极殿掌作太监王蓁,也是绕过首辅高拱让阁臣张居正接旨。

时隔将近十年,情景好像要再现了……

冯保的话断然不会说错,诸位官员也听得真切,张四维和申时行难道还能搞错?

可为何要绕过次辅?大家心下狐疑,但没人敢言声,只能互相以眼睛询问。

申时行确认冯保是在喊他,膝行向前,刻意压低自己嗓门道:“臣申时行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