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龙山明月刀

作者:魏江蓉 | 分类:历史 | 字数:49.7万

第93章 北魏迁都

书名:龙山明月刀 作者:魏江蓉 字数:4128 更新时间:2024-11-16 11:28:11

第九十三章 南朝趁乱攻淮北 北魏迁都向洛阳

格音把玉龙和莫尔坦叫在一起,本想向玉龙表白,但看到玉龙心情沉重,太后刚刚驾崩,便提儿女私情,还是不妥,于是与玉龙无关痛痒的聊了半夜,除了天气,星星之外,又谈到了草原的牛羊和骏马。阿那瑰的大宛马,青骢色的最好看,还有小白色的花点呢,或者是纯黑色的,纯白色的也不错,今年草原的草长得很旺,羊爱吃,牛也爱吃,马也爱吃,莫尔在一旁听着不住的嘬牙花子,但还不敢表现出来。听着格音与玉龙聊了半天这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既为格音着急,也为格音的良苦用心感到无助。夜很深了,三人各自回房休息。太后丧事忙活了半月时间,朝廷诸事虽然由皇帝和玉龙等朝臣按时处理。然与太后在时相比,一些政令明显迟滞,皇帝想把太后改革措施引向深入,但明显一些王公态度消极,一些王爷反对说汉语。也不改汉姓,一些边缘王室借太后驾崩朝廷无力顾及之时,公开反叛,欲拥兵自立。皇帝只好派玉昌率队讨之。由于出手及时未酿成特别大的后果。玉昌最关心的蔷妤。此时蔷妤身上已开始出疹子。玉昌请皇帝派了太医诊治。太医有的说是妇科疾病,有的说是过敏反应。急的玉昌坐卧不安。出征打仗也心不在焉。这时,皇上早朝后议汉服和立学堂之事。英王元禄公开反对说一味汉化,没了鲜卑族的文化 数十年后,中国无鲜卑而只有汉矣,英王是皇帝的叔父。他不仅自己反对还联合太子,太子也提醒皇帝汉化进程。散朝之后,皇帝留下玉龙和玉昌。商议下步政制之事,让他俩提出应对之策,两人正在冥思苦想之际,都城王元亮来表奏说“南齐大军乘太后驾崩,朝廷发丧之机进攻淮北,现已推进到了距荆州40里的地方,全军准备围困荆州,请朝廷派军增援。”

孝文帝把元亮奏章让两人传看,玉龙突然眼前一亮“万岁,太后在时,我们曾议过南下迁都,把都城迁往洛阳,大魏政治中心到了中原,在巩固中原后,江南指日可下。”

“现在推个汉服还推不下去呢,迁都更会遭众王反对。” 孝文帝疑虑重重。

“我们可以增援南征为由,带众王南下,到了洛阳,再说迁都。”玉昌建议道。

“这倒是个好主意,我们立即行动。宫人起草诏书,由陇西侯杨玉昌挂帅,朕御驾亲征,率诸王及三公九卿与朕一道南下,增援元亮王爷,攻取荆州。”

次日早朝,孝文帝下诏宣布南征,任城王元澄首先反对:“臣以为,以大军南下取荆州,十分危险,因江南各州并未宾服,虽然今年招抚了淮北,可这四州仍首鼠两端,今天向北,明天向南,大军南下若有反正,我军必将遭受重创,昔太武帝兵过江陵而不下,士兵疫病流行,损伤无数,最后无功而返。”

“邺城王元亮与祖父老帅元鸿经营淮北数年,今长江以北悉归我朝,元亮围困荆州,荆州下则可顺江攻取建康,一统江南而定,因何不南征,我与南齐战争,九战而七八得,南齐防守日渐弊端,我军正可乘胜取之。”玉昌支持皇帝迁都,力主南征。

众王和朝臣仍激烈争论无果而散,散朝后孝文帝非常气愤,文帝又把玉昌召到后宫,讨论迁都的利弊。“杨爱卿,你说说迁都能有那么多的不利吗?你看几位王爷发言,又是宗庙社稷,又是祖宗陵寝,又是土地,又是说话,热居然也成了他们反对迁都的理由,洛阳真的有那么热,江南、海南不更热吗?江南热,我们就不下江南,就不统一中国了?”“老臣们贪恋故土,既有感情的因素,也有经济的因素,同时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他们十几年都是从马上征战,积攒了财富,草原牧场牛羊,他们都舍不下,他们没看到这里有比草原更重要的东西,良马,草原有,这里同样也可以有,铜铁,草原有,这里也有,但有两样东西,草原没有。”“什么东西?”“文化和人,我们统一中国需要什么?需要经济军事实力,更文化和人心,草原有孔子吗?平城有老子吗,为什么黄帝、夏商周都要把统治中心迁到中原来呢,因为这里有文化,有人,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国,反过来也一样。”“你说的对,这些老顽固怎么就看不到这一点呢,让他们学习汉话,10年了都学不会。”“圣上可以奖励他们,过去我们实行军功奖励,现在可以按爵位按职品奖励,王爷的封地也都封到中原来,有了财富,他们自然也会留下来了,然后再用文化,把他们的思想统一过来。”“好,真是一句话提醒梦中人那。”

文帝又找玉龙做了长谈,他把玉龙当成了最知心的长者,对几大王爷逐个分析。

“元澄是亲王也是支持改革的,他居然首起反对。”

玉龙道:“陛下还是请任城王单独谈谈,且须如此如此。”孝文帝会意,屏退左右,单独与元澄商议说道:“此次举兵的确不易,但国家兴自塞外,徙居平城,这里是用武之地非文治之地,令将移风易俗,旧臣及权贵阻碍,实在难啊,朕若趁此南伐大举而迁都中原,不知王爷意下如何。”元澄本是支持改革派,一听南征是为了迁都改革,赞同道:“陛下要迁都居中原以经略四海,众臣和百姓若知道此事,当奔走相庆才是啊。”“诸王之议,请王爷说之,今太傅李玉龙、陇西侯杨玉昌,广陵王,河南王诸王均已赞成迁都之事,诸王公以分议齐赞南征而动。” “只要陛下拿定主意,诸王之非议能有何为?”孝文帝一听兴奋地说“任城王,你真是我的张良啊!”

六月,命玉昌修造河桥,以备大军渡河,又下诏在扬徐二州征集民丁,招募军队,使广陵王元羽、元图和元景持节安抚北方六镇,调发精骑,宣布孝文帝南伐。出征之前,孝文帝率百官来在冯太后永固陵前,跪拜辞行,然后,由玉昌任三军兵马大元帅,宇文护和尚平为左右先锋。大军列队出城,一路之上阵容整齐,浩浩荡荡,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众臣皆赞玉昌统军有方,兵过晋阳,太尉元石昏倒军中,安定王元休因此请送之北上修养。玉昌请示孝文帝“兵戎之事,不得妄请,可命就地治养。”大军继续南行,九月底抵达洛阳。

时值深秋,阴雨连绵。大军在洛阳城外休息待命。孝文帝带玉龙玉昌冒雨巡视洛阳晋故宫旧址。眼呈现的是一派断壁残垣,杂草丛生的破败之像。他感慨地对两人说“晋室不修功德,宗庙社稷倾于一旦,荒废成这样子,朕实在痛心。”说完,萧然泪下,吟诵起《黍离》诗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接着,观洛桥,临太学,观不经 ,返回军营,诏令大军继续南进。玉昌传文帝诏令,手执马鞭,策马冲在队伍最前面,君臣们经过长途行军,疲惫不堪,都不愿冒雨继续前进,于是纷纷跪到孝文帝御马之前,磕头泣诉,请停南进。孝文帝问道“前面就是南阳,大军前进直取荆州,尔等啰嗦什么?”安定王元休谏道:“此次举动,众臣都不愿意这样做,唯独陛下要这样做,臣不知陛下违众南伐,究竟是为了什么?臣等敢以死申请。”孝文帝怒道:“我方要经营天下,统一全国,你们这些王公,屡屡阻挠大计,动我军心误我大事,若再胡言,当以军法从事。”其他众王也再三哭诉:“臣等不愿见陛下有先帝江陵之祸。”孝文帝余怒未消,仍晓瑜群臣说:“这次举师南征,规模不少,动而无成,拿什么向太后表示,就这样班师,如何面对宗亲先祖,若不南下,即当迁都于此,机不可失,诸位王公大臣以为如何?计议已定,不得旋转,想迁都的站左边,不想迁都的站右边。”话音刚落,任城王元澄,安定王元休等人,一齐站到了左边,南安王元桢见势不妙,赶紧顺势言道:“古人说:成大功者不堪于众,今陛下若停止南伐之谋,迁都洛阳。这才是臣等的愿望,百姓们的一大喜事啊!”群臣齐呼“万岁”赞成迁都,然时仍有许多鲜卑大臣不愿南迁,但更惧南伐。故只得相从,不敢再提出异议,迁都之举至此议定。

太和十八年(494)三月,孝文帝北巡至平城,临太极殿,引见留守百官大议迁都。他晓喻群臣说:“朕将迁都洛阳,诸位大臣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 燕州刺使穆罴首先出班跪奏道“迁都大事,依臣愚见,不宜迁都”孝文帝平心静气地问道“你就讲讲不能迁都的理由吧!”穆罴振振有词地说“国家北有柔然之冠,南有荆扬(指南齐政权)未曾宾服,西有吐谷浑之阻,东有高句丽之难。四方未能平定,国家尚待统一。以此相推,所以不可。况征讨四方,需要大量戎马。洛阳地处中原,没有牧场,马从何来?”“今代郡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正因这个缘故,所以要迁都中原”穆罴仍不服气,接着非难道:“臣听说黄帝都于涿鹿。以此说来,古代圣王不必都要定都中原。”孝文帝应声答道“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也迁都河南。”尚书于景接着奏道“臣不以为代郡胜过伊、洛之美,但自先帝以来,久居此地,百姓已安,一旦南迁,众人未必乐意。”平阳公还以老臣自居,也带着责备的口气说:“陛下去年亲率六军南讨萧氏,到了洛阳,派任城王澄至平城宣旨,命臣等议论迁洛。初奉恩旨,心中惶惑。迁都大事,应当询问卜筮,审定是否大吉,然后定夺。”孝文帝耐心地回答道:“周公、召公是古代 圣贤,乃能卜居相宅,往营洛邑。今日没有这样的圣贤,占卜又有什么益处!况且《左传》上说‘卜已决疑,不疑何卜’。黄帝占卜不成功,贤哲天老也说是‘吉’,黄帝听从了他的话,终至昌盛吉利,这样,具有全德的人预计未来就比龟卜还正确,作帝王的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哪能常居一地!朕的远祖,世代居于塞外荒凉之地;文皇帝开始都于东木根山,昭成皇帝建盛乐(今内蒙呼和浩特市)新城,道武皇帝又迁都平城,朕为什么就不能迁都中原? 一席话说的众人哑口无言。“老王爷左帅元鸿系受先帝和太后托孤重臣,现在全权交予三军兵马大元帅杨玉昌和太傅李玉龙,已在金庸城筹建新都,规划图纸报万岁审定矣。”任城王元澄和邺城王元亮表达了元鸿元老的态度,前怀州刺使青龙、前秦州刺使吕文恩等虽仍抱着顽固态度,也都辞屈而退。第二天,孝文帝亲临朝堂,宣布诏令,分部分批迁都洛阳。

十月,以太尉、平阳公元丕为太傅,录尚书事,留守平城。玉昌为左相,玉龙为右相,主持洛阳迁都。孝文帝拜辞太庙,奉迁祖宗牌位,从平城出发,经邺城,于十一月下旬回到洛阳。为清定流品,他以清河大族、尚书崔亮为吏部郎,负责选举;为解决迁洛后战马缺乏的问题,他命后军将军宇文福和马旺巡视牧地,选定洛阳稍北的河南孟县一带作为新牧场,取名邙阳牧场,每年从河西走廊的河西牧场将大批牲畜先徒放并州(今山西一带),再步步南迁到洛阳,这样可以使牲畜渐习水土,不至死伤。邙阳牧场常年蓄养戎马十万匹,牲畜无数,以宇文福为司位监,专事管理,致使牲畜蕃滋,略无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