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崛起1522
作者:猪林弃闲 | 分类:历史 | 字数:78.2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14章 分发人口
李子园只在松前待了一天,其间平左卫门冒泡询问了下当地的商业活动应当如何进行,并提出了一些想法。其实大多是一些老把式,采购当地的特产并一路向南沿各港口贩卖。
唯一的不同点是原先需要他送到安东家的货物,改由安东家自己来提,利润上可能要让出一些,最后经由他运往南边的商品也会更少一些。不过安东家肯定要付出代价的,平左卫门坚信只消一个贸易特权,就能让安东家乖乖放弃支配蛎崎氏,更何况,有这么一条大腿,安东家也没有实力去做支配。
虽然货物不足,收入暴跌,甚至原本去年秋季就该南下贸易的廻船直到现在还停在松前码头,但一切都是暂时的。新领主蛎崎信广看样子颇得北海将军的信任,批准了不少发展项目,最关键的是,有实实在在的支持,想来要不了多久,新的蛎崎氏会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他平左卫门作为“御用商人”也能跟着沾光。
卸下一些生活物资,又挑选出100户新移民在此安家落户,第二日一早船队起帆开往下一站秋安镇。
秋安镇码头的建设算是花费了当地主官张冬不少心思,原因也挺简单,走船可是和外界沟通最方便的渠道了。
这里原有荒地约3000亩,按李子园的派田标准,只够60户耕作。而由于时间关系,秋安镇的一千多居民至今尚未开辟出多少耕种所需的土地,索性今年暂不种田了,努把力砍树,争取明年开春后可以正常撒播种子。
李子园下来后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场景,此时已近黄昏,可是千余青壮男女仍拿着斧头锯子就在不远处的森林中挥洒汗水,守备部队则在离城寨不远处已清理出的空地上操练,看上去也算是有些模样了。
至于原先协防的2连,则在开春后随运输船回新港镇休整了,顺便驻个防。
张冬不在城寨里,这倒是能够预料到,毕竟年前就两个基层干部跟他过来,指挥千把人肯定是够呛的。派出人手去请他回来,李子园在附近做起了视察。
秋安镇这里的港湾算得上得天独厚,南边这么凑巧给你弄一座山帮忙挡风,在李子园看来却也不比铁山港差了。更何况这里的位置更靠南,周边还有一片不小的平原可以安置大量农户来为港口提供补给,更加适合充当南来北往的物资集散地,作为商业中心的潜力非常大。
张冬回到城寨已经是一个多小时之后的事了,此时天色已经黑了大半,李子园有些摸不准他是被人喊来的还是天黑正常下班回来的。这个男人一手老茧,衣冠不整,一看就是刚干了活浑身的汗还没干透。此时张冬已经收到了信,知道他如今的股东身份,居然还能亲力亲为,难能可贵,李子园默默为他点了个赞。
见到李子园,张冬快步上前见礼道:“将军,您来啦!”
“嗯,”李子园点点头,“我给你带了500户移民,安置的点我给你选好了,一在北面的山间小路尽头,先前的战场,二在西面的山底要道,那里有原先建造的营寨,可以选择在其基础上进行扩建。”
“堵住要道吗?我明白了。”
“其实我是想要尝试一下传统的村庄模式。”李子园说道,然后在张冬疑惑的目光中继续说,“这两处屯堡自然不是传统的村庄,不过之后的移民可以。理论上住处与农田越近,他们耕作的效率越高,村庄星散应该是趋势。”
“而且许多地区水源和地力条件都不错,就是面积比较小,就需要小村庄来对那些地方实现占领了。不过那个应该是以后的事,我们目前来说还是要以控扼大片平原为主。”
听李子园叨叨了一通,张冬算是明白了他的意思。不就是确定安全的情况下正常发展嘛!
“将军,有个问题。”
“你说。”李子园挑眉看着他。
“散落的村庄确实不用走老长一段路才能耕作,但是人口集中,也更方便我们进行税收和日常管理~”
张冬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李子园听懂了,他点点头说道:“暂时先做这么一个尝试,主要是畜力和农机普及度都还不足,管理方面回头我们再增加工作人员。等以后大牲口多起来,几公里的路也不过是一小会儿而已,反倒无所谓大屯小村了。”
张冬拱拱手:“是。”
与松前相同,李子园在秋安也留下了一批生活物资后,打道回府。
三月廿九,李子园带领的半个船队终于回到了新港镇的码头。
不算先前在松前和秋安卸下的600户新移民,这次船队带回流民900户,2295口,其他各类“人才”及其家属481口。到底是“老巢”比较特殊,新来的这批移民在半路放下来的还好,一路到最后的反而要再隔离上半个月。
“启明呢?”一回来就没看到黄启明那几艘花蛤系列运输船,李子园随口询问起前来迎接的陈潮。
陈潮拱拱手道:“回将军,他一放下货物移民便带船去海参崴了,说是要招募一批女真战士。”
“嗯,看来他还记得,不错不错。”
李子园所说的其实是关于部队扩编缺人的事情,之前他为了方便协助麻生家欺负倭人,给了福江岛孙启年部升营的资格。口子一开,那便不能厚此薄彼了。
随船的俞大猷第一个享受到升级待遇,加强排升级为新编步兵连,需要再加34人,但由于组织编制的齐全,以及官(军官、士官)兵比例的提升(约1:1.85),理论上战斗力提升相当大,虽然提升更大的是军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