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崛起1522
作者:猪林弃闲 | 分类:历史 | 字数:78.2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29章 夏日(一)
守备军官的人选李子园也是费了一番脑汁的,他特地从一连调来了还在班长位置上苦熬的初始9人卫队成员之一的孙启年。
此人因为文墨不通一直得不到升迁,在老兄弟们的督促下终于下定决心努力学习,现在书写普通公文已经没什么大碍了。在船上的时候他也一直跟在李子园身边学习算术,行不行反正这个位置就是他的了,地方守备李子园首选忠诚度高的老兄弟。
又花了一天的时间,李子园协助他们把福江守备连的架构搭起来,剩下的工作就交给他们自行处理了。不过2连还是要在此协助防守与帮忙训练,并在船队下次到来前再清理一片平原出来。
五月廿五,越来越焦急的李子园丢下福江岛的事务,率领船队踏上归程。此行他们不再在任何港口停靠,一路向着北望岛行去。幸运的没有遭受风暴袭击,在六月初一午后抵达了新港城的码头。
新港城自从城墙完工后就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房屋改造上。城区内一片片砖瓦房整齐排列,看起来整洁又充满朝气,主要街道用石子、碎砖瓦和着水泥大沙铺就。当然,李子园也不忘嘱咐建筑队每隔一段留出热胀冷缩的空隙。就这样,一座既不古代也不现代的不伦不类的城镇在这座远离文明核心的北方大岛上建立了起来。
和煦的阳光透过纱窗照进房间,晃得李子园睡不下去了。他侧过头,看向婴儿般躺在身旁的娇妻。小姑娘肌肤娇嫩,肤色瓷白,这是沾了北地阳光温柔的光。李子园忍不住伸手抚摸下娇妻,不过后者丝毫未动,完全没有苏醒的迹象。
李子园回来已经两天了,相较于上次卡时间回来时的大心脏,这回他是真的感到害怕了,虽然一路上顺风顺水,啥也没碰上。初期的游戏心理已经荡然无存,现在的他格外惜命,害怕一死就是游戏结束,再也碰不到这样的姑娘,再也没有一起奋斗的弟兄们,还有他们几年打拼下来的基业。
就这么在小姑娘的怀抱中安睡了两夜,李子园终于有心情去处理些公务了。
“大人,您早!”丫鬟黄鸣燕就在门外,微笑着对李子园问好。说来也奇怪,先前所有黄家来的人都喊李子园姑爷的,这次李子园回来后一个个的都开始叫“大人”了。
李子园点点头,随口问道:“早上吃什么?”
“豆浆三明治可以吗?”黄鸣燕问道。
“嗯,可以,去准备吧。”李子园打发了丫鬟,便向餐厅走去。这丫鬟没有问她家姑娘的事情,已是明白“大人”回来的时候姑娘必定起不了床,尤其是前几天。
李子园坐到餐桌旁,一边哼着歌一边等饭吃。这么久了,他还是不大习惯手中空空的感觉,总想拿个什么东西看看,比如报纸。可惜北望岛还没有报纸,而且也没什么可写的,毕竟下面的人大部分是文盲,一小撮识字的也无需通过报纸获取外界消息。
镇行政厅中,李子园与张翰相对而坐,他正在听张翰讲述发展现状。
“先前抢种的田里树桩已经清理完毕了,只是那部分地种得比较疏,来年打不了多少粮食。城外的房屋还在分批建造,不过寨墙都已经建好,农户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去年栽下的50亩湖桑已经开始采叶养蚕,今年应该会有个好的收成;章泉主管的天蚕养殖面积有所提升,很快也要出结果了,应该就在这个月。”
李子园敲敲桌子,问道:“天蚕比家蚕早这么多?”
张翰点点头,说:“可能天蚕比较耐寒。”然后他继续说道,“黄二九现在正愁于没有足够的草原让他跑马,时不时会来诉苦,请求尽快给他开辟出一片草场~”
听到这里,李子园不禁站起身踱起了步。后世北海道的「日高」地区养马很有名,那里也是岛上目前已知离自己最近的养马地了,仅仅不到100公里,但对李子园来说还是太远了。
他需要先打通去那里的路,扫清沿途和目的地附近的威胁。最好是能在沿途设立定居点,可以为往返两地的人畜提供食物,方便后期需要这些马匹的时候能够快速转运。这个工作量可就太大了,人口也没有多余的。
“唉~”李子园叹了口气,还是缺人。想要弄出足够放牧这些马的草场,按一匹马50亩地算,130匹需要6500亩,但这片地也就2公里多的方圆,马都跑不开。他又看向了脑海中的地图,日高离李子园亲自命名的「折冲」不过30公里,甚至都不需要这远,但问题是那边也是森林吧?
正思索间,又听张翰说,“我跟他讲,关外许多马都生活在森林里,也长的挺好,不要拘泥于固有思维。”得,合着是李某人思维僵化了是吧?
李子园好奇道:“那他现在把马养哪里了?”
张翰走到挂着附近地图的墙边,手指顺着新港城旁的河流一路向上游指去,说道:“他准备在觅河上游的这片山谷地中圈养,但是他要求尽快除掉这里的树木。”那个山谷看起来离札幌和新港城距离差不多,哪怕李子园到札幌地区开新城,也不用担心需要役畜的时候调运距离过远。缺点就是面积也不大,恐怕养两三百匹马就差不多了,除非给它们多喂精料。
“既然他已经选好了地方,那就配合他做好吧。”李子园决定暂时不在这个话题上继续了。
张翰很顺从地转移了话题,说道:“目前涌入了大量的新移民,而且那些大牲口消耗的食盐数量惊人,煮盐制盐的规模需要扩大了。我们是否要派专人负责一下?”
“唔。”刚坐下的李子园又站起了身,这可是个大问题了。先前的食盐都是配给制,不要钱,每家每户都挨个儿送些,库房里留一部分。等用差不多了,再临时集合些人生产。一旦成为正式的产业,这个钱就不得不收了,但收多少呢?古代的盐铁专卖,可是相当于一次税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