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我在诸天传剑道

作者:借刀还剑 | 分类:悬疑 | 字数:95.9万

第29章 论家国,兴衰过往

书名:我在诸天传剑道 作者:借刀还剑 字数:2324 更新时间:2024-11-16 19:33:30

年后,慕容博带着三小回到山庄,专门找吴明谈了谈。

把关于慕容家复国的事,把有关雁门关的谋划,把对慕容复的期望,还有希望吴明——他师父的支持。

吴明只是静静的听着,直到他全部说完。这可能是慕容博这辈子说的最痛快的一次了。

吴明先是喝了杯茶,静静的看着已是两鬓斑白慕容博,轻轻叹了口气,问:“你是想推翻大宋?还是想复国?”

慕容博愣了!这不是一样吗?不推翻大宋,怎么恢复燕国?

“师父,请明示!”

“你很聪明,应该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吴明摸了摸唇上的短须说:“如今天下思定,两国难以开启大战。这不是说两国百姓想要安定,而是两国的统治者需要安定。”

吴明伸手从书桌上拿来一副堪舆图,指着上面说:“大宋重文轻武,虽然会导致武功渐失,却也为国内的统治打下基础。只要没有大的外患,零星的动乱并不能动摇统治。”

又往北一划:“辽国,耶律洪基对内对外都有一套。对内宽松上层,对外威压并施,转移矛盾。只要他在,应该没有什么事能压垮辽国。”

一指西北:“西夏小国,却是和宋国合作对抗辽国。然得陇望蜀,如遇急情,其国旦夕可破。”

一指南方:“大理偏安一隅,道路难行,北方不统一,拿他就没什么好办法。对大宋又一向恭顺,又有白族支持,也不会有太大的风波。中原是谁的,它就是谁的。”

向西一画:“吐蕃,自唐朝鼎盛以来,不断衰弱,如今已成宋朝藩属国。民少,贫瘠,难成大事。”

指了指辽国北部:“完颜部落,现在不断壮大,威胁大辽。”

一指蒙古:“草原上现在部落繁多,又互不统属,互相征伐。一旦有明主统一,战力不菲。然其排外严重,得势后汉化会消亡,不汉化也会消亡。”

用手一圈地图:“中原之地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却也是四战之地。如无民心,则必如五代,战乱四起。如起战乱,四方之敌齐聚,必然生灵涂炭。”

慕容博满头大汗,死死的盯着堪舆图。耳边响起吴明的声音:“你慕容一族先祖虽是鲜卑人,既然意图大宝,便要以天下万民为先。须知,民不可欺。”

“师父,难道复国真的是梦吗?”慕容博哑着声音说。

“若是你只想建一小国,好办!只需寻一大岛,引边海之民留居。休养生息,壮大实力,百十年即可成国。若中原有变,自海上吊民伐罪,大事未必不成。”

“海上?”慕容博有些犹疑,眼中的光亮却显示他已经心动:“师父,那这江湖中的布置?”

吴明笑道:“江湖事,江湖了。江湖终归是民间,一群草莽,如何能影响天下?与其纠结于边角,不若直指核心。争天下,靠的是粮草、兵马,不是个人武勇。这样吧!你在这留两年,听听我给他们上的课,两年后你再做决定。”

“是,多谢师父。”慕容博欣喜道,他想先看看师父说的有没有道理。

两年后,洛阳城一个茶馆。

“列位听客,此为一家之言,诸位姑妄听之。”一位老者坐于茶馆中的小台上,一边喝茶一边说:“尽说商纣穷奢极恶,怎知帝辛末代人皇。”

“这商王帝辛,自继位起,勤于政事,征伐边陲。十几年间开疆扩土,又改革祭祀之礼。列位或可不知,上古祭祀,以人祭为大。如今这三牲祭祖,便是商王首倡。可如此便动摇了祭祀的权威。”

“其时天下奴隶盛行。那商王感民间疾苦,倡导废奴以民。如此一来,得罪了国中贵族。加上祭祀也不愿放弃权力。如此,一股暗流开始涌动。”

“在商王向南开边时,联合周,趁商朝主力不在,国都空虚时发动叛乱。”

“当时商王为保新占之地,只带换防解散的奴隶军团回援。”

说到这,老先生喝了口茶,下面的看客里有人问道:“老先生,不是说纣王酒池肉林,穷凶极恶吗?怎么在你嘴里还成了好皇帝了?”

“这位小哥儿,肉林或许有,那上古时候,肉食的主要来源为打猎,猎的多了自然要晒干储存。这肉林正是此比。”老先生感叹道:“这正是民力强大的表现,反被说成了奢侈。”

茶馆众人议论纷纷,又有人说:“老先生,那纣王带奴隶打仗,不是输定了?”

老先生感叹道:“其实,如果没有意外,商王是必胜的,他有这个底气。”

“那时候粮食产出少,大兵集结,耗费弥多。商王聚国都而守,耗也能耗死敌军。但城内贵族不甘失败,挑动姜皇后的两位王子:殷郊殷洪叛乱,开了城门,这才导致大败。”

“但帝辛不愿商民受难,带着满城的军粮引火自尽,使敌军没有粮食,不能久驻,逼退了周朝大军,为商国留下了一点血脉。后来,商国遗民不愿接受周朝统治,一部分在帝辛的叔叔箕子的带领下,远走辽东以北,留下一部在海边建国称箕子国,其余渡海,去了昊天大陆,成了殷地安人。另一部分流浪于后来的诸侯国之间,也就是现在商人的前身。”

哗,众人皆惊讶万分,没想到还有如此奇葩的说法,却也能自圆其说。

“老先生,这些事情,您如何得知?”一个公子哥好奇问道。

“老朽有幸,被一秦时传下的隐门接去(劫去)做了西席讲师,那门中有一藏书楼,经史子集,文武韬略,诗词歌赋,拳脚兵器等书籍颇多。老夫还求了一篇强身健体的全真功法,现已入门,现在身体日渐强壮。”老先生扶须笑了笑:“当时见此《历代帝王功过考》,本以为是杜撰之物,以求招摇撞骗。谁知,与史书对照,居然言之有物,顿时惊为天人。细读之下,天下治世之法,尽在其中。于是,求得门主同意,抄录了几位被世人误解的明君强主,有心人学以济世,无意者权当逸闻。”

“有如此地方,敢问老先生是在何地?”一个头戴方巾的中年人问道。

“即是隐门,又岂能人尽皆知?老朽在那里两年,只知是一座山谷,却不知到底在何处!如今谷内孩童已然识字,其余的教导应该是由门内长辈进行吧?!”老先生摇摇头道:“可惜,诸多典籍尚未读完那。”

众人皆是唏嘘,一人问道:“老先生,今天您还讲书吗?”

“今日已经一位帝王,过的两日再讲,各位有意,就两日后再来吧!”老先生起身离开,步履确实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