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新命记

作者: | 分类:历史 | 字数:203.2万

第785章 断言

书名:大明新命记 作者: 字数:3495 更新时间:2024-11-16 20:22:30

黄台吉这么一说,大帐中包括济尔哈朗、尚可喜、尼堪等人在内的许多人,几乎同时抬起了头,看向黄台吉的眼神里都是讶异之色。

杨振率军进占了镇江堡城以后,除了叫金玉奎领着俞亮泰的水师沿江北上烧了清虏的九连城船厂之后,就与清虏各部人马脱离了接触。

只在江东朝人诸州府煽风点火,鼓动他们反清抗虏聚众起义,此外并未在鸭绿江以西发起任何新的攻势。

是以,不管是仓皇退守凤凰城的济尔哈朗、艾席礼,还是退守九连城的尼堪、尚可喜等人,他们皆不能确定,杨振本人到底是否在攻夺镇江堡的明军当中。

至于此次跟随黄台吉前来的两黄旗大臣以及正红旗、正蓝旗汉军那些头头脑脑们,就更是无法确定这一点了。

所以,此时他们骤然听见黄台吉如此言之凿凿地讲出杨振本人就在镇江堡城内的话,一时皆大为惊讶,但又不敢出声质疑。

“哼,你们自己想想,如果杨振本人不在军中,柳林、林庆业等朝人,又岂会甘为金海镇其他明军所用?如果杨振本人不在镇江堡城内坐镇,鸭绿江以东朝人诸州府,又岂敢明火执仗,公然举旗作乱?”

黄台吉自己也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表明杨振本人就在镇江堡城中,但是他却凭借直觉或者凭借他对朝人的那些了解,得出了一个正确的结论。

“利用朝人做内应突袭镇江堡,利用朝人叛乱企图牵制我大清,这样的谋略,或许不止那个杨振能想得出来,但是却唯有那个杨振做得下来。是以朕敢断言,此时此刻,杨振本人必在镇江堡城中。”

黄台吉这番话,虽然是阴沉着脸咬牙切齿说出来的,但是众人听来却发现话里话外竟然莫名其妙地带有一些赞赏甚至是夸奖的意味了。

“皇上英明,皇上英明。历数杨振此人以往战法,从来不守成规,利用朝人做内应,突袭镇江堡这个打法,必是杨振本人指挥无疑。”

济尔哈朗、尼堪等人,还在愕然恍然若有所思之际,再一次被降爵为智顺公的尚可喜,抢先拍起了黄台吉的马屁。

“杨振麾下那几个将领,什么沈志祥,袁进,许天宠,仇震海,俞亮泰,奴才都曾与他们,与他们相识——”

尚可喜本想顺着黄台吉的话头往下说,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但是说着说着,突然觉得有些不合适了,自己认识这么多杨振的部将可不是什么好事,所以立刻话锋一转,说道:

“莫说他们没有这个头脑了,就是有这个头脑,他们也没有这个胆量,就算他们有这个头脑,又有这个胆量,他们也没这个能耐!所以,必是杨振亲自指挥无疑!”

尚可喜说的这些,倒也是实情,所以在场的王公贝勒贝子大臣们听了之后,也开始纷纷点头了。

“皇上,智顺公这么一说,倒是提醒了奴才,九月十八日深夜,镇江堡失陷的时候,奴才与智顺公——坚守到最后一刻,亲眼目睹大批配备了特别火枪的金海镇火枪兵汹涌入城。”

尚可喜的话音刚落,固山贝子尼堪似乎想起了什么似的,赶忙也向黄台吉以及在场的其他王公贝勒大臣们报告道:

“那些配备有特别火枪的火枪兵,应是杨振本人最为倚重的心腹部众无疑了,既然他们出现在突袭镇江堡城的敌人当中,那么杨振就必然也在其中。奴才愚钝,未早想通此中关节。皇上英明!”

固山贝子尼堪一边这么说着话,一边对着黄台吉郑重叩首在地上,恰到好处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悦诚服之意。

尼堪这么一搞,包括济尔哈朗在内的其他王公贝勒大臣们,不约而同地一起叩首于地,几乎同声说道:

“皇上英明,请恕奴才愚钝,未及早想通此中关节!”

黄台吉冷眼看着大帐中正朝自己叩拜的一堆王公贝勒大臣们,心想我固然英明,可是光我英明有何用,还得你们这些奴才能办事办成事才行啊。

当然了,黄台吉自己可能根本不会想到,他把跪在地上的人都当成了奴才,那么就不应该再指望他们能想他一样思考问题。

那么现如今鞑清国的八旗之中有没有人才呢?

当然是有大把人才在的,即使眼下其开国诸王中的代善已死,多铎已死,豪格已死,阿巴泰已死,但是,黄台吉手下毕竟还有多尔衮、阿济格、济尔哈朗这样的大人物在,其人才阵容依然不容小觑。

如果黄台吉仍能放手任用这些人,像在历史上所做的那样,叫他们统领大军各当一面,那么他也就不用动不动就自己御驾亲征了。

可惜的是,自打去岁中风卧床不起以后,黄台吉的心态,就发生了一些他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的十分微妙的变化。

他的猜疑之心更强了,已经不能放心任用多尔衮阿济格这样的人物了。

而这次镇江堡出事之后,他也无法再完全信任和重用济尔哈朗了。

面对大帐中王公贝勒大臣们整齐划一的叩首称颂,黄台吉感到一阵疲惫无力与厌恶,摆摆手说道:

“罢了,罢了,都起来吧。我大军围城,本应速战速决,但是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眼下朕亲率数万大军,携四十二门天佑助威大将军重炮来此,夺回镇江堡城应是意料中的事情。镇江堡至关重要,用重炮夷为平地暴殄天物未免可惜。

“若能屈人之兵而全此城,则是上上之策也!朕意,采用当年围困大凌河城之策,迫其出战,或者内生变乱而取之,何如?”

“这——”

黄台吉最后问出的问题,使得在场的王公贝勒大臣们登时一阵错愕。

在场许多王公贝勒贝子大臣,皆以为黄台吉挟雷霆之怒御驾亲征而来,对攻入镇江堡的明军必定是含愤出手,鸡犬不留,没想到事到临头,居然要先礼而后兵,如此温良恭俭让。

所以,一时错愕的王公贝勒贝子大臣们忍不住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了起来。

“皇上,当年皇上兵围大凌河城,一边围城,一边打援,终使城中粮草耗尽,城中守军举城而降。奴才等,当时也在军前效命,皇上用兵高明之处,奴才等岂能不知?”

众人窃窃私语之时,跪在前面的济尔哈朗,突然忍不住张口对黄台吉说道:“可是,皇上,此一时彼一时也。”

济尔哈朗这套先扬后抑的说辞,一下子就将整个大帐内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自己的身上。

“彼时,大凌河城内守兵粮草匮乏,粮道断绝,我大军则粮草充裕,后方无忧,且彼时正值初夏,我大军屯兵扎营于野外,也无冻伤露宿之忧虑。

“然则今时今日,镇江堡城内,却有朝人运入的十万石粮草,且鸭绿江水道畅通,城内守军粮道未断,一时并无粮草之忧。

“反观我大清兵马,凛冬已至却宿营旷野,虽有精锐披甲数万,但是全军粮草却只够半月之用。论兵法,此等情况下,正该速战速决,实不宜采取当年兵围大凌河城之策!”

济尔哈朗虽然稀里糊涂地丢了镇江堡城,但是他的脑瓜子并非不好使。

而且他是被奴儿哈赤养大的,与黄台吉自幼相善,关系一直不错。

虽然黄台吉刚刚当众斥责了他,但他在黄台吉面前的地位还是比较特殊的,也是在场的王公贝勒大臣中比较敢说话的一个。

他一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就认为夺回镇江堡城的事情,实在是宜速不宜缓,当下便目视黄台吉,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好,很好,郑郡王,你能想到这一层,倒是无愧于你一向用兵谨慎的名头。不过,若你只是想到了这一层,那也说明你眼界尚不够开阔,目光上不够远大。”

黄台吉听了济尔哈朗的反对意见,不仅没有不高兴,反倒难得地露出了一些笑意。

只是他中风后有点面相有点诡异,虽然这半年多来已经有所好转,可是其半边脸面部僵硬的情况依然如故,此时笑起来显得更加诡异。

“呵呵,用兵作战,打的是兵马韬略,打的也是粮草军需。这一点,你的顾虑没错。若是没有足够的粮草,即有十倍于敌的兵马,又何谈什么十则围之?

“除此而外,你能顾忌天时于我不甚有利,也很不错。虽然我大清兵最擅野战,且与南朝兵马比,早已惯于风雪酷寒,但是冰原雪野,终究不利持久作战。”

黄台吉先是肯定了济尔哈朗对粮草问题和天时问题的担忧,但是紧接着话锋一转,就又说道:

“但是,天时不利于我,也不利于杨振。杨振效仿毛文龙,兵出辽东南以来,屡屡率军挑衅我大清,不过是凭借其拥有大批水师战船而已。一旦天寒,鸭江封冻,其水师又能有何作为?

“而且方才你所提及的敌军粮道问题,届时鸭江封冻,其兵船必驶离江岸,我出兵驻江上,四面合围,其粮道自断,当年兵围大凌河城之势自成。”

“可是,皇上,我大军顿兵于坚城之下只围不攻,怕只怕鸭江尚未封冻,而我大军粮草已有所不足啊!”

济尔哈朗对黄台吉的说法显然并不完全认同,所以黄台吉话音刚落,他就接着提出了自己新的疑问。

“届时,若金海镇其他各路援兵抵达,而我大军粮草将尽,不能久战,敌人内外夹攻之下,我大军岂不危矣?!”

“呵呵,朕岂怕金海镇各路援兵抵达?朕正盼它金海镇其他各路援兵抵达呢!若其尽数来了,朕正好毕其功于一役!”

面对济尔哈朗的疑问,黄台吉竟然心情大好,当下不急不躁,很有耐心地,为他释疑解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