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九朝元老,就是活的长

作者:封侯书生 | 分类:历史 | 字数:209.2万

第2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

书名:大明:九朝元老,就是活的长 作者:封侯书生 字数:2182 更新时间:2024-11-16 17:07:04

除填写履历外,县试的前期准备还有许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联名具保。

所谓联名,即朱七牛还要跟其他四个同考的人绑定,互相担保对方不会出问题。

若是五人中任意一人履历造假,或是考试时作弊,则五人连坐,哪怕自己履历是真的,也没作弊,考试成绩也会废除,搞不好还会被判刑,取消科举资格等等。

若是以前的老朱家,这一步也足以难住他们。

因为他们不认识其他学子,跟人家也不熟,人家能愿意冒着风险跟朱七牛联名?

如今则不同了,朱七牛的大名天下皆知,番邦亦晓,不知有多少人想跟他联名。

反倒变成他挑别人了。

为了安全起见,朱七牛遵从宋濂指导,跟表哥小胖及其三名要好的同窗凑成了五人联名。

而具保,说白了就是找个有地位的人保证这五个联名的人可以考试,履历是真的,也不会作弊,德性能力都没问题,将来为官后不会鱼肉百姓等等。

同样的,具保的人在这时也跟学子绑定了,若是学子出问题,具保的人也会受罚,搞不好还得坐牢。

按理说朝廷既然这么规定,那具保的人指定是要跟五个联名的学子很熟,可实际上呢,时间一长,大家多花钱了事。

毕竟具保的人要担风险,且够资格具保的人也不多,不花点钱,别人也不乐意干这活儿。

而具保的人呢,人家也有自己的事儿要忙了,又不是闲得慌,哪有那么多时间考察学子?

一些生活拮据的具保人,便干脆以此为来钱的路子了,你给我钱,我给你具保,你好我好大家好。

一般而言,大家会请本县廪生具保。

所谓廪生,说白了就是县学里成绩最好的那一波秀才,每个月他们都能领到朝廷派发的粮米,是朝廷认证的好学生,可信度高,是具保的好人选。

这一步上朱七牛也走得很顺畅,冲着他天下第一神童的名头,人家恨不得花钱请他请自己具保呢。

最终,朱七牛选择了一位诸葛明推荐的秀才。据说这位乃是教谕大人很看好的学子,将来有可能成为两榜进士。

他这边有了具保的人,小胖等四个学生也就不用再操心这事儿了。

履历、联名、具保完成后,知县那边才会准考,名册留存县衙。

其实在过来人看来,县试说白了就跟去私塾读书、先生让学子写几个字一样,证明自己有那个资格就行,并不是什么特要紧的考试,所以跟乡试、会试之类的考试比起来又没有那么严格,不存在一人一个考室的情况。

朱七牛进入考场后,放眼一望,正式的考场也就是一个坐北朝南的被分成几个隔间的棚子而已。

考场最南边有两个门,一个朝东,一个朝西,称之为东西辕门,考棚外面有一个大院,院北为正门,叫龙门,考生进入后,就在院子里等叫名。

入场前,有搜子搜查考生。

因为不是乡试会试之类的大试,倒是不用把衣服脱光光给人家看。

如果一些想要试试科举的女子,在这一步倒是不用担心被发现,只要扁一点又不怕被搜子摸就没问题,但真到了后面的考试,就需要脱光光了,那就无论如何也混不过去了。

一些书稿中或戏文里女子考中状元之类的故事,显然也就无论如何都不会发生。

考棚北边有三间厅,是给考官准备的,中间有过道,过道对面就是考生坐的地方,一排排的蒲团加矮桌。

拎着装满文具和食物的篮子,朱七牛安静的跟着众学子进入大院,然后默默等候。

这会儿天都还没怎么亮,为了看清事物,衙役们点了很多火把和油灯。

因为不是非常正式严格的考试,且一年顶多就举办一次,所以知县也不可能特意养一批负责考试的衙役。

实际上,这些当搜子的衙役也好,看守的衙役也好,都是县衙里的普通衙役,甚至因为人手短缺,就连知县的车夫都被派了过来。

之前给朱七牛搜身的两个衙役恰好就是之前送他入京的衙役,到了给他搜身时,两个衙役就是象征性的看了看他带的文具和食物,便放他进去了。

众学子等了一会儿,知县、教谕及县学里的先生便过来了。

这场县试便是由他们监考,稍后批阅卷子的也将是他们。

自然地,出卷的也是他们,最后给学子排名的更是他们,总体由知县负责。

单看这一点,其实县试跟殿试差不多。

朱七牛等从溧水县各地聚集而来的一二百名学子先向考官作揖致敬,然后齐刷刷站到了考官后面。

接着便是廪生向考官作揖致敬,待考官确认他们没有被冒名顶替,这才让他们站到了一旁监视。

随即便是点名了,衙役高声念诵考生姓名,考生从考官背后走出,领自己那份卷子。

领完了也不能走,得把头抬起来,衙役再高声念诵给该考生具保的廪生姓名,由廪生确认该考生没有被冒名顶替,此为唱保。

如做保廪生对考生有疑,则立即请求主考县官查察或扣考,杜绝有人鱼目混珠。

这一步走完,太阳可就出来了,老费时间了。

朱七牛个子小小的,年纪小小的,站了这么久,多少有点累,好在站在他前面的人个子够高,挡得住他,他得以伸伸胳膊动动腿,比起那些弯腰苦站的人可幸福多了。

唱保之后,就该正式入场了。

考生按卷上座号入座后,知县周光取出了一个早已拟定并封存的盒子,将其打开,抽出里面的纸张递给了教谕。

诸葛教谕接过后,看了眼,心里有数了,又递给另一位先生,如此一圈下来,考官都知道这一场考啥了。

最后看的那个考官屏气凝神,提笔蘸墨,在一张大纸上把题目写了下来。

考官朝着一旁等候的衙役点了点头,衙役立刻举起了一个大牌子。为防止看不清,另一个衙役在旁边举起了一根火把。

另有两个衙役将大纸拿了过去,贴在了木板上。

举着木牌的衙役确认题目贴好,连忙举着它在学子周围转了起来,一直转了三遍,这才放下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