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与尊严
作者:小幽麦 | 分类:都市 | 字数:164.5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一十一章 工匠精神
心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
“女士们,先生们,我也讲几句。因为生于斯长于斯,血液和灵魂里,已经把工匠精神深深地铭刻了。”海浪般的掌声过后,海子总工接着阐述。
汉娜妹妹发明的同声翻译器,让我们不再有语言隔阂和翻译的时间差。
“工匠精神强调的不仅仅是对作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是一种坚守,是对材料、工艺、造型以及背后承载的文化和精神的敬畏与传承。
德国产品一直以其优异的质量享誉世界,推动德国产品走向世界的内在动力便是德国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已经不单单是德国的一种产品精神,而是整个德国在工业发展中的体现。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开始搞工业化的,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但是如今,这个只有8000万人口的国家,竟有二千三百多个世界名牌。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
1、『德国制造』曾经是带有侮辱性的符号
德国人进入工业化后也经历过“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Made in Germany”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
德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初,大学的科学研究是与生产领域完全脱节的。
尽管那时“世界科学中心”在德国,但是美国人很聪明,他们在德国拿到学位回国后,不是一味地跑到大专院校做研究工作,而是进入到市场去办企业。
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跑到美国一看,发现美国工业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这才明确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并开始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的发展。
由于德国有基础科学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的联系,从而在半个世纪里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的队伍结合在一起,领导了“内燃机和电气化革命”,使德国工业经济获得了跳跃式发展。
2、珍视“身后名”,不贪“眼前利”
有一张德国建筑物的照片,名叫“不变的德国”,展现的是二战后德国人修的房子,完全是中世纪晚期巴洛克时代和洛可可时代的风格,大多数城市都没有什么现代建筑。
正是由于德国热爱、尊重自己的文化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才叫“不变的德国”。
由于德国经济发展不靠房地产市场,所以德国建筑师很难拿到一个建筑项目,好不容易中了标,就一定会精心设计,一定要把它搞成一个艺术精品,一定要让它流芳百世。
因此,在德国,你永远也看不到有两座建筑物会是一样的,德国建筑师重视的不是“眼前利”,而是“身后名”。
3、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西门子总裁说:“我们德国经济学就追求两点: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英美经济学,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管它什么义务。
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
它们大多是拥有百年以上经历、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世界着名公司,也被称之为“隐形冠军”。
德国的产品不打价格战,不与同行竞争,一是由于有行业保护,二是由于价格并非决定一切,打价格战可能会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
德国人宁愿“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同时,让部分利润转化成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务”。
他们营销战略的路数也与众不同。
一笔生意,在你身上一辈子就做一次,让你说他的东西好,这就会感染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再去做他的顾客,然后再感染第三个人,人家干的是这个事。因为全世界有70亿人,他们算的是这个账。
4、探求本质,考虑长远
今天德国人一般只在柏林、汉堡、法兰克福建高楼,那也是世界级的大高楼,但有一个条件,这种高楼从任何方向倒下来时,不能压到另一栋楼。
5、德国不相信物美价廉
“德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价格上,连德国人自己都承认“德国货就是物美价不廉”。你跟日本人可以谈价格,但你跟德国人谈价格,一刀都砍不下来。
德国人甚至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它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它优秀的售后服务。
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德国人生产的工业制造品,大到挖地铁的掘进机,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订书机,从质量上讲都是世界第一。”
第二百一十一章 工匠精神
掌声过后,铁心侠车间主任走上台,激动地分享他的体会:
“各位专家、领导、同志们,我很激动,公司让我发言。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我想谈一下C国制造在智能制造上到底缺什么?我总结为5个短板。
第一、精细加工。
有一次我修理一台机器人,里面有一个轴承座出了问题,我想委托外单位做一个。我们要求的同轴度是2微米,但国内最好的供应商只能做到5微米,没办法,我就到德国找了一家公司做出来了。
第二、精细装配。
比如瑞士手表,好就好在技师会制造工艺,会制造模具。我们的工艺手工比例很小,大部分工匠的能力都放在制作方面了。
第三、精细检测。
我曾经跟过一个德国技术开发部门的管理者,我跟他去考察一个供应商,我看他考察供应商看什么?他第一个就去看检测部门,他说品质好靠的是什么?就靠你的检测手段!
第四、精细材料处理。
这是企业的一项技术秘密,所有的工艺参数绝不会外露,因为这个材料处理是最不容易被发现的。比如说我要抄袭一个东西,外面的形状和尺寸都可以量,唯独材料热处理没办法量。
高端复合材料、齿轮和轴承、数控系统,这些都有所耳闻,和外国有差距也很正常,这都是需要无数人才、时间和金钱才能堆起来的东西。
材料问题不解决,从源头上材料冶炼就不过关,材料组织就不行,热处理工艺又是能省则省,质量和寿命能上去才怪?
传感器或者材料技术需要匠人特质,类似于烹饪而非科技。日本强在材料和工艺,材料和工艺是遍历各种条件做试验,得到结果,得到结果后也是不知其所以然。日本人有匠人的性格,适合干这个。
不过国内的市场环境,被一堆不把轴承做烂不罢休的小企业搅和着,大家的概念就是国产轴承就是白菜价,先不说能不能做好,即使做好了市场前景也堪忧。
要追赶的东西太多了,但是现在人才断档太严重了,能踏踏实实沉下心来研究的人太少了。大家都去赌股市、房地产、互联网+了,有时候在机械专业论坛里,讨论的深度下降非常快,也很少有人有讨论的热情了。
第五、高精度传感器研发。
智能制造靠的就是传感器。比如说一个机器人,如果我们没有给它太多的传感器,它顶多就是一个搬运机器人,按照你给它的程序搬运。如果你要它智能化,你就要给它传感器,有湿度、有压力等等,使它有灵性,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的短板。
我的亲身体验如下:
1、没有特长怎么能叫工匠?
说一个案例,就是机器人里面的感应头,这个感应头原本我们是造不出来的,我们花了1年时间把它造出来了。既然可以买得到为什么要造它?
我认为从事设备维护,工匠有一个任务,就是要为企业降本增效。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价格其实也有很大的关系。
怎么做?其实核心部位都是手工做出来的,在什么都没有的前提下去摸索。你必须要做一些工具,工匠就要学习,要会研究工艺制作工具。
2、C国师傅的感觉,德国师傅的数据。
两句话:多练生感觉,多记生数据。我曾经跟过6个C国师傅,10个德国师傅,C国师傅教会我两个字:感觉,德国师傅教会我两个字:数据。
感觉怎么出来的?
有一次,我看到师傅做一个设备上的调整,一调就好,我很好奇,就问师傅怎么调出来的,你教我一下。C国师傅本事大就大在什么都不教,你多做做就会了,我一做就是三年,终于把这个操作学会了。
去年我到德国学习,我跟德国师傅做一个操作,一根轴弯了,德国师傅说你用火焰把这个轴矫直,我就拿着东西去做,被德国师傅一把抓住,说给你一个东西。
我一看他给我了一个表格,上面都是数据,什么样的轴加温加多少等等都写的清清楚楚,我按照他给我的表格2小时就做好了。
我跟C国师傅学一个操作用了三年,我跟一个德国师傅2小时就学好了,我很崇拜德国师傅,他们的确是有特长的。于是我就注重数据的整理和记录,直到有一天我却怀疑数据不管用。
在我厂里有一个德国师傅和我关系很好,一个故障出来了,他是不相信感觉的,他是相信数据的,你说一个故障出来时哪来的数据?在没有数据时这个方向怎么判断?
于是在这个故障面前,他花了8天把故障查出来,我花了45分钟查出来快速解决掉,我不是说德国师傅没有这个本事,我觉得他的感觉没有我们好。我们的中医其实也说不出来什么数据,就是感觉。
我修机床其实是用阴阳法,德国师傅没有这个技能。一个轴承要转起来靠什么?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没有阴的话,轴放在空中怎么会转?所以我排除故障时就看这个问题是阴的问题还是阳的问题。
后来我想这两个事情合起来就是:既要有C国师傅的感觉,又要有德国师傅的数据,我们一定能成为世界级的技工。
工匠最大的特点是会制作工具。然后形成标准,试验数据,排工艺流程,做工具清单,提出环境要求,最后做出安全规范,这个标准化的东西就是企业最值钱的东西,拿了这个东西就可以规模化。”
关孟飞的讲演,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我两年前曾经主持建设工业机器人生产线自动测试设备,核心部件仪器仪表都是买进口的。还曾经想过买成套的,但是价格贵几倍,维护费用还不知道会报出什么天价。
仪器仪表其实是工业化和产业升级的基础,这是工业体系的眼睛、耳朵和鼻子。
做一个好用顶用的仪器太难了,时间长、投入大、开拓难、市场小。主要还是需要积累,这是一个小批量多品种、定制为主的市场,没有工艺积累,材料积累,几乎生存不了。
有的涉及特殊要求的高精度仪器仪表报价行规是成本价的10--50倍,不买拉倒,因为往往是独门生意。
由于汉娜夫人的帮忙,我们天宇一年前就已经实现了高精度仪器仪表的出口,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海子讲述了仪器仪表制造的心路历程。
“呵呵,我再讲几句吧。循序渐进是需要先有信心做基础的,C国工业化才五十多年,干什么不需要一个过程呢?
因为C国有巨大的市场和持续的需求,如果C国人意识到这个东西稀缺,国家和民间都会投入。只是国内的教育系统确实不能满足这个实际需要。个人探索奋斗,难免受到消极因素影响,再正常不过了。”
汉娜微笑着打气。
最后发言的是关孟飞,他对比了德国和日本工匠精神的差异。
“各位领导、专家,我是汽车维修工程师,由于咱们天宇有日系和德系车,所以,我很有幸学习了这两个国家车辆维修技术,谈一点感触吧。
我认为:日本是把人发挥到极致,德国是把设备发挥到极致。我跟德国技术接触的比较多,它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精致。
他们设计和制造每一款产品,在需要设备投入时,是什么技术新就用什么技术,普及新技术的能力特别强,而且不大讲究成本,该投的就要投进去。
我在汽车行业,所以也免不了修理日系汽车。跟日本人打交道,我发现他们的概念不一样,他是什么技术成熟用什么,能省的地方尽量省,所以他们的生产线比较简陋。
这是非常不一样的文化。日系企业在生产管理中还是比较出彩的,所以德国人要学日本企业的管理,因为它的确可以为企业降本增效,它把现场的管理做到了极致。
作为C国制造来说,在这两者之间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我认为我们既要讲究德国人经典制造上的风格,又要提倡日系的精准管理。”
关孟飞发言结束后,我宣布一小时自由讨论。会场热火朝天,人声鼎沸,有人请教汉娜、海子总工,也有相同技术部门的工程师在探讨技术、工艺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