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六百年前的自己
作者:旺仔不迷路 | 分类:历史 | 字数:34.3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43章 最后一次北征
时间来到永乐二十二年,此时的永乐皇帝朱棣已是百病缠身,垂垂老矣。
有好几次朱棣从睡梦中醒来,发觉自己全身冰凉冰凉的,他也感觉到了自己身体内的异样。
“看来我的大限快到了。”朱棣望着漆黑黑的大殿发出一声无力的叹息,纵横一生的朱棣在这个夜晚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
纵观这一生,他实现了从王爷到帝王的华丽转变,并且在自己的勤奋治理之下,将大明的各方面实力发展到了巅峰,甚至再现了盛唐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说心里话,朱棣已经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朱棣披上外衣,叫上内侍太监马云来到殿外,今晚的月亮真圆。
马云端来一把椅子,朱棣问:“朕是不是老了。”
马云看着朱棣头顶早已白发丛生,眼里忍不住湿润起来,自己一直崇拜的偶像竟然也会有变老的一天。
但马云嘴上还是说道:“陛下龙体康健,就算再来一次北征依然可以吓破鞑靼人的胆。”
对于这个小太监的话,朱棣只是微然一笑。
朱棣在心中回忆起往事,自己这一生树敌无数,他们有的是自己亲人,有的是前朝重臣,也有番外之敌……
可到如今,他们大都已经不在了,即使活着的也不再对自己构成威胁。
不过,朱棣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心中对自己的那个侄子还是会偶尔感到一丝愧疚。
半年前,就在朱棣刚讨伐完鞑靼人返程时,消失了十多年的胡濙突然出现在大同朱棣的行营里。
那一晚,朱棣解开了困扰自己二十多年的心结,当他知道朱允炆已经原谅自己,且放下一切只想做个普通人的时候,他的内心既放下了多年防备,又对自己这个侄子涌出一丝欠意。
早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就曾意识到藩王的权力过大,如果哪天藩王要是作乱,那对朝廷来说将是一场深重的灾难。
考虑到这些原因,朱元璋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曾派遣锦衣卫到各王封地敲打过九大塞王,燕王因行事低调,安分守己,遂得以逃过锦衣卫的审查。
当朱棣问及朱允炆现居何处时,胡濙却是立马伏于地下,带着一丝乞求说道:“请陛下恕罪,微臣曾以全家性命对天发誓不会向任何人透露他的居处,他才肯答应见微臣一面的。”
朱棣扫了一眼胡濙,也没有再逼他。
“罢了罢了,知道他还活着就行了。”
胡濙长出一口气,恭维道:“陛下圣明。”
朱棣为了补偿胡濙这么多年的付出,回到北京后,将其擢升为礼部左侍郎。
朱棣就这么望着,想着,恋着,蜷缩在椅子上睡着了。
清晨,东边的太阳刚露出一个头,皇城外就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黄俨快步走在青石台阶上,来到朱棣身旁,他朝一旁伺候的马云挥了挥手,示意其下去。
而后挪步到朱棣身旁,俯身低语道:“皇上,大同总兵朱荣来报。”
朱棣慵懒着揉了揉眼睛:“什么事啊?”
“皇上,朱荣将军说阿鲁台这个月又犯边了,杀我百姓十人。”
闻言,朱棣立马醒了七分,他坐起拿过黄俨手中的奏报看了起来。
“好你个阿鲁台,既然你想死,那朕一定成全你。”
朱棣起身看向东北方向山颠上刚挂起的太阳,金色的阳光投在他的脸上,映出他深邃的眼眸。
此刻的朱棣似乎坚定了某种决心,他要将一个四海升平的大明平稳的交到太子朱高炽手里。
让这无休止的战争就在自己这一代结束吧!
奉天殿上,朱棣叫太监黄俨宣读了刚刚收到的那份边关奏报,当所有人听到阿鲁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知道朱棣又要御驾亲征了,毕竟他们都太了解这位马上皇帝了。
此时的户部尚书是老臣郭资,朱棣让其接任户部尚书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郭资此人对管理钱粮之事有自己的独特的心得,想当年靖难时,朱棣就因此而将燕军的粮饷全交给其打理,郭资也没让朱棣失望,燕军作战从未因粮饷而发愁。
郭资看见朱棣望向自己,知道他是在等自己的表态。于是整了整袖子走出队列躬身道:“皇上几这由受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沿海一带的海外贸易十分兴盛,再加上皇上迁都以来,北直隶周边增加了大量官田、民田,全国的高,税收也提高了两成,如今国库充盈 ,粮饷不是问题。”
“好,有你在,朕心甚安。”
四月初四,朱棣再一次披上金黄铠甲,带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开向漠北。
这次朱棣没有采取速决的战术,他准备的充足的粮草,足以支持十万大军三个月的消耗。
为了不打草惊蛇,防止阿鲁台又和上一次一样跑掉,朱棣对外封锁了此次出兵的消息。
“朕这次一定要抓住你,将你关起来,让你一辈子都在诏狱里度过。”在前往开平的路上,朱棣静静的思索着。
到达开平时,时间已过了一个月,大军之所以行军如此缓慢,除了不打草惊蛇外,还有就是朱棣派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去押运粮草,朱棣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不清除这个祸害,朱棣实在不安心。
五月初五,前锋陈懋将军派人来报,前锋哨探深入屈裂儿河一带,未发现鞑靼人任何踪迹。但是在周围发现了少许新鲜却又模糊的马蹄印,凭着多年战争经验,陈懋敏锐的察觉出这马蹄印有被刻意掩盖过的痕迹。
他在给朱棣的奏报中写道:“我军北伐之动向,可能已被阿鲁台知晓,屈裂儿河一带发现敌人刻意清除蹄印的痕迹,望皇上速速定夺。”
收到陈懋的消息后,朱棣又结合最近一次关于阿鲁台劫掠边境的情报来看,阿鲁台在边境转了一圈后朝东北方向离去,朱棣看着地图最终将目光定在了答兰纳木儿河一带。他随即命令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率左掖军从东边沿西辽河向答兰纳木儿河搜索前进,两军约定在答兰纳木儿河汇合。
今年二十二岁的甘浩勇也在随军队列之中,从军十载,自己还未立过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功,这使得甘浩勇十分迫切的想要用一个拿得出手的战功来证明自己。
甘浩勇来到朱棣的辇车前,向朱棣请旨随张辅同行。
听见车外的声音,朱棣掀开帘子,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英俊潇洒,眉目间透露着聪慧和机敏,脸上神情坚毅的少年将军。
朱棣看到甘浩勇,脸上浮现一抹慈爱的笑。
“原来是咱们明威将军来了,来来来,上车说话。”朱棣命侍卫停车,将甘浩勇叫了上来。
甘浩勇倒也不客气,只见他直接一个翻身从马背跳到马车上。
甘浩勇朝朱棣咧嘴一笑,亲切的喊了一声:“皇上”
“来来来,坐这。”
朱棣指着自己旁边的位子,示意甘浩勇坐到自己旁边来。
甘浩勇躬身道:“谢皇上隆恩,臣身着战甲,不便落坐,站着就好。”
“你真像你爹,十四年了,时间真快。”
“皇上……”
“我爹未能走完的路,我会替他走完的。”
朱棣望着甘浩勇那坚毅的神情,仿佛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当年的甘武,当年甘武每每带兵出战之时,也是这般模样。
“去吧!去迎接战争的洗礼,战场是让一个男人最快成长的地方。”
“皇上,臣一定活捉阿鲁台来见您。”
得到朱棣的恩准后,甘浩勇带着手下一千余人跟着舅舅张辅出发了。