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与杨蜜胡戈组建公司
作者:狼烟本狼 | 分类:都市 | 字数:54.1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67章 禾下乘凉梦
李信他们在排练着,那边的第一期也是在后期制作。
时间真的是很紧张,第一期定在了十月二日,因为是周五。
这部综艺,自然是放在周五晚间黄金档播出。
好在拍摄综艺和影视剧不同,不需要每天都拍摄,忙得不可开交。
一般都是连续拍摄两期,毕竟演员的档期太难调整了,都是凑在一起才能拍摄。
加上这部综艺中的场景不少,场景布置也要花费不少时间。
特别是在播出当天,可不能出错。
央妈出品,自然是要尽善尽美。
拍摄完两期之后,第一期也播出了,正好看看评价,也好做出调整什么的。
李信可是很期待播出的,到时候一定会非常打脸。
不是说要封杀他,到时候那就会成为一句笑话。
在排练之前,演员们早就将台词给记得滚瓜烂熟。
毕竟综艺就一个半小时,还有主持人访谈时间,以及开头和结尾。
加上剧情很多,人物也多,分到每个人身上的台词自然不多。
最多的反而是李信这个读书人。
所以对于其他专业演员来说,这一点台词真的是很轻松。
他们又不是小鲜肉,更加不是数字演员,他们可是国家话剧演员。
场景布置好,彩排也过了,自然是开始表演。
片头就不需要了,但是现在那一张桌子一张椅子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这综艺叫做《典籍里的华夏》。
翻开典籍,了解历史,了解华夏文化,经典永远流传。
“1961年,湘南某学校的试验田里,三十一岁的农校老师袁农平,在地里发现了一株奇异的水稻!”
随着李信的讲述,顺着他的眼神方向,旁边的灯光亮了起来。
映入眼帘的是几个人在稻田中忙碌着。
“你们来看看这株水稻,足足有十几个稻穗!”袁农平对着周围的学生说道。
听到老师的话,学生们自然是围了过来。
观察起老师说的那株稻穗,真的是鹤立鸡群。
穗子大、米粒饱满。
每个稻穗有八寸长,十几个稻穗向下垂着像瀑布一样。
“我数了一下,光这个穗子足足有两百三十颗籽粒。”袁农平高兴的说道。
这一株真的是不同啊。
60年代的高产水稻亩产也不过五六百斤,要是每株水稻都可以像这颗鹤立鸡群的水稻一样,就能增产一倍。
增产一倍的话,那可就变成了亩产上千斤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的禾下乘凉梦就实现了第一步!”袁农平感慨的说道。
“禾下乘凉梦?”学生好奇的询问道。
袁农平就在那说了起来,这个‘禾下乘凉梦’是他做的一个梦。
梦见了试验田里的稻子长的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每个人都可以在稻穗下面乘凉。
如果真的可以实现这个梦想,那么在那个年代华夏人就可以吃饱了。
不要说华夏了,估计全世界的人都不缺大米吃。
“那我们就用这颗稻做稻种,争取早日实现这个美梦!”袁农平期待的说道。
周围的学生自然都是说好,然后就暗了下去。
灯光与镜头自然是给到了李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那边的试验田要重新布置,打一个时间差。
在黑暗之中,看不见,就可以布置了。
“第二年春天,袁农平将这株水稻的种子播种到田里,谁想到到了禾苗抽穗的时候,早的早、迟的迟、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李信在那解说着。
说完这些,那边试验田也已经准备好了,灯光也是亮了起来。
“袁老师,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们非常的不解,明明是用同一株的稻种播下去的,可是长出来却不一样。
袁农平是研究这个的,对于这种情况也有预测,毕竟在没长出来之前,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因为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
听到这话,学生就有些不解,水稻不是没有杂种优势吗,怎么袁老师说那株最好的水稻是杂交稻。
这和书本上面学习的不一样。
他们还是学生,自然是按照书本上面交的知识来。
书本也没有错,只是水稻杂种优势有好有坏。
毕竟杂种优势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早在1637年出版的《天工开物》中,就记载着养蚕业是如何利用杂种优势。
“我们应该要为自花授粉作物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做一番探究!”
“袁老师,我们跟着你一起研究吧!”听到袁农平的话,学生们一个个都是想跟着他一起研究。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可以说奉献精神都很强大,自然是希望华夏人可以吃饱,可以都吃到大米。
如果研究成果,亩产翻一倍,那是大多的贡献,能让人人吃饱,自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学生们自然也愿意为这些而努力。
看着这些充满干劲和希望的学生们,袁农平自然也是同意,多一些人一起研究,自然是更好。
年轻的袁农平从此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而且真的实现了亩产翻倍上千斤的梦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虽然没有实现‘禾下乘凉梦’但是也差不多了,后面的水稻长得是又高又多。
国家再也不缺少大米吃,而这些都是袁爷爷带来的成果。
可以说没有袁爷爷,哪里有现在的大米,哪里有这么便宜的大米。
那个时候想要温饱都困难。
当然了,除了大米也离不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就是因为各行各业的努力与发展,才有了现在的太平盛世。
“禾下乘凉梦”虽然不能在禾苗下乘凉,但是在旁边也是可以的。
不需要天天劳累,收获却很少,终于是可以乐呵的看着。
而被袁老提到的《天工开物》,出版距今已经有三百八十四年,作者是一位明代科学家,叫做宋应星。
“啊!谁叫我?”
随着李信在一旁的解说讲述,袁农平和他学生们这边的灯光暗了下来,直到看不见。
另外一边的舞台亮起,随着李信的目光看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