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道天龙
作者:魅影黄泉 | 分类:玄幻 | 字数:222.9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三百七十二章 鼠王洞窟
今天回家的路上,遇到村里的张大爷,闲来无事便缠着他,让他给我讲一些故事听,张大爷也是无事,便欣然同意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有一个叫彭六郎的书生,彭六郎家境贫寒,父母靠捕鱼为生,彭六郎进京赶考,路上所需的盘缠也是父母找相邻借来的,临别时,父母嘱咐彭六郎路上晓行夜宿,莫要贪玩儿,到了京城安心考试,彭六郎一一记下,起初离家的时候,彭六郎心中还有几分不舍,对父母也是十分思念,很快途中异域风情让彭六郎是新奇不已,忘了父母的嘱咐,彭六郎边走边玩儿,欣赏途中的名景,品尝各地的美食,大概走了有二十多日,才走了一半儿的路程。
有一天,这彭六郎贪恋路上的景致,天色将黑的时候还没有下山,正在彭六郎焦急之时,山上下来了一个老汉。
那老汉背着一捆柴草来到彭六郎面前,老汉见彭六郎书生打扮,一脸稚气,于是主动说道:哎,这位公子是进京赶考的吧,倘若没有住处,不如在我那儿借宿一晚。
彭六郎十分警惕地看着那老汉,他之前常听老人讲,有匪人扮成老实的农民,等客人住下后再谋财害命,更有甚者将客人剁成肉馅,做成人肉包子,彭六郎越想心里边儿越惊,又看的老汉是一脸横肉,吓得急忙倒退了几步。
正在这个时候儿,不远处传来几声钟声,隐月还能听到有轻声念经的声音,彭六郎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不远处有一座尼姑庵,他便有了打算,于是对樵夫说道:多谢老伯好意,我自幼礼佛尊道,今晚便到安里借宿一宿,就不打搅老伯了。说罢,彭六郎便朝着尼姑庵走去。
老汉望着彭六郎远去的背影,长叹一声,说道:哎,心邪往烂泥坑里踩。说完那老汉便背着柴草下山了。
彭六郎见尼姑庵的牌匾上写着淡云庵三个大字,他敲打门环,这时候,从里面走出来一个女童,那女童约摸着有十四五岁,长得十分标致。
彭六郎上前施礼说道:小生进京赶考,路过此宝地,想借宿一宿,不知可否?
那女童说道:公子请到屋里坐,带我进去禀报师傅。
过了一会儿,那女童的师傅走了出来,也是一个标志的女子,只见这女子二十岁上下,身材高挑,皮肤白皙,两只眼睛水灵灵的,十分惹人喜爱,彭六郎一见,就看呆了,竟忘了施礼。
这尼姑望着彭六郎正在出神儿,竟也呆在那儿,四目相对,这时旁边儿的女童拉拉拉师傅的衣角儿,轻声地喊了一声师傅,这两人这时候才缓过神儿来,彼此见了礼。
彭六郎这才得知,眼前的这位女子正是这里的住持,法名空余,刚才给自己开门的女童,法名惠炳当时大殿上还有两个小尼姑正在念经,空余将彭六郎引到了一处雅士喝茶,外面禅音绕梁,屋内香烟袅袅,彭六郎望着那空域,竟然有些恍惚,而这位空域师太也是含情脉脉地望着彭六郎。
彭六郎开口问道:仙姑青春几何?
那空余说:我自幼便是孤儿,八岁入了这空门,不知不觉已经十三年已。
彭六郎说道:正是芳华正茂之时,仙姑如何耐得住寂寞,守着青灯古佛呢?
空余长叹一声,说道:我现在便如那妩媚消发的枝叶。
彭六郎乃是饱读诗书之人,他知道尼姑说的是唐朝女皇武则天削发为尼期间是纵情放荡,彭六郎此时哪里还能听不出来呢,但见空余失态,两颊已经涨得通红,两人便迫不及待地携手进了卧房,恰好此时,惠城端茶正进来,撞见两人的好事儿,吓得又赶紧退了回去。
到了晚饭的时候,空余将他那三个徒弟叫来作陪,几个人是推杯换盏,喝得大醉,彭六郎这个时候也是晕晕乎乎的,他见惠柄俊俏,伸手便去搂惠柄是急忙躲开空域,厉声呵斥道,我们既同在一条船上,你们就脱不了干系,倒不如及时行乐吧。
那惠柄已然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他见师傅放下话来,便默不作声。
彭六郎想不到自己竟然能享上齐天之福,他折腾了一夜,等到天明时分,彭六郎浑身发软,躺在床上,那起不来了,那敢情这么折腾,就是驴也受不了啊。
空余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了一颗药丸儿,塞到了彭六郎的嘴里,然后又用酒灌了下去。
这药丸儿那可了不得,此药丸儿,乃是用千年的熔元烘干成的粉末儿,彭六郎他本是一个柔弱书生,哪能经得起如此药力,彭六郎只觉得浑身燥热,似乎血液都要煮开了一样。
正在空余意犹未尽之时,彭六郎是噗一口鲜血喷了出来,当时便死了,这几个人慌成了一团。
空余见状,赶紧说:我们这深山野岭,无人知晓,等会儿抬到后山挖坑埋了便是。
等几人挖好了坑儿,正准备埋的时候,来了一对官差,将尼姑绳捆锁绑,压到县衙,县衙上还跪着一个人,不是别人,那人正是那晚彭六郎遇见的樵夫老汉。
原来呀,那老汉名叫耿安公,就住在山下,耿安公有个儿子,名叫耿奎,这耿魁厚道老实,跟着父亲砍柴为生,云庵里的尼姑时常买耿家的柴火,耿安公都是让儿子去送,但是后来这耿安公发现儿子时常动不动就去尼姑庵里去,再后来,几日未归,从此便没了音信。
耿安公去云庵里找,那庵里的尼姑只说没看见,有街坊邻居猜测,那耿奎说不定是坠落悬崖了,或者是被野兽吃了也未曾可知。
耿安公只好一边砍柴,是一边找儿子,云庵里的尼姑依旧时常买耿家的柴火,有一次,耿安公去安里送柴,大门虚掩着,耿安公径直来到厨房,只听厨房内有两个女子的笑声。
这耿安公顺着门缝儿一看,吃惊不晓啊,正是空域两个女徒弟,在学做男女之事。
那慧安说道:我瞧见耿奎和师傅就是这样做的,不知道其中滋味如何。
慧摩说道:你下次遇见个主儿,我们央求师傅分些雨露便是。
耿安公怕两人发现,听完之后,便急忙出了山门,耿安公知道那耿奎和空域做了丑事儿,但不知耿奎现在何处,是死是活,只好是常常守在安的附近,期待能看见儿子,带他回家。
那日,耿安公见书生彭六郎朝旦晕庵里走去,知道那庵里尽是些虎狼之父,但又不好说明,故而感慨那书生是新鞋往泥坑里踩,只怕好进不好出,最后,耿安公发现尼姑准备埋葬彭六郎的尸体,耿安公急忙报官,这才将他们抓了一个现行。
那几个小徒弟为了减轻罪责,供出空余,将耿奎也埋在了大殿的香案之下,官差将耿奎的尸体挖出,耿安公领回家安葬。
官差从彭六郎的包袱里找到了他的籍贯地址,彭六郎的父母前来认尸安葬空域杀人害命五人子弟被刮了3000刀,相当于凌迟处死,那三个徒弟被发配到他地服罪,数月之后,天降大雨,山石崩裂,泥沙俱下,那尼姑庵从此便不复存在了,后来有个名叫庆家庄的村庄,人们本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可是今年大旱,又有蝗灾,大地上是一片荒凉,有人携家带口的搬往外地,而那些粮商和地主们却因为家有囤仓,囤积了很多粮食,吃喝不愁,却没有一人博施济众。
村里有个有名的周憨实的村民,性子懦弱胆儿小,他上有七十多岁的老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小儿,平日里周酣时是靠打柴为生,妻子靠给大户人家洗洗涮涮,赚点儿小钱儿,补贴家用,虽然这个日子过得不富裕,但是温饱也不愁,而如今因为闹灾荒,家里又没有存粮,家里人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上一顿饱饭喽,这一个个饿的是眼冒金花,小孩子饿的是哇哇直哭,老母亲也已经气息奄奄,生命垂危,妻子也是晕晕乎乎的抱着小儿躺在床上。
面对家里的惨状,一个堂堂七尺男儿却是手足无策,满脸愁云惨雾,他想了想,长叹一声,他起身厚着脸皮儿去粮商潘心那儿赊粮,可那肥头大耳的潘欣听吧,不仅不肯借,反而对他是一番冷嘲热讽,不耐烦地把他撵走了,此时的周憨石是悲愤欲绝,仰天长叹,想着自己一家老小都盼着他能借到粮食,可是如今自己这么空手而归,那是何等失望啊,想到这儿,泪如泉涌,觉得自己真是无用之人,他不敢回去,踉踉跄跄的,如同行尸走肉般漫无目的地走着,心如死灰,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过了一会儿,他看到前面树旁有个洞,他近前一看,此洞有一人多高,心里很是好奇,这个洞里会不会有小动物什么的,要是自己能捉住个小动物虎口,那也行啊,想到这儿,他来了劲头儿,小心翼翼的走了进去,这里面越来越敞亮。
过了一会儿,忽然听到声音至眼前一看,他一愣,只见前面有很多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少说也有上百人,可是一个个儿都长得是尖嘴儿,猴三儿目光凌厉,但是女眷们倒是长得还算俊美,很是奇怪,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国家一样,此时有人发现了他,立刻热情的招呼他一起吃饭,只见桌上摆着热乎乎的饭菜,还有一壶美酒,他早就饥肠辘辘,于是毫不客气地坐下来,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那些人都惊奇的戒备着看着他,犹如看一个怪人。
过了一会儿,他酒足饭饱,赶忙施礼道谢,那些人询问他为何在此,他便如实相告。
有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听罢,沉思片刻,道,既然如此,阁下不要着急,一会儿你回家时,老夫送你一些粮食,帮你渡过难关。
此时周酣时已经有了醉意,听罢,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万分的跪下直磕头答谢,晕晕乎乎的,竟然醉倒在地,等他醒来之后,目睹此景,大惊失色,只见洞穴里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老鼠,一个个目光如炬,甚是骇人。
他从小就怕老鼠,吓得是瑟瑟发抖,想抓住他们虎口却是战战兢兢,不敢壮着胆子偷偷出来,走到洞口,看见前面有几个土洞,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粮食,顿时是又惊又喜,他看到旁边儿有一口的粮食,他又想起了那老者的话,忙背起来离开。
一路上兴奋至极,劲头儿十足,想着一家人看到粮食,那该有多高兴啊,他回到家里,一家人已经饿得近乎晕厥了,看到他背的粮食回来,顿时是又惊又喜,精神一振。
周石忙着点火做饭,妻子也晃晃悠悠的忙活起来,不大一会儿,饭做好了,这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吃着香喷喷的饭菜。
听周憨实讲述,觉得那些老鼠已经成精了,这也是上天在帮助他们很是高兴,过了一会儿,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他急急忙忙盛了一碗饭递给他,对他说:邻居二狗家夫妻俩这两天没了动静儿,怕是饿得不行了,你快把把饭给他们送过点儿去吧。
周酣时听罢,连连答应,把饭菜送了过去。
那二狗夫妻俩家里也是一贫如洗,如今又闹饥荒,夫妻俩确实此时饿的是前心贴后背,双双是病倒在床。
周石进入看到此情此景,赶忙把饭菜递给他们夫妻俩,这夫妻俩一看,顾不得道谢,犹如抢过来一样,狼吞虎咽的就吃了起来,片刻后啊,饭菜吃光了,夫妻俩都期待地看着他,周汉石觉得他们俩没吃饱,就忙又回家盛了晚饭。
母亲看了看,叹口气说:哎,都说远亲不如近邻,现在有了难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把这米分给他们一些吧。
周石的妻子听罢有点儿不高兴,觉得这一口袋儿粮食,自家省着吃,能够吃一段儿日子吧,那要是分给别人,自己家里可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