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门崛起之凰女倾天下
作者:思燳 | 分类:幻言 | 字数:105.8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番外一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读完之后才看到先生的个人简介,以及这本书的一些写作情况。
难以想象,这本书居然完本于1937年,但是先生在书中的观点,放到现在来看依然不过时,甚至是有着独特的先进战略眼光。
书内的历史内容,从前在初高中的时候基本都学过。真正吸睛的还是蒋廷黻先生独特的个人观点,以及对中国命运的深思!
本书从清朝乾隆年间,中英之间的贸易交往作为一个切入点。此时,也恰好是千年华夏的衰落点。英国试图打开中国的贸易市场,但清王朝并不这么想,只想闭关守国,抱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但一个剧烈进步的时代,容不得清王朝这般,从普通的贸易交流到向中国输入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而后中国与英国等开始了鸦片战争,落后的农业文明对上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毫无疑问,清王朝所领导的中国遭受到了第一次不平等条约!
有了第一次不平等条约,自然也就有了后来的那些屈辱……身为一个中国人,读到这些的时候心头是沉重的!
而当时的中国人在种种情况下,也开启了民族的自救之路。
洪秀全便是那个年代的代表,他出生社会最底层,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但由于自身阶级的局限性,还跟宗教扯上了关系,注定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读来感觉当时的中国人即便是如同洪秀全这般的,也颇有些愚昧,更多的还是心痛吧!
说到洪秀全,那就不得不提曾国藩,他是中国旧阶级的代表。从他的身上,可见中国旧地主,旧官僚主义的挣扎,他们试图革新,却又无法真正革新……
他们虽然在拯救中国这条道路上失败了,但后继者,如春笋般涌立!
就连清王朝的内部,都出现了革新,交流的声音,以期自强。但这条道路到底是曲折的,甲午中日战争,让人更加深入地认清了一些东西。
这条以求中国自强的路上,多少人倒下了,又有多少人站起来了?
始终记得谭嗣同那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般的人,大抵能称‘豪杰’二字,也唯有这样的人,才写得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般波澜壮阔的语句!
康有为推动光绪变法,以求革新,但这条路的结果大多数人都是知晓的,失败了。
此时的许多中国人,已不再奢求清王朝救国,因而发生了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开始引领中国人自立自强。
蒋廷黻先生的书里没有提及,但想到民族复兴,辛亥革命这一段,总是会想起一个人,秋瑾。
不同于地主官僚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了很大程度民主主义上的进步。
从对于旧习陋习的废除,就可见一斑,而辛亥革命运动中,也出现了如秋瑾一般的杰出女性!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从前初读她的《满江红》,心头就几生敬佩之意。如此的大气豪迈,古往今来多少男子怕是也写不出来的!
而秋瑾的身上,恰好透露着那个时代的缩影。
乃至后来的中华民国,若不是后来因为一系列的腐败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等,怕也是一个自由,平等包容的社会。
但没有成为那般的一个社会,亦是有着其自身的原因。就如孙文先生本人,他这一生都可以说是为了中华,是中国革命道路上的先行者。
但他也是到了很大年纪,方才明白军权与普通民众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从一开始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后来的满汉是一家;从求助袁世凯,到国共合作。
上面有些内容,在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或许并无提及,但先生是由于成书年代这些并未发生。
而先生于书中的观念,也看出了这种后势之趋!
唯独,让孙文先生与书的作者蒋廷黻先生遗憾的是,后来中华民国的成果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所窃夺……
观先生书中‘只要我们能遵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学生私觉有些痛心!
后世之人可言,中山先生的很多理念,观点,于现在依然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真正去贯彻它们的人,已不再是中华民国那一批人。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阅兵,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孙文先生画像遥遥望着天安门,望着这盛世中华。他们那一辈,为中国自立自强所努力了一辈子的人,也当欣慰了吧。
观先生之书,看出了同中山先生一般超越了阶级党派的理念,心中,唯中华而已!
看到最后那里,先生写全国如今欣欣向荣,日后必当国富民强……
心里说不出来的滋味,国泰民安,是中华儿女多少年来的执着与追求?
但先生在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前夕,写出这些话语,真的是叫人心头一酸!
人永远不知晓下一瞬会发生什么,打铁还需自身硬,唯有自身强,方才无畏!
另外,先生一书有提及‘俄罗斯侵吞国土’一事,俄国侵吞西伯利亚以后,又不费吹灰之力谋得东北八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其对华外交的灵敏远在英国之上,而且俄国始终以‘中国的朋友’自居。
看到这里,顿觉‘读史可以明鉴’,先生提及此,莫过于是给后世之人的敲了一记警钟!
国与国之间,从来就没有永恒的朋友,利益至上罢了。
从此可观当今之中国,我们爱好和平,愿意与世上所有友好的国家交流,但也要时刻有一颗提防之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莫忘唯有时刻怀有一颗奋进谨慎之心!
感谢蒋廷黻先生的剖析,方能读得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