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61带着食品批发部
作者: | 分类:都市 | 字数:88.9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84章 人丁兴旺
“哎呀!你这娃,弄的你姑来娘家吃饭,还给回顺拐东西,幸亏你姑老了不怕笑话。”大家都是嫡亲,大姑李秀兰也没有拒绝,笑盈盈的接过李文递过来的篮子,笑着说了两句自嘲的话。
说话的大姑李秀兰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现在也早已没有了李文刚穿越过来时的干练,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头发灰白的老太太。
不过大姑的精神状态看起来还不错,李文知道这和这些年来家里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很大关系。
而且大姑父退休后,每个月退休工资还有三十多块,偶尔还干零散活,养活老两口绰绰有余。
就这,老两口还经常攒下钱帮扶几个儿子,女儿,甚至给孙子孙女零花钱,可以说晚年幸福了。
“大姑,瞧您说的,您可是我亲大姑,我小时候上学你可没少管我,对我的好我现在都记得清。
还记得六零年到六一年那两年,我那时在县城上高中,为了省住宿费,您和姑父让我住在你家里。
那几年正赶上粮荒,我一天饿的眼睛发绿,见树皮都想煮了吃,就这还轮不上。
那些年家里也困难,我每个月从家里背的口粮还没到月底早早就没了,您和姑父对我好,经常把你们和表哥表姐的供应粮分给我吃,那可都是救命粮。
人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咱们是亲人,那更该如此。现如今当侄子现在发达了,多孝敬一下您这不是应该的嘛!
这次我回来带了不少好东西,像彩电、冰箱、洗衣机这些在咱们国内购买不方便的东西拉了几十件,这两天安顿好,我亲自给你们送家里去。”李文拉着大姑的手一阵寒暄。
“行,阿文是个孝顺的孩子,姑就收着,收着了。”李秀兰苍老的脸庞上满是欣慰和喜悦。
“这才对嘛!都是一家人,可不要说两家话。”
“好,好好,一家人,一家人。”李秀兰寒暄完,把篮子递给了大儿子赵解放,让其提回去。
李秀兰现在年纪大了,走夜路不安全,加上最近李文回来,自然也不着急回家了,晚上肯定要住在李文家。
大姑寒暄完,头发花白的二姑也拉着李文一阵感慨。
“二姐,时间大了让娃们都先回去,等娃们走了咱们在谝。”李父看着拥了一门口的人,赶紧招呼。
“对对对,让娃们先走,明还上班呢!”二姑李秀芳赶紧停嘴让在一旁。
等明天要上班的人都走完后,李文一家和二叔一家还有大姑,二姑又坐着闲聊了起来。
“哈哈!咱家真是人丁兴旺,今晚吃饭这阵势,院子都快坐不下了。
等年底小民和涛子他们转业,到时带着媳妇孩子回来,今年过年光是咱们自家人都能坐十桌。”二叔在一旁兴奋的说道。
“二叔,咱家光我们这一辈就二十个了,这些年我们也都陆续成家了。
像我表哥,大哥他们有些孩子都三四个了,现在坐十桌,以后还会更多。”李文心里默默一算,也是吓了一跳,可不就是人丁兴旺嘛!
“人丁兴旺好,证明咱家里日子过的好,养的起。”老太太听到人丁兴旺,可是说到她心坎里了。
老太太这么一说,李父众人也都纷纷点头,以前他们生的多是怕养不活,靠量取剩,现在这些后辈都是敢生,靠量取胜。
其实,最主要还是现在家里条件好,养的起。
现在李文这一辈兄弟姐妹,基本都是双职工,两口一个月加起来最少五六十块,家里还有长辈帮扶,养活两三个孩子确实轻松。
看着院里一众长辈的笑容,李文真切的感到这个年代的真实和幸福,同时也为后世的自己和年轻人感到悲哀。
到了新世纪,很多家庭的小孩已经没有了兄弟姐妹,更不要说表亲了,四二一家庭已经成为主流,有些家庭老人活的久一点,甚至出现十几个大人一个小孩。
其实说白了,还是经济的问题。
试问后世大多数年轻人有几个三十岁了还不想结婚?谁不想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生孩子不想多生几个,谁不知道孩子兄弟姐妹多好,但是经济限制了一切。
结一次婚家里的扒一层皮,需要掏空两代甚至三代人的钱包,如果一家有兄弟两个,那么“更好”了,可以让一个小康家庭脱富致贫。
甚至在民间婚姻市场流行起歪风邪气,结婚经济问题先不谈,还要求对方父母双亡,父母年轻,兄弟一个,两个不行,这简直离离原上谱。
“阿文,阿文,你发什么呆?”李文心正在感慨时,一旁的李父拍了李文肩膀一下。
“没事爸,我就是想着咱家人丁真是兴旺,以后会越来越好。”李文笑着转移话题。
“哈哈!阿文说的好,咱们家以后会越来越好。”今天儿子回来,家人又难得团聚,李德佑是真开心。
“阿文,你这么多年没回来是不知道,不但是咱家过的好了,村里其他人日子也是过的好了,这些年村里人口可是暴涨。
去年过年村里统计人口时,社员已经九千多了。今年新娶的媳妇,要娃的也不少,人口估计要到一万。”二叔李德忠兴奋的说道。
“这么多人了啊!咱村这也太夸张了,我记得六五年我在村里时,也才三千多人吧!这好家伙翻三倍了。”李文也很是震惊,难怪公社要搬到三星村。
“阿文,你别听你二叔一惊一乍的瞎吹,咱们村的社员其实也就八千多点,还有八九百人是工厂技术工人和他们的家属,都是迁过来的。”一旁的二婶怼了二叔一下说道。
“那还不是九千多么,迁到咱村就是咱村的人。”二叔嘟囔着。
“老二,这不一样。咱们村的社员有地种,可以分粮,年底副业分红,工厂迁来的人可没有分红,也不会分粮。
他们只是咱村的临时户口,公社搬迁这一两个月也就完了,到时候工厂迁来的这些人户口要划到公社,一直放在咱们村以后可是要闹矛盾的。”李父在一旁提醒道。
李父这一说,二叔李德忠恍然大悟。
“我就说经常有人找村里买庄基地,村上多钱都不同意,原来还有这一层意思。
咱村现在人多地少,种的粮食都不够吃,每年还要高价买返销粮;这副业分红一年比一年多,可不能便宜外村人。”李德忠立马头摇的和拨浪鼓似的。
李文知道这其中的道道,随着工厂越来越多,他的投资继续加大,以后三星村只会越来越富,村干部拒绝外人加入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