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弦断有谁闻

作者:古月今生 | 分类:古言 | 字数:57.1万

第73章 因果自修(下)

书名:弦断有谁闻 作者:古月今生 字数:2291 更新时间:2025-05-11 09:57:20

听说宁国咳疾又发了,自去年冬天大病一场后,她的病情总是反反复复的,这让令狐綯很有些忧心。他和宁国已有好些日子没有碰见面了,宣宗即位后,一改在王府中的韬光养晦,勤于政事积极改革,令狐綯新近被提拔为宰相,不得不早出晚归的。

一旦真正站到了这个位极人臣的高处上,令狐綯才知道碾冰而行的感觉,身为大唐宰相、牛党的核心领袖,审时度势之中的令狐綯不能没有一点感触。牛党的首领牛僧孺已杳然物化,而李党的首领李德裕正苦苦挣扎在名为天涯海角的贬谪之地,牛党如何?李党又如何?他却再也没有了当年的万丈豪情,看惯了宦海起浮的令狐綯太明白“福兮祸所伏”这个道理,只要李党人士肯对他俯首贴耳,他不计前嫌地接纳他们!消弥牛李两党之间争斗是父亲令狐楚的临终之愿,现在李党已绝无东山再起之能力,自己也算是实现了父亲的嘱托!但是对李义山,他还有竭力打击的义务,李义山在秘书省这个小官职上不可能再有上升的空间。

这日才进了府门,就听门人禀报说紫罗已来问询了几次,令狐綯料到是宁国有事寻他,便忙赶了过去。宁国近日又清瘦了不少,两颊微微地有些潮红,只有一双眼睛仍清澈得像一汪碧池泉水,依旧看不到底。

“听说靖宁王来京了,我想设宴招待他和几位老朋友。”见到令狐綯,宁国温和地直接开口道。

令狐綯眼光闪烁地望了她一眼,没有提出异议来,只答了一个“好”字。他不确定李瑞钦肯不肯来自己府中,平日逢到靖宁王来京觐见,二人在朝中见了面,李瑞钦依旧笑容相迎,嘘长问短,彼此都早已是年过而立的人了,见过的世事太多,再不会为一点年轻时遇到的事情计较在怀。问及绢儿问及天乔来,他每每总是笑着答几个“好”字,邀他到家中来,亦是满面笑容的答应,却从来不肯登门。令狐綯不免有些不满,但很快又释然,即便如此,也比那玉溪的登门题诗让人舒坦。可宁国为何突然想起来要宴请李瑞钦,会不会也被李瑞钦两句哈哈给打发掉?迟疑了一下,令狐綯沉吟着道:“只是不知靖宁王是否有闲暇?”

宁国也想到了这一点,毕竟李瑞钦已多年不来了,恐怕他和令狐綯之间的隔阂怕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消除的,她点点头:“我已经打发永凌去安排了。”

令狐綯心中又是一惊,李永凌是宁国奶娘林嬷嬷的独子,听太后说宁国出生后啼哭不已,换了几个奶娘都无奈,林嬷嬷抱上哄了一会才不哭了。这之后林嬷嬷就一直带着宁国,换谁也不行,而且断奶后也不肯离了奶娘,故此林嬷嬷只能一直陪着她。不料在宁国五岁时,林嬷嬷意外而亡,临死前连自己亲生的儿子也没来得及看上一眼。因了如此,太后非常地过意不去,懂事后的宁国心中也愧悔不已。文宗即位后对林嬷嬷的家人大力提拔,李永凌父子也是竭诚效忠于文宗。李永凌读书不成,武略却好,遂一直在军中效力。宁国出嫁前文宗不动声色地将李永凌提拔为平西节度使,平西节度使离长安很近,地理位置极重要,这个突然而来的任命让朝中众人都有些摸不清头脑。因林嬷嬷去世时间太长,李永凌为人又极为低调,一向很少来往于宫中,一般人都不清楚李永凌和皇室的瓜葛。但是令狐綯却知道,且李永凌的妻子就是太后的贴身女官青玉,她与令狐绢曾是太后最信任的人。李永凌更是与自己曾一起跪在文宗榻旁发过誓,此生必忠于宁国!宁国婚后,李永凌夫妇每年都定期来拜见宁国,但从不张扬,宁国也从未因任何事惊动过他们,为何此次办一个宴会而已,她竟不与自己商量而去找李永凌?

她这与其说是商量,还不如说是告知一声而已,但宁国极少提出要举办宴会,令狐綯纵然有些不悦,却也提不出反对的话来。宁国见他无话,轻咳了一声,含笑道:“那我就要家人准备着了。”她的目光悠悠地转向了窗外。

那日看到玉溪那首《九月》之后,打开尘封会客厅的钥匙同时也打开了宁国心底尘封的记忆,若不是题在壁上的诗无声地向她诉说,若不是看着那熟悉的却更加遒劲飞扬的字体,宁国也以为自己已将玉溪忘却了。

听从皇兄的话,婚后宁国将有关玉溪的一切记忆锁进了心底的角落,克制着自己不再去触碰,时间太长了,以至于她都觉得自己可以不再牵挂了。可是这首用典精准、含蓄而又直接,意味深长又不胜悲凉的诗深深触动了她,星星点点的往事重又浮现眼前。她知道玉溪的志向,了解他的抱负,要是强迫他低下头来,他难免会要奋然地硬颈顽抗!

分别太久了,算起来她都整整十二个年头没有再见到玉溪了,时间长得连记忆都仿佛已是隔世。她连玉溪的模样都想不起来了,她只记得在片片花丛中,他含笑望着自己,俊逸得如玉树临风一般,衬得后面的花海都黯淡了……

宁国突然发现她从来未曾忘记这个人——即便自己努力不去想起,但在心底她一直有一块不能触碰的空间。她突然就很想了解玉溪的近况,忽然很想知道他这些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这似乎一点也不难,玉溪的才名让他的诗文传播得很快,宁国很快便得到了她想知道的,其中一首名为《泪》的诗让她黯然神伤,久久不能平静: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间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若说当初年少初识之时,她与玉溪因身世不同心境不一而相隔遥遥,但现在的宁国却已能深切体味到玉溪现在的心境与感受。

得知中进士已有十年之久、才名纵横的玉溪至今仍是一个九品的小官!玉溪将才屈难伸之感全然融进诗中,纵然地位低微但依然傲然的他心中不甘不平,强烈的屈辱感让他的心不断流下苦涩的泪,这种精神上的难言苦痛宁国深有同感。那在辉煌的大明宫中却得仰望着宦党鼻息生活的屈辱,那不得不以酒麻醉自己而英年早逝的皇兄……

宁国的心一下被揪紧了,强烈的共鸣让她好久不曾有过的泪又落了下来,那本是一把铸天剑啊,竟被坎坷的命运折磨成了砍柴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